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精神贫困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7-04-01 17:21张玉平骆素莹田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成因研究

张玉平 骆素莹 田胜

摘 要 精神贫困是贫困人口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存在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存在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厘清精神贫困的表现、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精神贫困。

关键词 精神贫困 成因 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适应“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践,2016年8月 ,我们课题组一行6人分成3个小组深入鄂西农村为期近1个月的针对农民生活质量状况,特别是精神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调查。本次调研采用田野调查、抽样调查、个案分析和大数据分析,对于农村不同人群(儿童、青少年、中老年、妇女、残疾人、农民工、移民、少数民族群众、基层干部等)、不同领域(文化、科技、教育、旅游、信仰、意识形态、政策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区域(乡镇、村、社区等)分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梳理当前农村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成因和对策。

2精神贫困的内涵

精神贫困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是指人的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风尚、习惯等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等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的状态。精神贫困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科技意识差;依赖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进取心不足;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经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障碍大;文化娱乐手段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情绪低落,自卑感强等等。”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结果,又是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3农村精神贫困的表现

下面就让我们用数据来说明一下农村精神贫困表现在哪些方面:

由图1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农民盲目敬畏自然,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能改变贫穷的命运;由于受知足常乐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农民安守贫困,无所作为,甚至陶醉与:“苞米糊,木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低生活境界中,发家致富的意愿不强烈;对一些贫困户的调查表明,小部分农民的贫困是与懒惰分不开的。村民用 “马瘦不吃草,人穷不起早”来形容一些懒人;还有一部分贫困农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依赖政府给钱给物,靠救济过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是争着致富、而是“争当贫困户”的怪现象。这就形成了“穷占便宜富吃亏”的反常心理。

从图2可以看出一部分村民世世代代遵循着祖辈的耕作方式,不敢轻易尝新品种和新的耕作方式,使新产品和新科技推广起来比较困难;一些村民宁可忍受贫困,也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在他们看来“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咱这草窝窝”;许多村民仍抱着“七十二行,以农为王”的传统心态,把务工经商看作不务正业;人们的消费意识异常淡薄。例如,他们的饮食结构极其简单,只求温饱。有的在冬春季节根本不吃菜,他们的经济条件还不致于困难到吃不起菜的境地,可村民们认为在副食上花钱不划算。这种饮食结构极易造成营养不良,疾病缠身,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贫困农村的教育和智力开发不足。小学的入学率最高,辍学率较低,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两免一补的实行,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能够小学毕业的;初中的入学率高,但辍学率也高,由于农村的师资力量较弱,绝大部分家长也无力辅导孩子功课,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很多孩子也无心读书,所以大部分孩子成绩很差,初中未毕业就自然淘汰一部分,撑到毕业的孩子也大多外出打工;能够读高中的孩子是凤毛麟角,高中入学率低,辍学率也低;因为农村公办幼

儿园很少,民办幼儿园质量良莠不齐,收费又相对较高,所以农村幼儿园入学率只有30%,大部分孩子跟随家长在田间地头长大。由于家长忙于农活,疏于照顾,几乎每年都有孩子发生意外。

从图4可以看出,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看电视是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大部分村民是肥皂剧和雷剧的忠实拥趸;部分家长给留守儿童买了智能手机,主要方便和家长视频,孩子也趁机拿来上网;农村的娱乐盛宴是一年难得一次的搭台唱地方戏,老人孩子都会去凑热闹;看报纸和杂志的人很少,甚至一些中小学生也没有课外书可读。

4农村精神贫困特征

4.1承袭性稳定性

物质贫困的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机会,相比于物质的匮乏,精神贫困的父母没办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诱导、希望和鼓励的匮乏更加具体、有力阻止一个人改变命运。思想观念和生活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精神贫困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对后代发生影响,于是代代相传,所以贫困就这样一代代从父母传递给孩子。

4.2深层次性和隐蔽性

“精神贫困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思想和行为相伴随,具有隐蔽性和非量化特征,无法给出类似于“贫困线”、“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一类操作性很强的评价标准,难以进行确定的量化评判。”正因为精神贫困的深层次性、非量化性,遮蔽了其客观上存在的严重性。

