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云形象的重塑看罗贯中的大义观

2017-04-02 20:46王前程
关键词:罗贯中赵云蜀汉

王前程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从赵云形象的重塑看罗贯中的大义观

王前程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历史上赵云天性耿介,因仗义执言而长期遭到冷遇,功名不显,是一位颇富悲剧性的人物。罗贯中通过大量虚构和加工历史故事充满激情地重塑了赵云形象,大大提升了赵云的知名度,使之成为后人心目中无比敬爱的良将典范和偶像。《三国演义》着力重塑赵云形象与罗贯中的性情经历有关,与其所执着追求的大义精神更是密不可分,表现了作者对于民族败亡历史的深刻反思。

赵云; 悲剧性; 罗贯中; 重塑形象; 大义精神

在众多的三国名将中,赵云是个十分响亮的名字。赵云与关羽、张飞并称“关、张、赵”,但在元明以前多以“关、张”称勇将,却很少人提及赵云。赵云被人们熟知是在《三国演义》流行之后,从很大程度上讲,赵云知名度的大大提升,应归功于小说家罗贯中。正如当代学者们所说:“(罗贯中)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1]191“赵云的威名不是他一枪一刀杀出来的,而是罗贯中用他如花的妙笔写出来的。”[2]那么,历史人物赵云与艺术形象赵云存在怎样的差异?罗贯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提升赵云的知名度?罗贯中为何特别青睐于赵云?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一点深入探讨。

明清以来,学术界对于小说人物赵云的评价极高,几乎无一贬词。明人无名氏《读三国史答问》认为赵云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非寻常将军所能及也!”[3]241清人毛纶、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认为赵云“非独胆包身,直是智包身耳。”[3]359当代学者更是赞誉有加,如索绍武说:“罗贯中将赵云加工成了我国长篇文学作品中第一个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4]姚品文、张峰说:“(赵云)是蜀将中唯一集才、识、德于一身的英雄,是体现作者良将理想中的一个典型。”[5]阿岚说:“《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常山赵子龙成了家喻户晓的战争胜利之神。……是当之无愧的最出色的帅才,智如孔明,勇胜关张。”[6]谭丽娜说:“赵云是三国名将中最闪亮的人物,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一个良将所应具备的所有美德”[7]。

这些评价中虽然有的难免言过其实,但《三国演义》使赵云成为一位独占风光的三国英雄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历史上赵云胸怀壮志,才识美德兼优,值得后人充分肯定,然而其功名并不显赫,一生谈不上风光荣耀,甚至颇富悲剧情调。

其一,赵云从未进入蜀汉最高层级的武官行列中。蜀汉军制大多延续汉制,但不同历史时期情况有别。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这是当时蜀汉最高一级的武官职衔;魏延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为翊军将军,属于普通的杂号将军,不仅职位大大低于关张马黄,而且低于魏延等人。刘备称帝后,关羽、黄忠已死,职位最高的武官是骠骑将军马超、车骑将军张飞、中都护李严等人,其次是镇北将军魏延等人,赵云依然是翊军将军。后主刘禅继位之初,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又迁镇东将军,但其职位明显低于前将军李严、车骑将军刘琰等人。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组建北伐基地,吴壹为关中都督,魏延为督前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赵云为镇东将军,职权亦明显低于魏延、吴壹等人,次年又被贬为镇军将军,半年后病逝。可见赵云终生未进入蜀汉最高层级的将军行列。

其二,赵云在蜀汉资深将军中封侯最晚,爵禄也最低。建兴元年(223年),已近暮年的赵云始封永昌亭侯,比关羽建安五年(200年)封汉寿亭侯晚二十三年,比马超建安十三年(208年)封都亭侯晚十五年,比张飞建安十四年(209年)封新亭侯晚十四年,比黄忠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封关内侯晚四年,又比章武元年(221年)张飞进封西乡侯、马超进封斄乡侯晚两年。

