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主体性的再认

2017-04-01 21:51史亚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

史亚路

摘 要 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一般实践活动的人相比,实践的客体也是人,而不是自然。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对这双主体的认识上一直以来运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方法,这种认识方法使得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学习者的个性特点,用灌输的方法来教育学习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就有必要重新定位学生,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更为合理的认识受教者。

关键词 学生 主体性 再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一般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发生的联系,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广泛的自然。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双主体”,即传统所提到的教师和学生,但是这种称呼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仅仅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单向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虽然“学生”是作为实践的客体出现在教师的面前,但其主体性的发挥却可以影响到教育效率,因而不可轻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摆正教师及学生的地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整合的、开放式的新课堂。教育,具体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则更应重视受教者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增进人文关怀,以便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1“学生”提法的片面性

一直以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都习以为常的将学习者称作学生,在教学中倡导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就是教师引导、指导学生来学习,有时或进入另一个极端:课堂上非常热闹的讨论,形式上做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学效率却极其低下。这之中所体现的问题便是在认识高度上没能弄清楚教师以及学生的位置问题。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师是绝对权威,特别是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课程下,表现更为强烈,教师掌握着绝对权威,学习者只能信守,不可越雷池半步。这种教育观背后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强调机械的牢固控制,学习者丝毫不存在半点自由,这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像是工厂中的机器生产,人才可以批量“生产”,效率可以得到保证,但是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型人才却十分不利,因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排斥。

這种传统的教育观把学生视作“受教育”的片面性在于,学生在教师手里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师云亦云的教育模式无视学习者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不顾学习者在接受教育之前早已遍览的大千世界而另起炉灶,将其原本蕴含的丰富材料作为草芥一般置若罔闻,强行的将一定的阶级或社会的要求灌输与学习者,使学习者在囫囵吞枣的情况下,吸收着各种知识,忽视了学习者的接受力和相应的理解力。

而事实上,学习者和教师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且学生出现在教师面前并非是空着脑袋的,他们先前学习和掌握到的各种文化知识、社会经验、情感体验都是属于学习者自己的宝贵资源,如果在教育中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便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这项培养人的事业,从而可以避免从零开始强化灌输的艰难过程。

除此之外,学习者和教师的双向互动还表现在学习者对教育着的反作用上。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到学习者的接受完成就结束了,而是还要经历一个学习者向教师反馈的过程。人是教育的结果,但人也可以实现对教育的改造。在学习者的反馈中,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者,两者在相互的交往中充分认识到彼此的需要,理解和关怀着彼此,促进着双方共同的发展。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以学生原有的水平作为他们成长的基础,学生的心智以及情感的发展不会直接地呈现在他们的脸上,教师应当通过交往、评价、检测等手段来充分的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同时也自然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研究高度,这样,教师因为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学生,推动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实现教师、教师以及学生、学习者的自由。

2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再认

经过如上讨论,在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传统的师生关系所持有的学生观、学生观逐渐显露其不合理的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相形见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非是把外界的知识直接搬进记忆当中,而是把原有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者对知识和经验的接受有一个加工和整理的过程,而这个加工离不开他们之前的经历,原有经验会绝对的影响新内容的掌握吗?事实上,这些原有资料在与外界交往中也会发生重组,以便更好地适应外部的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认识,教师更是一个指导者,主要职责在于知道学习者如何运用原有的经验和基础,学会知识的加工和理解,对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养成也是如此。因此,学生更应该是一种学习者。

猜你喜欢
主体性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