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的调研报告
——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2017-03-30 07:11许莉芬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性取向同性恋者被调查者

许莉芬 马 芹

对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的调研报告
——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许莉芬 马 芹

2015年,中山大学一女生在毕业典礼上面对校长宣布出柜,得到校长的拥抱和同学鼓励,由此可见,随着媒体的宣传以及社会文化的日益开放,人们对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的接受程度越来愈高。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中思想、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同性性倾向者人数也在不断变化中,伴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群体认可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不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但与此同时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比例的迅速提高使得社会不得不依然重视这个问题存在的一些隐患。本文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认知,分析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及态度的原因,探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大学生 同性恋 心理健康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等思想情况,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分析不同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同性恋认知教育,消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等起促进作用,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提供新思路。

(二)调查的意义

在我国,同性恋的地位比较特殊,虽然社会大众越来越能接受这种行为模式的存在,但尚未得到法律认可。这一群体能否正常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认可程度。大学生是未来社会重大发展的生力军,是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了社会整体认知态度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有助于预测未来中国社会对普通人群对同性恋的态度,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促进性教育的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婚恋教育观念,减少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与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法与访返谈法。通过设计《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看法进行调查分析。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6份,回收率为99.2%,以下是此次调研活动的最终结果。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被调查者构成情况分析。为了对大学生同性恋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回收的“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被调查者的构成结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表1 被调查者构成情况分析

注:百分比小数点后均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496位大学生中,男生有23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7.58%,女生有26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2.42%;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同性恋的有6人,其中男生有4人,女生有2人;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性取向模糊不清的有5人;被调查者了解同性恋现在存在的时间不一,其中初中就了解的有104人,高中有164人,大学的有228人,分别占被调查者人数的20.97%、33.06%、45.97%。由此可见,同性恋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少,是大学生群体甚至社会群体中较少的一部分人;在大学生群体中,男性同性相恋比女性更多;学生群体了解同性恋这一信息是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增加的。

(2)接触同性恋信息的途径。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信息的传递与查阅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根据统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被调查的496位大学生,知道同性恋这一现象的占了100%,这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密不可分,但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各有不同,有的大学甚至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一信息。

图1 大学生了解同性恋信息的途经

从图1可以了解到,大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报刊杂志了解同性恋信息的有431人,占被调查者的86.9%;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同性恋信息的有238人,占总人数的47.98%;通过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了解同性恋信息的有59人,占11.9%;通过学校课堂了解的有36人,占7.26%;通过父母教育了解这一信息的仅有10人,占2.02%。

(三)对同性恋婚恋的接受程度

图2 大学生对同性恋婚恋的接受程度

从图2可以了解到,在大学生对同性恋婚恋的接受程度这一问题中,263人认为同性恋婚恋是可以接受的,占调查人数的52.82%;强烈反对的有89人,占17.74%;对同性恋婚恋现象无所谓的有144人,占29.44%。由此可知,大部分热能接受同性恋的存在,这与社会文化的日益开放息息相关。

(四)对自己或身边人是同性恋的接受程度

图2的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相恋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在后面的问题“你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吗”、“你能接受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是同性恋吗”的回答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家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

图3

图3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仅有15人,占3.02%,96.98%的你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被调查者中能接受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是同性恋的有407人,占82.06%,还有17.94%不能接受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是同性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人虽然不排斥同性相恋,但在性取向上还是倾向于异性相恋。