其三,赵云十年遭到冷遇。建安十九年(214年),赵云从平益州,因功迁翊军将军,但直至建兴元年(223年)才迁为镇东将军。当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晋升一等将军,魏延、李严等人职位大增之时,赵云却长期停留在“翊军将军”的职衔上。更令人深感不平的是,赵云封“亭侯”之时,自私的李严、夸夸其谈的刘琰等人竟然进封“乡侯”。赵云十年得不到升迁,并非因为他毫无建树,汉中战役中他勇救黄忠、张著等蜀将,并大败曹兵,威震敌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天性耿介,常常仗义执言。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零陵先贤传》、《云别传》等史籍记载:刘备群臣众将攻下成都城后,径直入府库哄抢钱物,以致蜀汉军资匮乏,弄得刘备十分焦虑,但群臣并未满足,又打起了房舍园田的主意:“时议以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面对群臣极端自私的想法,赵云愤然驳斥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8]704-705赵云的仗义执言避免了刘备的失策,却给蜀汉群臣泼了一瓢冷水,难免触犯了“众怒”。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执意伐吴,又是赵云挺身而出极力反对刘备的冒失之举。赵云十年停步在“翊军将军”的职位上,当与他一再谏诤有关,只是由于资格深和刘备信赖而未受到贬职而已(文士费诗、秦宓等人则因进谏而遭受贬官和下狱处罚)。

其四,赵云晚年受到不公正处罚。建兴六年(228年),赵云第一次独立领兵参加北伐之战。《三国志·赵云传》载:“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8]704《三国志·诸葛亮传》亦载:“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8]685很显然,此次北伐之战蜀汉全线溃败的主要原因是诸葛亮没有亲临前线指挥以及用人不当,与赵云毫不相干。赵云所部执行的任务就是大张旗鼓地吸引和牵制敌人主力以掩护诸葛亮大军突袭祁山,故而赵云打的仗不可能是胜仗,能将魏军主力拖住就是胜利。而赵云据险固守,使曹真大军无功而返,无疑成功地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的,理应受到蜀汉政权的嘉奖,但事后却受到不公平的贬职处罚,半年之后赵云在黯淡中离世。

其五,赵云历史名望不高。《三国志·赵云传》仅有大约四百字,《关羽传》、《张飞传》的篇幅是其近三倍,《马超传》、《李严传》约是其两倍,《庞统传》、《法正传》约是其五倍,《先主传》、《诸葛亮传》约是其三十倍。曹操、周瑜、吕蒙等魏吴将帅谋臣常常称道关羽、张飞、马超之武勇,却从未提及赵云。蜀汉文臣杨戏著《季汉辅臣赞》,关羽和张飞的赞词多达五十余字,马超的赞词有四十字,黄忠、魏延、吴壹等人的赞词亦有十六字,而赵云赞词仅有八字。可见,在蜀汉资深人物中,赵云份量轻微,名望不高。