4.3长期性

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要困难得多。物质扶贫,可以通过投资、政策、区域合作,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是帮助贫因人口提升文化素质、改变落后观念、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等,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

5农村精神贫困的成因

农村精神贫困的产生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今天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几千年小农经济传统,靠天吃饭的耕种模式,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非常有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再加上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受教育率普遍不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缺乏外在教育的教化,而主要是依靠前人、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演进就必然滞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也就产生了精神贫困。但这些都不是今天欠发达地区农村人们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今天欠发达地区农村人们产生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人为的采取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广大农村人口排除在工业社会之外,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纵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就会发现,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其实就是农村的城市化过程,除了少数几个城市是由于政治、军事、宗教的原因发展起来,其余的都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工业国先驱的英国为例,其城市化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正如A·L·罗斯所描述的那样:“工业发展最一般、最广泛的趋势是离开老城市,集中在新兴城市和乡村。”欧美各国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广大农村的城市化过程。虽然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经济的积聚效应,生产要素更多的流向城市而不是农村。但因为没有人为地设置城乡隔离制度,农民可以自由的迁徙和选择职业,所以大批的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完成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伴随着农民的大量减少,国家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尽管部分农村人口仍然留在农业部门,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没有本质区别,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更多只是职业的差别,而不是一种社会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模式及心理结构的差别。”反观我国,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是在北京、上海等个别大城市起步,广大农村一开始就没有参与这一过程。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又确立了城市导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为了弥补工业化过程中资金积累不足,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力量,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剩余强制转化为城市的工业积累。同时为了稳定城市的生活水平和保证其就业机会,我国又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明确将我国的人口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明确规定除考学和招工当兵外,禁止任何形式的農村户口向城市户口转变。这样,广大的农村人口就失去了自由选择职业和迁徙的可能。他们长期被限定在既定的农业生产模式中,所以他们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必然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欠发达地区农民涌进城市打工,他们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农民工,既他们从事着工人的工作,却享受不到工人应该有的待遇和福利,虽然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但因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重重限制,他们的户口依然是农村户口。因为没有城市户口,他们没法在城市买房子,孩子也没法在城市上学,虽然他们打工多年,工作努力,但依然无法融入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而且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导致大量职工下岗,为了减轻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全国各大城市大量辞退外地民工,有些城市还制定了不少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规定。这对不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以上因素造就了我国从工业产值的比例来看已是工业化国家,而从农业人口的比重来看,我们还是农业社会的畸形结构。

6怎样消除精神贫困

(1)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搞好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公路,增加农村文化场地设施,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同时要尽量采取各种措施请外边的人走进来,使里面的人走出去,使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尽快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展旅游事业,吸引外地人来此参观旅游,当地人可以靠旅游来发家致富,在和外地人的交流碰撞中,当地人的思维观念也会慢慢的发生改变。

(3)鼓励农民外打工。对于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来说,能够改变贫穷最快最有效方式,还是鼓励当地人外出务工或经商,在寒来暑往的轮回中,他们感受着市场经济和城市生活的冲击,他们固有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慢慢的就会发生改变,新的观念和思想会慢慢内化和保留。但这些只是操作层面的手段,并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原因,要想改变欠发达地区人们精神贫困状况,真正要改变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

(4)打通城乡户籍樊篱。我们只有取消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城乡福利制度一体化,解除老百姓进城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融入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中。同时也允许城市市民到农村购置房屋和租赁土地,从事农业观光和休闲,带去城市生活的理念和生产经营方式,直观影响着农民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让他们彻底摆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困扰。

基金项目:湖北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HNC2016002。

作者简介:张玉平(1962年9月生),男,汉族,湖北省宜城市人,武汉工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中国近现代史。田胜,男,武汉工商学院讲师。骆素莹,女,武汉工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余德华.精神贫困对欠发达地区脱贫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3(1).

[2] 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

[3] A·L·羅斯.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M].伦敦,1951.

[4] 麻朝晖.贫困与精神贫困——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钢性”探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成因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