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教师工作坊:形态与机制

2017-04-01 21:45黄文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形态机制

黄文娟

摘 要 “教师工作坊”是以參加研修教师为主体,以专家同行互动为形式,以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其基本形态有组织形式、学习形式、交流形式,其运行机制包括合作机制、交互机制、评价机制。

关键词 学习同共体 教师工作坊 形态 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园本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教研内涵的不断挖掘,改变和创新幼儿园教研的运作方式,已成为必然。但由于传统的教师园本研修主要依托园内各学科教研组开展活动,其内容多重复、形式少创新,难以唤起教师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园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限制。为了创新培训方式,突出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培训效果,笔者以“教师工作坊”这样一种新的研修模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幼儿园的教研水平及管理体制。

1问题的提出

1.1实然性:园本教研的问题与不足

幼儿园普遍开展了针对实践的教研活动并已形成初步的规范性,但还缺乏明确的园本教研的理念。近两年来,随着幼儿园办园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配备严重不足、骨干教师覆盖面减少,新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处于学习摸索教育教学实践阶段,需要手把手的帮扶,骨干教师教科研任务繁重,存在不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教研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各层次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教研形式单一,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以下是笔者在园本教研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水平参差不齐

幼儿园教师工作项目繁多。教师不是单纯承担一项或两项任务,而是承担多项任务,工作责任重,压力大,而有部分教师不安心工作,教育意识淡薄,再加上盲目的横向攀比,产生:“孺子可悲,夫子可怜”心理。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存在困惑。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资历普遍低于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强不全面,骨干教师缺乏,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难以适应新《纲要》的贯彻实施。

1.1.2园本培训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教师内部教研活动、外出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专业发展困难。有些培训只是基于形式,不符合实际,培训的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缺少针对性,教师从中获益较少,因此,部分教师感到收获极少,且浪费时间,认为此类培训还不如不参加,这也阻碍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培训的缺失,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难得到更好的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幼教理论也难以得到较快的更新。

1.1.3教研方式单一

园本教研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碰到困难和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故而园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应立足于本园的工作实际,以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为切入点,突显幼儿园的自行策划、组织、考核的培训特点,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有教学观摩、集体备课、每周三教研组学习等,园本教研主要由副园长进行组织引领,在教研活动中往往只限于学习相关理论,观摩课例,外出观摩学习,讨论活动反思几种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活力。无法达到实质意义的园本教研的要求,想要通过园本教研来实现保教质量的提高显然是空谈。大部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弱,教育科研能力较差,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写上课,备课等常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不少教师每学期的教学总结流于形式,质量低下,缺少理论指导,教学论文的写作也是应付了事,通常在教研中被动反思,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互动。研究的效果不佳,导致“教而不研”或“研而不教”。

1.1.4缺乏专家引领

制约幼儿园当前园本教研得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专家引领。这是因为:一是教师的自身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园本教研的有效性,普遍存在管理者与教师的研究能力不足和理念知识匮乏的问题,包括问题意识、反思能力、教研态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目前,本园的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是来自各级各类幼儿师范学校、职中高中幼教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强不全面,骨干教师缺乏,从教研能力、研究能力等都略显不足,难以适应新《纲要》的贯彻实施。二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科研素质离不开专业引领和指导,目前;只是本园的园长和教研组长充当专家的角色,缺少省、市、区级幼教专家的专业指导成为教师的专业指导、合作者。让教师将自己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困惑向专业研究人员请教、促进教师本人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园本教研的质量。

1.2应然性:教师工作坊的涵义与特征

“教师工作坊”(简称“工作坊”)属于外来词,它与英文“workshop”相对应。“workshop”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工场、车间、作坊;二是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研习班。[1]本文所使用的“工作坊”一词,为其中的第二层含义。教师工作坊一般是在某一区域内,由一名优秀、高级教师主持,多位不同层级教师参与的具有共学、导教、引研性质的学习型组织。[2]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内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参与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搭建一个宽松自然,集参与性、自主性、反思性为一体的合作平台,以促进区域内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工作坊模式运用于教师教育与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微观类教育问题,或由专家引导、或由主持者组织,在小范围人群内开展交流和互动。具有探讨问题深入、交流互动性极强、参与人员感受深刻等特点,可以就某一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工作坊,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研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园本研修,还可以进行网络空间教学等活动。