由此可见,历史人物赵云不为蜀汉集团真正重用而使其名位不著则是客观事实,较之蜀汉众多名士名将,其一生显得十分平常,甚至颇有几分黯淡和抑郁失意。

对于抑郁失意而志不获展的赵云,历来不乏抱不平者。最早替赵云抱不平的是姜维等蜀汉后期的大将们。蜀汉景耀三年(260年)秋九月,蜀汉政权追谥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等已故将军,赵云不在追谥之列。大将军姜维等人向刘禅上疏,请求追谥赵云,理由是赵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尊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应谥云曰‘顺平侯’。”[8]705刘禅只好在次年(261年)春三月,特追谥故将军赵云为“顺平侯”。在史学界最早替赵云抱不平的应是史学家陈寿。尽管陈寿著《赵云传》十分简略,但他特意将赵云与职高权重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位蜀汉上将合传,显示了赵云在陈寿心目中的份量。陈寿还在《关张马黄赵传》的赞评中说:“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8]706所言“灌、滕”,指汉初灌婴和夏侯婴,皆是刘邦手下作战英勇的猛将,其中,夏侯婴曾做过滕令奉车,号“滕公”,长期充任刘邦“太仆”之职,主要负责刘邦等人车马出行,兼贴身护卫,曾多次在危急中救过刘邦及其子女。陈寿将赵云与滕公对应,既指明了赵云在蜀汉集团中的主要职责(这也是赵云功名不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充分肯定了其忠诚和勇敢。接下来替赵云鸣不平的便是《云别传》的作者和裴松之。《云别传》作于何时?作者为何人?不得而知,大约出自两晋史家之手。“裴注”引录了《云别传》中的许多材料,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赵云的才识和美德,既丰富了赵云的历史足迹,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赵云的历史贡献和地位。到了宋元时期,通俗文学纷纷以三国人物故事为题材,在现存元代三国戏和讲史话本中,尽管赵云远不及关羽、张飞、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活跃,但亦常常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或被其他人物提及,如杂剧《黄鹤楼》、《隔江斗智》、《襄阳会》、《博望烧屯》、《千里独行》、《五马破曹》等均有赵云出场,关汉卿《单刀会》让司马徽唱出“赵子龙胆大如斗”的唱词,无名氏《陈仓路》让张飞唱出“赵子龙志气,有胆量有见识”的唱词。而在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赵云不仅被封“五虎将”和“立国侯”,而且也是张飞、诸葛亮、关羽、刘备之外描写得最为生动的蜀汉英雄。这说明宋元民间艺术创作中已经存在提升赵云知名度的倾向。

然而,真正有感于赵云悲剧人生、着力重塑赵云形象的还是小说家罗贯中。正如学者们所说,罗贯中的生花妙笔写出了“赵云的威名”。那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来提升赵云的知名度、重塑赵云的光辉形象呢?

(一)大量虚构和加工历史故事以提高赵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笔者曾做过较为细致的统计:“《三国演义》共24卷240节,根据人物被描写的章节数和人物出现在标题中并在故事里唱主角的次数,我们可以列出在不同历史时期起着重大作用或有突出表现的12位重要人物,如下:诸葛亮被描写章节98节,故事主角46次;曹操98节,28次;刘备90节,27次;关羽57节,18次;张飞50节,9次;赵云49节,7次;孙权35节,3次;司马懿29节,6次;姜维26节,10次;周瑜24节,6次;吕布20节,6次;袁绍20节,2次。”[9]显然,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已从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历史人物一跃为极有地位、份量和影响的三国名将。

罗贯中提高赵云历史地位和份量的主要手段就是虚构和加工历史故事。(1)将赵云塑造成救星式的英雄。如描写赵云在磐河之滨救公孙瓒于命悬之下,在长坂坡救简雍、甘夫人、糜竺等于乱军之中,在雒城外救张飞于夹击之中,在北山下勇救黄忠、张著等于重围之中,尤其是多次救刘备于危难、两次救回幼主刘禅等,赵云俨然是位从天而降的救星。(2)渲染赵云的神勇和威名。如描写赵云一枪刺死袁绍大将麴义,刺曹操猛将高览于马上,在百万军中砍曹营上将五十员,北山脚下杀退曹营名将张郃、徐晃,马鞍山下刺死东吴大将朱然,老迈之年又杀韩家五将、刺苏颙等等,使赵云成为神勇超群、令敌胆寒的虎将。丁奉见之告诫徐盛道:“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曹操望见由衷赞道:“世之虎将也!吾若得这员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夏侯楙望见惊叹曰:“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3)夸大赵云的历史战功。如描写赵云只身救阿斗于百万军中、智取桂阳、空营计大败曹兵二十万、协助孔明七擒孟获、大败西凉兵以及多次护送刘备、诸葛亮深入敌营等等,充分显示了赵云对于蜀汉政权的卓越功勋。(4)拔高赵云的职位。如写刘备夺取成都之后,以赵云为镇远将军(本为赖恭和魏延的职衔),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同列。夺取汉中之后,又特封“关、张、马、黄、赵为五虎大将”(嘉靖本《三国演义》写费诗向关羽传达“五虎上将”的顺序是“关、张、马、赵、黄”,毛评本《三国演义》将顺序改为“关、张、赵、马、黄”),使赵云成为蜀汉集团中最高层级的将军,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荣耀。这些大量精彩的历史故事,除了孤身救主、勇救黄忠张著、空营计败曹兵等于史有载之外,其他几乎都是源自罗贯中的艺术虚构,而且于史有载的历史故事也多有夸张与添加成分。罗贯中正是通过巧妙的艺术虚构和加工,大大突出了赵云的过人本领和历史功勋,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着力突显赵云的人格魅力与高素质。

