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017-03-29 02:31陈慧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译者广西民族

陈慧华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陈慧华

(广西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建设本土化翻译教学模式。在梳理生态翻译学和翻译教学模式现有成果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从生态翻译学基本观点出发,提出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建构途径:从动态化翻译生态环境选取翻译教学内容、结合译者中心理念拓展翻译教学方法、融合事后追惩原则打造多维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共生、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将更好地服务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翻译学;翻译教学模式

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国际活动举办地,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拥有较好的地缘优势。翻译是地区对外交往的桥梁。作为以壮族为主体、11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如何结合地区实际设置高校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土化翻译人才,是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从广西民族地区发展需求出发,把地区高校翻译教学动态过程放在宏观翻译生态中考查,探寻构建立足生态平衡观、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强调译者中心和事后追惩的翻译教学模式,是提升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水平的有益尝试,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广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 研究理据

1.1 生态翻译学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1]11生态翻译学融合生态学和翻译学基本观点,以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为依托,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也是东西方哲学交流的有效载体。

“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2001年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首次提出。”[2]18自其创立至今的十多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加入该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翻译理论研究,如王宏[3]“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2)翻译应用研究,如肖乐[4]“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以公示语翻译为例”;3)翻译家研究,如佟晓梅、霍跃红[5]“对张爱玲译者身份边缘化的生态翻译学解读”;4)翻译教学研究,如张慧琴[6]“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教学探索”等。随着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和《生态翻译学学刊》的创立,生态翻译学研究日趋成熟。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开展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具有深厚理论基础。

1.2 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004年,教育部批准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国内高校第一个独立翻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自此,我国翻译学正式从语言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翻译学学科建设需要成熟翻译教学模式支撑。近年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包括:1)实践式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如伍志伟、穆雷[7]“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2)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如熊兵[8]“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3)结合信息技术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如王丽、戴建春[9]“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4)跨学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如李嘉懿、张瑾[10]“基于布鲁纳表征系统理论的外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究”。由于学科交融的优势,跨学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呈现愈发蓬勃的发展态势。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开展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是新时期翻译教学模式建设的现实需求。

虽然生态翻译学研究和翻译教学模式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以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开展的研究较少。作为兴起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在国际译界的发展仍需不断探索推进。结合生态翻译学基本原理,研究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模式建构,是生态翻译学理论成果的有效拓展,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建设和谐统一、动态平衡的生态翻译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自身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翻译教学模式建构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是在总结生态翻译学和翻译教学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适应新时期需求的翻译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该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大要素,即基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教学内容、基于译者中心的教学方法、基于事后追惩的教学评价。

2.1 基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教学内容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即‘翻译群落’)互联互动的整体。”[1]18近年广西发展新机遇要求译员掌握会展英语、金融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英语,以适应中国—东盟博览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活动需求。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亦要求译员掌握沿线地区国家风俗文化,以便在交流过程中避免误解、加强合作。

教学中,需凸显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注重设计融会贯通的教学内容,综合生态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联系广西高校学生实际,打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动态化、系统化翻译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2.1.1 语言基础知识

由于广西民族地区英语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差别较大。为更好体现多元共生、和谐发展的生态翻译教学目标,将学生按英语语言能力分班教学。强调分班的动态性,学生根据学期表现可升入不同班级。设置凸显地方特色的翻译教学内容,如将旅游翻译分为红色旅游翻译、观光旅游翻译、民俗旅游翻译等,将会展翻译分为渔牧展翻译、林木展翻译、轻工展翻译等,为学生储备专业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

2.1.2 翻译理论与技巧

将翻译理论讲授和翻译技巧应用相结合,如带学生去广西民族民俗旅游景点或博物馆调研,让学生运用生态翻译学等理论,对调研单位翻译实例进行评析,对欠妥译文提出修改建议并反馈给调研单位,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深入感悟翻译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提高翻译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

2.1.3 民族文化与交际

“广西世居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11]11立足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设置翻译教学板块,着重推荐地区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设置“一带一路”专题,帮助学生熟悉沿线各国民族民俗文化。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与教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储备必要文化知识。结合跨文化交际学等成果,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2.1.4 翻译观摩与实践

结合广西民族地区实际,为学生创造翻译观摩及实践机会,如担任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活动志愿者,或到民族民俗旅游景区等单位翻译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翻译生态环境中运用并巩固翻译理论与技巧。在翻译第一线接触到的翻译材料,也将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保证翻译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使培养的翻译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2.2 基于译者中心的教学方法

“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理念,主要是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译者又要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决定对译文的‘选择’。”[1]218-219随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译者中心”理念逐渐成熟完善。“‘译者中心’理念的发展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在微观操作层面、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导’;另一个是在宏观理性层面、在翻译伦理层面的‘译者责任’。”[1]221。

2.2.1 译者主导

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适当运用转换机制,生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顺利桥接的译本。由于多维转换翻译方法需以译者自身扎实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需注重培养译者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感知力,以便在翻译实践中,轻松自然实现转换。

教学中,丰富扩展翻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翻译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在“翻译前”“翻译中”和“翻译后”的全程参与,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与校外翻译实训结合,为学生提供校外机构翻译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翻译生态环境中,感悟“适应与选择”及“多维转换”等生态翻译学理念,锻炼并提升翻译技能,从而搭建不同民族文化沟通桥梁。

