美国高校教育智库是如何运作的?

2017-03-29 16:36郭伟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智库教育

郭伟

编者按:2016年6月7-9日,由教育部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中美教育智库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是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机制高层磋商的配套活动。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美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美国全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等中美双方知名教育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约150名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参加了对话活动。教育部前副部长郝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举办中美教育智库对话是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内容,应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意义。他对本次活动提出了三点倡议: 一是加强交流合作,提升两国教育智库资政能力;二是完善对话机制,努力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出积极贡献;三是履行大国使命,共同致力于世界教育改革、人类的和平发展。在这次大会中,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北科罗拉多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等高校内部的教育智库也参与了对话。为进一步介绍美国高校教育智库的运作情况,本刊特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智库也称思想库(Think Tank),泛指一切以政策研究为中心,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为目的、非营利的、独立的研究机构。高水平的各类智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就教育智库而言,它是指以教育专家为主、跨学科专家为辅,为各级、各类教育决策者在处理教育方面问题时提供专业的理论、策略或研究方法等的科研机构[1]。教育智库作为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美国教育智库遍布全国,既有附属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基金会、企业和个人的,也有附属于高校的。就美国高校智库来说,一般设置于高校的教育学院,如教育与人文学院,教育与人文发展学院,教育、健康与人文学院,人文学院,领导力与教育科学学院等,以中心、研究所、项目计划的“名目”出现,有的在中心和研究所之前冠以校名、创始人和资助者的姓名,由国家资助的还冠以“国家”二字。如美国其他教育智库一样,高校的教育智库也深度参与了美国各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人员结构方面来看,智库成员以本校教育学院的教师、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也有少量本科生)为主,兼有项目研究与培养人才之意,有的甚至有博士点、硕士点,可直接培养研究生,本校其他学院的教师也可参与进来。一些高校智库还适当吸纳其他高校、其他基金会的研究者,招收国际访问学者、博士后访问学者,充分利用他们的语言和资源优势,强化这些教育智库的全球网络力量。从中可以看出,其智库人员组成多样化且高度专业化,能够从不同方面和学科视角洞观教育。此外,高校智库还设有专门的学会委员会、协会等作为吸纳社会研究者的途径,以便充分发挥智库“旋转门”的作用。智库人员分工也极为明确,课题立项与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各司其职,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研究的质量。

从智库功能方面来看,美国高校教育智库已经摆脱了“象牙塔”称号的“束缚”,兼有研究、影响决策、培养人才、国内外交流、服务社会实践等功能。不管何类智库,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实践决策是其根本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离显然不是高校教育智库的归宿。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为学术而学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以至最后消亡,可作前车之鉴。当今美国高校教育智库研究非常贴合实际,针对性强,研究领域聚焦教育热点、焦点、难点,话题综合、前沿、开放而又不失学术,既有比较教育、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宏观领域,也有移民教育、少数族裔教育、残障人士教育等相对微观的领域,达到了“上能通决策,下可解民忧”的境地,从而使得高校智库作为非权力部门成为政府教育決策的参与者而非陌路人。当然,有的高校智库会在宏观与微观问题上有所侧重,纯宏观或纯微观问题研究的高校教育智库并不多见。

从获取资源的方式来看,高校智库不仅将本校作为资源获取单位,还将校友、国际访问学者、中小学、学区、基金会、企业、其他高校、州政府、联邦政府吸引进来打造关系网络,协同共建智库。有的还与其他国家的各类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就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且,其获取的资源并不仅限于资金方面,获取政府委托课题立项、建立中小学教育试验区、与国内外其他机构成立联盟,也是其获取资源的内容与方式。另外,美国高校的教育智库烙上了美国人“外向”的性格。“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是美国人的作派,这同样体现在美国高校教育智库推销自身及成果方面。他们不仅在官方网站和国内外权威流行的报纸杂志上刊登其各类消息,如采访、立项课题、简报、召开国内国际会议,还出版著作、(年度)报告(包括与国外大学合作出版)等,利用现代媒体,如博客(Blog)、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更加及时、高效、快速地进行自我宣传:一是可以树立知识权威的“高大上”形象,并转化相关成果;二是可以秀出“存在感”,以便更加顺利地筹集各类资源(很多美国高校教育智库网站有捐款一栏);三是可以争得教育方面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以便在国际组织、国内外的教育政策制定中占得先机。

美国高校教育智库的实力各有不同,往往与其所附属的学院的综合实力有关。其虽然具备以上优势,但与美国政府性质、公司性质、民间团体性质的教育智库相比,地位还是偏低。比如,在筹款方面,政府性质的教育智库“近水楼台先得月”,公司性质和民间团体性质的教育智库更加市场化的筹款机制和运作使得高校教育智库在这一方面相形见绌,这一限制进一步影响了高校智库在人员规模和组成方面的优化。因而,其在“旋转门”转换和成果发布方面不及前三者的力量大。尽管如此,美国高校的教育智库还是充满着闪光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教育提质增效、服务大局的能力亟需增强。因此,美国高校教育智库的特色和优势应该为我国高校建设教育智库所吸取,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楼世洲,王衍.国外教育智库演进趋势及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科学报,2015-10-09.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潘雅

猜你喜欢
智库教育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智库人不能忘却的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国智库数量居世界第二7家智库上榜世界百强榜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