历史上的赵云本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和良好素养的将军,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用了“厚重”这个内涵丰富的词汇来赞评赵云的品性,实为精到之至。但史籍记述十分简括,很难引起读者心灵震动。罗贯中在历史基础上作了若干艺术加工,大大完善了赵云的人格魅力。兹仅举一例足可见小说艺术加工的功效:长坂坡刘备惨败之时,糜芳向刘备报告说赵云投曹操去了,刘备坚决不信,史籍记载刘备仅有短短一句话:“子龙不弃我走也。”[8]704小说却对此写道:“玄德叱之曰:‘子龙是吾故人,安肯反也?’张飞曰:‘他知我等势穷力尽,反投曹操,以图富贵。此乃常理也,何故不信?’玄德曰:‘子龙与吾相从患难之时,他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摇动乎?’”显然,这段虚构的对话令人感动,将一个心如铁石、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大将军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今之学者们常用“忠诚爱国”、“患难与共”、“谦虚谨慎”、“宽容仁厚”、“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等词汇来称颂赵云道德之美,实为当之无愧。在小说中赵云作为一个道德完人形象,始终光彩四射。

然而,赵云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高素养。第一,他具有非凡的政治头脑。他坚决反对蜀汉群臣瓜分益州人民的田产,认为此举不利于蜀汉的长治久安。他坚决反对刘备为关羽复仇,认为这是一种置个人恩怨于国家利益之上的错误行为。第二,他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他是最能理解和支持诸葛亮“隆中对策”所制定的战略思想的人,他认为曹魏是主要敌人,应先解决主要矛盾,不宜主次不分而轻率伐吴。刘备不听劝阻终于惨败于夷陵之战,从反面证明了赵云的正确。第三,他具有极其难得的集体主义观念。赵云为人沉稳,举止高雅,公私分明,从不计较个人恩怨,黄忠与他争功,他以蜀汉事业为重,对黄忠忍让退避,并表示将全力配合黄忠作战。在黄忠身陷重围之际,他又主动杀入重围,救出黄忠等蜀汉将士,之后二人协同作战,大败曹兵,取得了汉水阻击战的全胜。较之关羽、张飞、法正、刘封、李严、魏延、杨仪等人与同僚部属不合的紧张关系,赵云在处理内部矛盾上表现了过人的高素质。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的政治头脑、战略思想、集体主义观念在蜀汉将军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蜀汉集团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三)在赵云身上倾注深厚情感。