2.2.2 译者责任

“‘译者责任’原则是指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行为中以及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全责’理念,即由译者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翻译群落’(人)、‘翻译环境’(境)、‘翻译文本’(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通过‘译者责任’来体现‘人、境、本’关联互动、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整体观。”[1]117

教学上,按照翻译项目形式组织课堂,将学生分为客户组、译员组、校对组等不同组别。客户组根据单元主题自主选材,为译员组提供待翻译材料,译员组根据材料进行翻译,并交由校对组审校。选材、翻译及校对由学生独立工作和小组协作相结合完成,允许使用信息网络等资源辅助。翻译项目完成后,通过自我评价、组员评价、客户评价等方式,评选出最佳译本,进行翻译评析。通过模拟真实翻译情境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翻译责任意识、翻译决策能力及合作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翻译职业素养和自我约束意识。

2.3 基于事后追惩的教学评价

生态翻译学的“事后追惩”观点衍生于生态学的“优胜劣汰”观点。“‘事后追惩’指的是译事之后对译文的评判与处理。具体来说,是指翻译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尽由译者去做适应性的选择。而译者在每一个阶段的选择之后,则又由翻译生态环境所遵循的‘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法则对译者的种种‘选择’再做出最终的选择和仲裁。”[1]226

结合“事后追惩”的生态翻译学观点,建立多维翻译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翻译进行评价,加强学生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翻译生态系统的感悟,更好地树立翻译质量观,提升自身翻译技能及翻译职业素养。

2.3.1 评价内容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1)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语言知识能力、语言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能运用翻译理论及技巧解决翻译实际问题。2)检测学生是否遵循翻译伦理道德规范,是否具备翻译职业素养。

2.3.2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包括:1)多维转换标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综合衡量,检测学生是否能使用正确译语语言表达、是否能将源语文化顺利传递、是否能实现等效交际。2)翻译伦理标准:检测学生是否遵循翻译伦理道德规范,是否体现专业翻译素养等。

2.3.3 评价主体

学生自我评价、组员评价、教师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服务对象多样化,既包括项目组模拟客户、现场学生听众,也包括同行专家,如在翻译民族民俗旅游材料时,可邀请英语导游或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师旁听并给予专业点评。

2.3.4 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比例。形成性评估方法包括:1)工作日记法:译员根据自身翻译表现,记录翻译过程,撰写翻译反思。2)翻译评价量表法:根据评价主体差异,设置不同评价量表,由教师、小组成员、现场听众等对译员表现进行评价。3)访谈法:由服务对象对译员翻译进行评价。

在收集多方评价结果基础上,评选出最佳译员、最佳翻译小组、最佳校对小组等。对获得最佳称号的译员或小组在校外翻译实践时予以优先推荐。通过竞争方式展现翻译生态系统“优胜劣汰”准则。

3 研究价值

3.1 研究目标

1)打造融会贯通的翻译教学内容:综合生态翻译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等研究成果,结合广西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实际,设计跨学科翻译教学内容,使翻译教学更具系统性、科学性与实践性。

2)丰富扩展翻译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校外翻译实训结合,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锻炼并提升翻译技能。

3)建立多维翻译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估、同伴评估、教师评估、服务对象评估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生态翻译质量观,培养翻译职业素养。

3.2 研究意义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建构,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1)有利于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科的研究优势,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注入新成果。

2)有利于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广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实际,设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翻译教学模式,实现有限课时内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3)有利于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最大化满足学生翻译技能发展需求,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翻译人才。

4 结语

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生态化改革是高校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举措。将生态翻译学理念融入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模式构建探索,围绕翻译生态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结合“译者中心”理念设计教学方法,联系“事后追惩”观点开展教学评价,有利于锻炼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选择能力,提升其译者主导、译者责任和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实现构建多元共生、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目标,帮助广西民族地区更好应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翻译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王宏.试论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的构建:与胡庚申教授商榷[C]//王宏.翻译研究新思路: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8-24.

[3]王宏.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J].上海翻译,2011(4):10-11.

[4]肖乐.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外宣英译策略:以公示语翻译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4(3):198-200.

[5]佟晓梅,霍跃红.对张爱玲译者身份边缘化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79-82.

[6]张慧琴.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41-43.

[7]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1):98-102.

[8]熊兵.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5(4):2-10.

[9]王丽,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2):35-41.

[10]李嘉懿,张瑾.基于布鲁纳表征系统理论的外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评论,2015(7):120-123.

[11]陆振宇.广西民族语文工作基本情况[J].民族翻译,2009(4):11-12.

ResearchontheTranslationTeachingModelatLocalUniversitiesinEthnicMinorityAreasfromthePerspectiveofEco-translatology

CHEN Huihu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specific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s at local universities is critical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eco-translatology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s, as well as regional reality,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for eco-translatological teaching model at universities in Guangxi’s ethnic minority areas was put forward using basic eco-translatological concepts.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es include select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contents from the dynamic eco-environments, expanding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ranslator-centeredness idea, and establishing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g subsequent punish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translatological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harmonious unity, dynamic bal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prope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s ethnic minority areas.

ethnic areas;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ls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3.012

2017-05-08

广西教育厅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LX2014045)

陈慧华(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mandy0130@163.com。

H059

:A

:2095-5383(2017)03-0050-04

猜你喜欢
译者广西民族
我们的民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广西尼的呀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