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式手枪射击弹壳痕迹研究

2017-03-30 09:22曹永革
科技与创新 2016年24期
关键词:弹壳内壁针头

曹永革

摘 要:通过研究77式手枪形成射击弹壳痕迹的主要机件特点,探讨了77式手枪射击弹壳上的击针头痕迹、膛内壁痕迹、拉壳钩痕迹、抛壳挺痕迹等主要痕迹的形成和痕迹反映特点,为77式手枪射击弹壳痕迹检验提供了可靠、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77式手枪;弹壳;痕迹特征;涉枪案件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4.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枪案件在不少地方呈上升趋势。其中,77式手枪作为警用三大件之一,配用范围广,使用方便,因而成为涉枪案件常用枪种之一。为了有效打击涉枪犯罪行为,提高涉枪案件中物证的利用率,必须充分利用射击弹壳痕迹。笔者就77式手枪射击弹壳上痕迹检验的有关问题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1 77式手枪的特点

要研究枪弹射击痕迹,首先必须熟悉枪支结构特点。77式手枪是1976年济南军区修械厂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型手枪,定名为1977年式7.62 mm手枪,简称“77式手枪”。该枪发射64式7.62 mm手枪弹,是我国轻武器中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第二种手枪,主要配备高级军官、武警、公安干警和其他特业人员。由于它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作为警用三大件一直使用至今。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動方式,惯性闭锁,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保险机构有手动保险和到位保险。其独特之处在于单手装填机构,这在国外各种手枪中还少有。利用该机构,可以实现单手装填枪弹或单手排除瞎火弹,能提高手枪射击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77式手枪与形成射击弹壳痕迹有关的机件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1 膛内壁

77式手枪的弹膛内壁有一条直径为8.72 mm,距枪管尾端6 mm,宽为3 mm,与弹膛轴线方向垂直的鼓形凹槽。这条凹槽的作用是增加抽壳阻力,延迟开锁时间,减少活动机件的后坐能量。

1.2 击针

击针是位于弹底窝中心部位的针状机件。其作用是击发子弹底火,引起发射。77式手枪是以击针簧作为击发机构的能源。待发时击针处于后方位置,击针簧被压缩,扣动扳机后,阻铁下移,脱离对击针的限制,击针在击针簧弹力作用下向前运动,撞击弹壳底火完成击发。

1.3 拉壳钩

拉壳钩也叫抓子钩,它是一个钩齿状的部件,主要作用是抓住子弹底座,并借火药气体后座作用抓拉排壳。各种枪支的拉壳钩的宽度、位置也不一样,多设在右方和上方,拉壳钩与抛壳挺配合排出弹壳。拉壳钩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弹壳底槽、棱边等反映出来的。77式手枪的拉壳钩设置在右方。

1.4 抛壳挺

抛壳挺也叫排除器,它是枪底把上专为排壳而设置的不是很明显的突起装置,多位于弹底窝的左侧或下侧。77式手枪的抛壳挺设置在弹底窝的左侧。

2 77式手枪射击弹壳痕迹特征

在发射子弹的过程中,枪支一般都要经历装弹、击发和排壳3个循环阶段。从理论上说,这三个阶段都会在射击弹壳上留下痕迹特征。但是,在枪弹痕迹检验的实践中,有些痕迹特征反映不明显。通常情况下,77式手枪利用的射击弹壳痕迹特征主要是击针头痕、膛内壁痕、拉壳钩痕和抛壳挺痕。

2.1 击针头痕

2.1.1 形成

击针头痕又被称为击针痕。发射时,击针以一定的能量撞击底火,并抵压壳底,会使火帽产生变形而留下凹陷状的痕迹,这就是击针痕迹。

2.1.2 痕迹反映

由于击针比较坚硬,而底火的材料质软,再加上打击力比较大,所以,击针痕迹一般都留得较为深凹、清楚。各种枪,每一把枪的击针头形状、直径、端面特点和固定在弹底窝表面的方式等都不相同,其形成的痕迹反映也各不相同。

2.1.2.1 击针头痕迹的位置

在确定击针痕迹位置时,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直角坐标系“象限法”,即把射击弹壳放正位置后,通过弹壳底面的圆心,把底火分成垂直相交的4个“象限”,并查看击针的圆形面积,视其主要处在第几象限来定。另外,也可采用将圆周做十二等分和依45°角八等分。

击针头痕迹的位置属于枪种特征,同一种类的枪支,击针结构基本相同,原则上具有相同的偏火度(击针撞击底火时,偏离底火中心的距离),但不同的枪支因击针安装有误差,枪支使用过程因磨损、机件松动等不同,击针痕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具有个体特征,在认定枪支时可作参考特征。

2.1.2.2 击针头痕迹的形状

不同种类的枪支设计了不同的击针体,具有不同的击针头形状,常见的有圆形、扁形、三角形、三棱形和截锥形等,其针端有平面的、球面的等。77式手枪的击针头形状是圆形,针端面为球面。不同的枪支由于使用、保管各异,击针头端面会形成不同的细节特征,击针头痕迹在检验中可作为主要特征使用,可认定发射枪支。

2.1.2.3 击针头的次生痕迹——“类舌痕”