读《三国演义》不难发现,作者在赵云身上倾注了极为深厚的情感:(1)再三描写刘备等人对赵云的喜爱和器重。如写刘备第一次见赵云,“甚相爱敬,便有不舍之心。”赵云在百万军中救回阿斗,刘备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乎损吾一员大将!”刘备观看赵云汉水大战之地,“心中大喜,说与众将,就号子龙为‘虎威将军’。”又写关羽对费诗说:“子龙即吾弟也,位与吾等,可也。”马超见赵云立斩二将,十分惊讶,“倍加敬重”。诸葛亮闻知赵云病逝,跌足而哭道:“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曹操见赵云惊喜道:“世之虎将也!……子龙到处,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无论己方阵营,还是敌对阵营,无不喜爱和器重赵云。(2)描写赵云的文字富于激情。《三国演义》描写赵云的章节十分精彩,常常是激情四溢。如写赵云救主:“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大将军横在征尘中,杀气到处,乱砍军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只见前面喊声大震,朱然军纷纷落涧,滚滚投岩,一彪军杀入,前来救驾。先主听知,大喜曰:‘朕复生矣!’”又如写赵云冲锋陷阵:“子龙大喊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子龙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操惊问众将曰:‘此将何人也?’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曰:‘昔日当阳长阪英雄尚在!’”这类文字往往令读者心动神摇。(3)赞评赵云的诗词饱含思念之情,如“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当阳草,当阳草,点点斑斑如雪扫。借问当时何事因?子龙一战征旗倒。曹公军将魂魄飞,杀入重围保家小。至今此血尚犹存,不见英雄空懊恼”;“我来少憩长坂下,斑斑莎草血犹腥。子龙子龙在何处?仰天长叹三两声”;“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一马能将万骑冲,西除东当剿群凶。鏖兵恶战全忠者,惟有常山赵子龙”等等。字里行间寄寓了作家对于救星式的铁血英雄的深深敬意和思念之情。

沈伯俊先生曾在调查中外读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总结说:“在《三国演义》的亿万读者心目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算赵云了。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在评选‘你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时,也把赵云排在第二位。”[1]185诚然,罗贯中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充满激情地重塑了一个战功卓著、名震天下的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使赵云成为后人心目中无比敬爱的良将典范和偶像。

在《三国演义》诞生之前,民间便有大量关于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蜀汉人物的传说故事,宋元戏曲舞台和说唱艺术中亦有许多以他们为主角的作品出现,而以赵云为主角的传说故事和艺术作品则十分稀少。罗贯中重塑赵云形象时可供借用的材料极为单薄,基本上是依靠个人的独创,也就是说,罗贯中重塑赵云较之重塑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所花费的心血要多。罗贯中为什么特别青睐于历史上地位不高、功名不显的赵云以至不惜耗费大量精力来重塑这一形象呢?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作家个人因素,更同罗贯中的理想追求息息相关。

历史上的赵云在性情气质和经历上与罗贯中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赵云性情沉稳,气质高雅,为人诚恳忠厚,谦恭谨慎,从不争名夺利,“裴注”引《云别传》说他“严重”、“慎虑”,杨戏《季汉辅臣赞》赞他“厚重”,都说明了赵云高雅脱俗的气质和宽厚坦荡的胸襟。《云别传》记述了赵云的几次仗义执言,表现了其耿直的个性。正因为天性耿直和淡泊名利,历史上的赵云并不得志。

现存有关罗贯中生平足迹的资料十分有限,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3]201明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曰:“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3]207明王圻《稗史汇编》曰:“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3]204由此可知罗贯中的大略:一是有志于拯救乱世,但才不获展。“图王”不能理解为图谋称王称霸,因为古代士人的最高志向是做帝王之师。二是罗贯中有着独特的个性:别号“湖海散人”,说明他淡泊个人功名利禄;“寡合”不是性格偏狭,而是他气性清高稳重,不愿胡乱交友;编写杂剧题名《连环谏》(已佚),说明他赞赏直言进谏,民间传说说他曾直谏张士诚,意见不被采纳而愤然离去,也佐证了其耿直的性情。这种心性气质和遭遇同三国时期的赵云极为近似,这应是罗贯中特别青睐赵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讲,赵云形象的重塑中融入了几分作家的身世之感。