(二)结果分析

(1)对同性恋认知不足的原因分析。①传统文化的相对排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同性恋是不道德、不光彩的,很少有人敢于明显表现出自己是同性恋或者是支持这一行为模式。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俗语。同性恋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常常处于互斥的状态,这部分人这种想法无处排解,就算有人发现这些人的真实想法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甚至会厌恶同性恋的这种性取向模式,这使同性恋者经常地处于羞愧和苦恼的矛盾之中,正因为同性恋者接受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异性恋的主流文化,所以他们共同弱点是自卑,他们心情压抑、心理困惑、行为隐蔽、不敢正视生活、直面人生。②学校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大多数大学生了解同性恋信息是通过网络书籍等,学校课程获得的很少。目前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学、初中、高中,大都是以学习成绩及升学率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学习的内容都是与升学考试挂钩的,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不太重视,到大学后,又以就业为主要目的,主要学的是专业知识,虽然部分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课,但少之又少;虽然也有一些思想课作为选修课,但是课程就更少了,同时又由于此类课程比较枯燥,选课的学生也很少。由于跟就业不挂钩,因此学校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并不重视,加上一些民办学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还不断压缩甚至直接裁剪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大学生正处于迈入成熟期的关键时刻,在大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对其日后各种成熟的观点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当今这种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发展,这种教育状态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教育应该加强对同性恋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大一新生的教育,可以通过在入学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或者建立相关的思想辅导课,以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起正确同性恋婚恋观,能成熟客观科学的对待同性恋这一群体。③家庭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家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亲密的,相互之间最应该没有秘密,各种想法可以相互交流,但实际上,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无法接受亲人是同性恋的就是家人了。问卷中显示大学生接受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是同性恋的比例较高,这部分人受到过高等教育,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强,又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在,因此对同性恋的接受度较高;在生活中,父母能接受子女或者亲人是同性恋的就相对较少了,这一辈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对于亲人要求更高,在家庭教育中就不太可能向子女谈及性方面的知识,更不用提同性相恋了,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同性恋婚恋观,家长对此中模式的排斥,使得极少部分同性取向的人不愿意向家人诉说自己的性取向而选择结婚的原因。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家庭成员都有一个科学的价值观,不正确的家庭教导就会导致家庭成员狭隘的态度,在对待同性恋问题上,家庭的亲人关系成为了 一个阻碍原因,这就明确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同性恋的方式

对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应采取“不支持、不反对、不歧视”的态度。之所以主张“不提倡”,因为这一模式毕竟有违自然规律,虽然目前有一些国家已为同性恋立法,但是在我国尚未得到法律认可,只恋而不婚,当事者最终品尝的是“无花果”同时同性恋者患艾滋病的比例较高,对个人及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群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当对这部分人给予尊重,让他们能正常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

近年来,网络媒体及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很多人以主流媒体的定论和报道作为自己评判某件事情的标准,一旦媒体报道失真,就会导致社会公众对事情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于同性恋这一现象,有的媒体喜欢夸大了事实,如发现某个电视明星是同性恋,就会对此事过度炒作,夸大或者扭曲事实,使得公众对同性恋这一群体有不好的印象。目前互联网的普及度很高,加上电脑、手机的普及率的提高,使得大学生接触和运用网络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网络中有很多对大学生有益的资源,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不健康、黄色的信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又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比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影响。

作为为公众服务的媒体,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客观真实的反映同性恋群体的状况,不应该夹带感情色彩,让公众了解真实的同性恋群体的情况,这样才能给出相应的行动。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更利于公众建立起正确的同性恋婚恋观,推动社会和谐。

(二)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效运用心理咨询室

大学生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增强,他们渴望友情与爱情,但对于同性恋的大学生,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在性心理发展与谈恋爱的过程中有更多烦恼与困惑,需要高质量的心理指导。学校除了必须的思想类课程之外,可以鼓励心理专业的老师开设性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增加学生了解性教育的机会。

大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针对同性恋大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卫生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使其心理困惑得到排解,促进大学生同性恋的心理和谐。对于一些可以矫正的同性恋者,帮助他们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使其性取向趋于正常对于一些不具备矫正可能的同性恋者,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意识,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选择。

另外,通过成立大学生心理互助社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倡导消除同性恋歧视,学会自我调节,相互宽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对个体恋爱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家庭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同时也是终身教师。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感情的懵懂时期,父母除了关系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多关注思想动态,不是一味强调不准早恋,打压孩子心中的情感,同时对孩子给予性教育方面的知识。对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给予更多关爱和尊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许莉芬(1986-),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马芹(1987-),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性取向同性恋者被调查者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酷儿身份的认同与探索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英格兰明年起看病先问性取向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经济法专业论性取向自由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
论“同妻”群体的生存困境与权利保障
形式婚姻:无奈的假凤虚凰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
同性恋者心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