1.3使然性:教师工作坊的价值与意义

尽管对“教师工作坊”有不同的界定,但笔者认为:“教师工作坊”是以参加研修教师为主体,以专家同行互动为形式,以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工作坊”从根本上变革幼儿园教研的制度体系,从研究的有效性出发,以教师主动的专业成长为核心,为教师构建了一个自主研究的平台, 为实施自主有效的研究活动提供基础和保障,是幼儿园现有教科研机构的有力补充。工作坊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并自主选择研究内容,是教师们为着“共同的意愿”(即要达到的共同研究目标),“心甘情愿” 地结合在一起的合作研究团队。工作坊在活动内容和时间上都十分灵活,能对研究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和处理。 在活动中,面对有着共同问题的亲密伙伴,没有领导的参与和怕说错的压力,教师可以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因此在工作坊中研究的问题是最自然、最真实的。同时,工作坊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完全的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系统。教师研究工作坊的运作极大地激活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反思的主体、行动跟进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通过“工作坊”系列的研修活动,全力打造本坊在专业一体化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培养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以此推动骨干引领带动全员的常态化教师研修。

2教师工作坊的基本形態

2.1组织形态

“教师工作坊”是对现有教研制度的创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建立工作坊。在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上均可以实现自主安排。幼儿园对工作坊活动只定任务,不限制也不硬性规定工作坊的活动次数。同时,工作坊可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申请活动经费,幼儿园根据申请提供合理的经费支持。所拨经费也由工作坊自行安排,教师的自主空间很大。为保障工作坊的良性运转,本园采取如下具体做法:

2.1.1自荐“坊主”--强化发展内驱力

组建“教师工作坊”,“坊主”自荐是关键。“自荐”旨在引导教师“自主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唯有“自主发展”才有工作的内驱力。以自荐的方式慎选“坊主”,作为工作坊的负责人是工作坊活动的灵魂人物。由于工作坊的活动均为自主开展,活动能否有效的进行,坊主对研究内容的计划与把控是关键。“坊主”应具备以下条件:一要热爱教科研工作,有工作激情;二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三是能挤出时间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并带动大家一起研究。同时,幼儿园赋予“坊主”一定的权利,如“坊主”有权利对活动进行安排和修改;“坊主”有权根据坊内教师的参与情况,填写积分表,期末参与优秀会员评议。

2.1.2控制“人数”--保障研修的高效性

要保障“工作坊”研修的高效性,必须要严格控制人数。工作坊以4-6人的成员范围最为适宜,容易开展活动且比较灵活,沟通与交流都较方便。在这样的工作坊活动中,每位教师的观点和想法都会得到重视。对一个或几个问题的讨论与研究,通常大家能畅说欲言、集思广益,获得较好的效果。

2.1.3建立“制度”——保障研修的规范性

要保障“工作坊”研修的规范性,我园统一制定了“工作坊”系列制度:《教师工作坊申请表》《教师工作坊计划表》《教师工作坊记录表》等表格,以帮助教师聚焦研究问题,进行目标导向,使教研有目的的开展。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本园采取积分加自荐的评优方式,设计《优秀会员积分表》《优秀坊主自荐表 》《优秀工作坊自荐表》,针对不同项目设立了不同的奖项,根据自荐及优秀会员积分表的积分显示给予奖励,由此激发教师们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

2.2学习形态

基于“教师工作坊”的学习共同体,是以自组织性、团队合作性、自然真实性、灵活性为特征的学习研究组织形式,面向全园公开招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教师作为教师工作坊的成员,明确工作坊的任务和职责。教师工作坊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成员和后备人员三个层面,并建立各项制度,要求工作坊每学期制订计划、每月有工作重点。教师工作坊在运行上形成了“规划-实践-沉淀-反哺”四个动态培养过程。

(1)规划:为让每位工作坊成员的个人规划和团队的愿景相一致,定期在团队内开展“生活会”,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工作坊的每一个发展方向。同时工作坊依据教师个人发展需要,鼓励教师提出自我成长计划。结合成员的自我成长计划,为成员制订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从而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成员的专业成长。

(2)实践:教学实践与课程开发同步。工作坊的主要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能手,能在教育教学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幼儿园通过园本课程的研究,在园本培训方面形成以广州市岭南文化、番禺区民间艺术、石碁镇、大龙街以及结合本园的本土特色课程建设为“工作坊”的主题研究。幼儿园提供园本培训的交流平台,让各项目的成员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工作坊成员依照幼儿园确定的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并深入到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课题研究成果等。

(3)沉淀:教师工作坊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园本文化,提供专业成长的学习环境,鼓励团队成员按时学习与按需学习。工作坊积极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书籍,如《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和《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等专业书籍,要求教师们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类专辑,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坊博客发表读后感,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幼儿园开通“本土课程开发个性工作坊”博客,使工作坊成员将学到的知识经验和个人心得及时发表与分享。通过网站窗口报道幼儿园科研动态,发表教师学习心得体会和教育教学经验,使之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