51式、54式手枪击针头的次生痕迹为舌痕,77式手枪击针头痕的斜坡面上也有类似舌痕的痕迹反映,笔者称之为“类舌痕”。77式手枪的“类舌痕”与51式、54式手枪的舌痕形状相似,但形成机理不同,痕迹反映也不同。51式、54式手枪形成舌痕的条件有2个:①采用枪管后退式自动方式,枪管活动,它被结合轴联结在底把上,发射时枪管发生活动。②击锤有强制作用。击锤打击击针后,还能紧贴击针,不立即缩回。由于其特殊的开锁方式,致使开锁时弹壳的底部向下做相对运动(击针头向上做相对运动),击针头与击针痕的上壁发生摩擦而形成舌状擦痕,称为舌痕。舌痕是击针痕的次生痕迹,一般留在击针痕的正上方或稍偏左右两侧。由于77式手枪采用枪机后退式自动方式,枪管不会活动,因而它形成“类舌痕”的机理不同于51式、54式手枪。77式手枪形成“类舌痕”的原因是其击针头是活动的。击针头打击弹壳底火形成击针头痕迹时,击针头轴线方向与底火轴线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击针头端面某局部先形成“类舌痕”,击针头继续向前运动形成击针头痕迹。77式手枪的“类舌痕”遗留位置也不在击针痕的正上方,一般偏右,在3时位附近。77式手枪的“类舌痕”可以反映击针头端缘的细小结构,可作为细节特征加以利用,用来认定发射枪支。

2.2 膛内壁痕

2.2.1 形成

枪支发射时,火药气体的压力使弹壳体产生径向膨胀,弹壳体表面与弹膛内壁之间会产生强大的印压作用,弹膛内壁的结构特点就会在弹壳体表面形成痕迹反映,这就是弹膛内壁痕迹。

2.2.2 痕迹反映

弹膛内壁痕迹可分为2类:①反映设计结构特点的痕迹,这是弹膛内壁痕迹中的主要痕迹。77式手枪射击弹壳的壳体上有一条环形槽痕迹,宽3 mm,深0.5 mm。②弹膛的使用擦拭痕迹,即反映加工使用中形成凹凸特征的随机性痕迹。由于发射和退壳是在瞬间相继进行的,所以,在退壳时,就形成了弹壳体和膛内壁的滑动磨擦,反映出条帶状的痕迹特征。这种特征的形状、位置、大小、宽窄、数量及其相互距离、凹凸方向等都是很特殊的,在枪痕检验中的利用价值比较大。弹膛内壁痕迹属于枪种特征,可广泛应用于区分发射枪种,同时,它也能反映弹膛微观特征中的使用擦拭特征,因此,也可用于认定发射枪支。

2.3 拉壳钩痕

2.3.1 形成

在整个射击过程中,拉壳钩都有机会与弹壳作用。例如,在装弹过程中,会产生拉壳钩抓壳痕迹。在发射过程中,弹壳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冲击弹底窝或在轴向产生拉伸变形。此时,由抱壳力引起的摩擦力作用与弹壳底槽表面,在弹壳底槽与拉壳钩接触部位会产生摩擦痕迹。在退壳时(包括抽壳和抛壳),拉壳钩就与弹壳底座的棱边、后边缘、前边缘、底槽等部位发生抓拉作用而留下痕迹反映,这就是拉壳钩痕迹。退壳过程是拉壳钩痕迹形成的主要阶段。

2.3.2 痕迹反映

拉壳钩痕迹的特征包括痕迹的宽度、位置、形状和钩端其他细节特征等。77式手枪的拉壳钩痕迹位于2时位,宽约3 mm,钩口稍呈月牙形,可在弹壳的底槽、棱边等部位留下拉壳钩的抓拉痕迹。拉壳钩痕迹是枪痕检验中利用最多的痕迹,既可区分枪支种类,又可认定发射枪支。在检验时,通常配合抛壳挺痕迹进行。

2.4 抛壳挺痕

2.4.1 形成

抛壳挺痕迹又被称为排除器痕迹。枪支在退壳的过程中,当弹壳被拉壳钩拉退到抛壳挺所在位置时,就会在弹壳底面边缘某处与抛壳挺碰撞。由于拉壳钩与抛壳挺的位置呈对角状,弹壳改变方向,被抛出枪外,这样在弹壳底部边缘就会形成反映抛壳挺结构特点的痕迹,这就是抛壳挺痕迹。

2.4.2 痕迹反映

抛壳挺痕迹的特征包括痕迹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其他缺损、内部凸凹等细节特征。77式手枪的抛壳挺痕迹反映在弹壳底座上,位于8时位,呈倒三角形,大小为1.5 mm×1.2 mm。抛壳挺痕迹是印压作用形成的,一般比较明显,它与拉壳钩痕迹一样是枪痕检验中利用最多的痕迹,既可区分枪种,又可认定发射枪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77式手枪射击弹壳的检验,既要抓住种类特征,又要充分利用细节特征,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卢小康.枪弹痕迹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

[2]杨军,郭威.枪弹痕迹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弹壳内壁针头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浅析如何控制PCCP内壁裂缝质量缺陷
能不能用塑料做子弹壳?
基于超声测量模型的镁合金弹壳自动检测方法
不许去当兵
报复
排管内敷设低压电缆施工工艺简述
塑料弹壳的技术问题
各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