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

2017-03-29 15:57杨宇飞吉林动画学院教务部吉林长春13001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学分制学分

杨宇飞,唐 莲(吉林动画学院教务部,吉林长春 130012)

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

杨宇飞,唐 莲
(吉林动画学院教务部,吉林长春 130012)

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是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吉林动画学院在学分制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完善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高等艺术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吉林动画学院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既是艺术院校的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1]。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进程正逐步加快。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等方面亟待变革。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例,传统的学年制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缺少弹性;课程学时繁重,结构滞后;学生知识面狭窄,发展后劲不足;教师热情不高,缺乏竞争意识等问题,跟不上艺术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以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20世纪20年代,学分制进入中国,首先在北京大学推行,到目前为止,我国80%以上的高校都已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学分制。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学分制具有“弹性、灵活、兼容”等特点,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艺术教育的发展需求。

吉林动画学院是一所民办高等艺术类院校,从2000年建校至2011年,一直实行的是学年学时制教学管理。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从规模发展过渡到内涵建设,学年制教学管理的弊端逐渐凸显。为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充分挖掘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利用四年时间实现了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结合吉林动画学院的发展定位和现实情况,不断深化学研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

1 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强调个性化培养,同样也需要多样化人才。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必修一定量的课程之外,再自主选修其他课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满足自身需求。如动画专业,需要积累文学、广告、美术、音乐、影视等多方面的知识来支撑,学生在满足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或需要补充的其他课程,不但在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上有所提高,也为今后就业,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有利于教学相长,推动优胜劣汰

艺术需要再创造,因循守旧成不了“艺术大家”。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根据培养方案,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安排学习进程,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没有充分备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师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是没有“市场”的。吉林动画学院非常注重“创新、创造”,学分制的实行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更有动力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

1.3 有利于推动国内外高校交流合作,促进教育国际化

随着艺术繁荣,国内外艺术交流广泛开展。在实行学分互认的情况下,资源能共享,学生可跨校选课,增加第二校园学习经历,使校际交流合作成为易事。与国外高校实行学分互认,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吉林动画学院和国内外多所大学都有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很多学生有继续深造或互通学习的愿望,学分制改革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也扩展了学生视野,加速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 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艺术院校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吉林动画学院不断深化“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经过四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艺术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路径。

2.1 广泛调研和培训研讨,提高思想认识

在充分研讨论证后,学校出台了《关于试行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修(制)订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通过开展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多次召开学分制改革培训会、研讨会、工作布置会等,明确艺术院校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构建了符合民办高校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2 修(制)订2012版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在分析学年学时制人才培养方案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一年时间,聘请国内外高校和行业专家反复研究修改,完成了1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并汇编成册,在2012级学生中试行。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准确,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学研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3];课程体系合理,专业方向(模块)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设定4~5学分的创新学分,凸显了办学特色。

2.3 制定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为配合学分制改革,学校对学分制学籍管理、成绩考核及管理、学士学位评定、创新学分认定、公共选修课管理,以及一系列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八大类53项制度进行了修(制)订。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到岗教师培训、教学管理干部培训及考试、录制并播放《学分制下大学生如何顺利完成学业》视频课等进行学分制宣讲,并通过日常和专项检查等形式,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学分制改革后,课程总门数及开设的新课门数明显增加,对教师的数量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紧密围绕学分制改革,坚持“内外并举、专兼结合、学产并重”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业界大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跟进”的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加强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构建以“目标达成+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教师分类绩效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活力。

2.5 优化教务管理系统,保障学分制教学运行顺畅

为配合学分制教学改革,学校更换了教务管理系统,引进可实现教师、教务、学生数据共享、功能齐全、符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管理系统,为学生网上自主选课、排课、成绩查询、重修管理、网上评教、学籍处理、毕业设计等环节提供了保障[4]。

3 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特色鲜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艺术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成功路径

吉林动画学院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推进了“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跨专业选平台”的分类培养机制,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融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训相对接、教学岗位与企业岗位相交替,创建学生的实践基地、教师的培训基地、技术的研发基地、成果的转化基地,充分彰显了办学特色。构建了紧密结合市场和产业需求,注重学术、艺术和技术相融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套适合学分制特点的教学管理体系,对艺术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3.2 运行平稳,首次实施学分制的2012级学生顺利毕业

经过四年实践,学生从注册、选课、毕业到按绩点授学位的各项环节均运行有序。2014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2012级近3000名学生顺利毕业。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在发挥动画专业主导作用的同时,使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等多个专业积极参与动画创作,由此形成了前期市场调研与策划、中期原创研发与生产制作、后期销售发行与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结构,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发挥了特长。

3.3 产教融合,搭建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

围绕四大产业群,组建五大专业集群,搭建了十大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将平台教学任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实训+模拟创作实训+产业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第5~7或第6~7学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模块,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中不同的工作室或实训室,组建团队,按照产业项目流程、技术要求、运行模式,参与真实或模拟项目创作实践,对其形成的作业(作品)进行考核,第8学期到实习或拟就业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环节,为实现各专业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教学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铺平了道路。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深化改革,全面修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学校提出了“三个注重”“六化改革”的总体思路,采用“倒推法路线、一体化设计”,全面修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分类培养机制,建立学生第1学期选专业基础、第2~3学期选专业方向(职业领域)、第5~6学期选平台(岗位)的学分管理办法。通过学分制改革在2012级学生中的试行,学校扬长避短、查缺补漏,使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丰富、深化、完善,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4 结语

经过四年的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完成了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在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总结了优势与不足,可为其他艺术院校,特别是民办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学分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艺术院校应继续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夯实信息化办学基础,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打通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进一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5],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

[1]白玮.改革发展中的高等艺术教育社会价值思考[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2):88-93.

[2]王莹.艺术院校学分制模式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2015(11):65-67.

[3]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1):136-139.

[4]高永格,李斌斌,朱望东.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4):83-84.

[5]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EB/OL].(2016-09-26)[2016-10-02].

http://www.cfce.cn/a/news/moe/2016/0926/3123.html.

2016-11-15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吉林动画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S1202)。

杨宇飞(1970- ),男,高级经济师,从事人力资源、高等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7)04-0103-03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