(4)反哺:教师工作坊根据每位成员的个人特点,培养众多具有自身教育特色、能够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的教师。如有的教师专门负责幼儿园的信息管理工作,建设幼儿园网站,管理网站新闻,及时传播先进的教科研理念;有的教师在教科研能力方面突出,就带头进行一些课题研究或论文案例的撰写并指导带动其他教师;有的教师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强,就负责策划关于教师和幼儿园的各类活动等。让工作坊的每位成员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2.3交流形态

“交流”是教师工作坊研修主体“共学、导教、引研、共进”有效形式,直接关系到主题的合理选择,研修内容、目标以及最终成效等。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通过共同学习、交流研讨的方式直面教育中的问题,其学习研讨的结果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有直接的指导价值。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含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尽的待研究的问题。教师研修的根本目的是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开发适合园本的课题研究。

3教师工作坊的运行机制

3.1合作机制

“合作”是保障“教师工作坊”有效运行的外在机制,即”工作坊”运行过程中一切可合作的资源。专业引领是教师工作坊得以深化的重要支撑,幼儿园应注意凝聚力量,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专家、同行、省级、市级、县级学科领头人作用,对教师工作坊进行专业上的引领。

3.1.1坊主力量,勇挑大梁

教师工作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领头羊起引领作用,把工作坊的模式运用于教师培养,其主题必定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相关联。要求坊主定期定时线下检查指导,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承担教研公开观摩活动指导和引领等任务。笔者在教师工作坊的工作紧紧围绕着本园本土课程的开发,从“礼仪教育、特色小吃、民间体育游戏、岭南文化”五个板块出发,教师制订计划、搜集资料、选择整理,深入思考,把握方向,把每个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反思、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工作坊所有成员获得了“计划、分析-行动、观察-反思、总结”这一螺旋式的互动上升式发展。通过专题研讨、汇报展示、主题活动、特色课程等形式,让成员们根据课题内容和地方特色,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3.1.2同行互动,连锁带动

以工作坊研讨交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同行、省级、市级、县级学科领头人作用,对教师工作坊进行专业上的引领。以点带面,同行互动、连锁带动。深入教学第一线,发现问题,了解教师的困惑,并努力提供策略上的支持与帮助。在工作坊建立的过程中,承担任务向全市、区、镇街幼儿园开放、介绍本土课程开发的经验,同时工作坊成员向当地的姐妹园介绍“我爱番禺、我爱大龙”本土课程的内容。承办市级幼教教研员会议,争取在区学會做经验介绍,为了让更多的同行了解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幼儿园的网站平台,设立工作坊专项博客页面,促进园际间的交流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3.1.3专家进园,点晴拨雾

幼儿园积极创设条件,经常邀请教研室、幼教专家来园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为教师提供与专家面对面对话交流的机会,以此拓展教师的眼界,丰厚教师的幼教理论知识,进行专业上的引领。

3.2交互机制

“交互机制”是保障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方式。通过以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为载体进行启动学习研究模式,促进教师主动学习发展。工作坊吸收的成员都是工作积极性比较高、内驱力比较强的教师。优厚的学习条件和政策倾斜,激发了成员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工作坊创设条件,激励教师向书本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与教育大师们进行对话,聆听来自教改最前沿的声音;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发现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3评价机制

“评价”旨在促进“研学主体”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教师工作坊”作为在园本教研实践中的一种积极尝试,其自愿选择、自主活动及其内外结合的激励机制,以工作坊研究的基本经验为依据,以教研组为评价主阵地,注重日常教育科研的反馈作用,注重教师自评、组内互评、专案点评、家长议评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以推进工作坊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工作坊”是以参加研修教师为主体,以专家同行互动为形式,以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其基本形态有组织形式、学习形式、交流形式,其运行机制包括合作机制、交互机制、评价机制。“合作”是保障“教师工作坊”有效运行的外在机制,即“工作坊”运行过程中一切可合作的资源,“交互”是指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评价”旨在促进“研学主体”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闵艳莉,周燕.教师研究工作坊:一种新的园本教研组织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9.

[2] 沈杰,苟中华.走出盒子--开放式国际工作坊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8.

[3] 周毅刚,袁粤.工作坊--实现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一种有效易行模式[J].新建筑,2006.

[4] 杨敏毅.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J].大众心理学,2007.

[5] 潘君利.园本教研:研究什么与怎样研究[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

[6] 张婕,朱家雄.在反思中成长-论怎样开展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J].幼儿教育,2005.

猜你喜欢
形态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浅谈景观的空间形态语言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