但是,罗贯中精心重塑赵云的高大形象,与其坚守的早期儒家所倡导的大义观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黄霖先生曾指出,一部《三国演义》不是简单的史实记录,而是“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10]27诚然,推崇圣君贤相良将和讴歌仁政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主题,与罗贯中仅存杂剧《风云会》的主题一致。罗贯中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蜀汉人物视为仁君贤相良将的典型,将他们视为我们民族的正义英雄,着力表现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热情歌颂他们所推行的仁政义举。但是,一个历史事实作者无法回避,那就是蜀汉政权推行仁政,却最早归于幻灭,民族英豪纷纷走向沉沦。面对残酷的历史结局,罗贯中深感迷惘与苦闷,《三国演义》所流露的悲凉气氛是相当浓郁的。然而罗贯中是位十分理性的作家,他在迷惘和悲哀中认真审视和反思蜀汉历史,深入检讨民族英雄们的种种失误,最终以客观冷峻的描写传达了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历史结论:背弃传统的大义观(忠义观、忠义思想)是蜀汉败亡的根本原因。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一词出现了49次,“大义”一词出现了20次。早期儒家的忠义思想与秦汉以后逐步形成的狭隘的忠君思想有别。从字义上看,“忠义”之“忠”,其本义是办事尽心竭力;“义”的本义是指合乎正义、道义的思想和行为。《左传·僖公九年》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昭公元年》曰:“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微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早期儒家的忠义思想有三大基本内涵:一是爱国爱民,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为国家利益而舍生忘死;二是坚持真理,正道直行;三是忠君事君,但首先是忠于国家,当君王私利与国家大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当以国家大众利益为重。那么,罗贯中所高扬的“忠义”、“大义”是否与传统的忠义观相符呢?受忠君思想的熏陶,罗贯中固然在小说中为忠于君王的忠臣大唱赞歌,但他一再宣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传统思想(这句话一共出现了6次),而且“安天下”、“以国家为念”、“心存国家”、“国家大事,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之类的话语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罗贯中认为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私有物,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场所,统领天下的君王必须是一个忧国爱民、以国家大众利益为重的“有德者”,否则他不配君临天下。足见罗氏高举的“忠义”、“大义”(即罗氏心目中理想的“义”)正是早期儒家所倡导的忠义思想,而不是狭隘的忠君思想,我们不妨称之为“大义观”或“大义精神”。

罗贯中以“大义精神”作为标尺,来评判衡量历史人物,凡是具有大义精神的英雄,不管属于哪个政治集团,他都一律予以肯定,反之则加以否定或批评。这就是《三国演义》为什么既极力歌颂刘备、诸葛亮、关羽等蜀汉人物,又毫不留情地描写和批评他们严重失误的原因。在罗贯中笔下,最具有大义精神、最符合“大义”标准的三国英雄就是赵云。

首先,赵云是真正爱国爱民的仁者。

关注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这是大义精神最基本的要求。而赵云一出场就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心志:“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救国救民安天下乃是赵云终生追求的抱负。赵云有过相当曲折的择主经历:本是袁绍辖下之人,见袁绍“无匡国救民之心”而转投公孙瓒,又见公孙瓒并非“当世之英雄”乃“袁绍等辈耳”而大失所望,最终舍弃公孙瓒,“奔走四方”而加入了孤穷漂泊的刘备集团。可见赵云苦苦追寻的不是富贵和靠山,而是仁政理想。故而当刘备君臣打算瓜分成都田宅有违仁政理想时,赵云挺身而出,谏阻道:“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方可使出赋役,自然心服,不宜夺之为私爱也。”刘备、诸葛亮、法正等蜀汉决策者都有推行仁政之心,但当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完全忽略了蜀汉百姓利益的时候,唯有赵云奋力谏阻。身为一名普通将军,却时刻不忘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赵云是一位真正的爱国爱民的仁者。正如毛宗岗父子所评:“子龙爱民所以爱国,爱国则不复爱家。……有古大臣之风焉,岂独一名将之才!”[3]352

其次,赵云是真正执着追求理想的志士。

赵云志向高远,却淡泊名利,在蜀汉集团中几乎无可比肩。《三国演义》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等等蜀汉英雄的救国救民之志,但也描写了他们在意功名利禄的庸俗心态。刘备矫情做作,其实汲汲于称王称帝,关羽斤斤计较五虎上将的位次,不愿与黄忠同列,以“奇雅”著称的诸葛亮亦颇在意立功显名。《三国演义》卷之十五《刘备进位汉中王》描写蜀汉集团夺取汉中后,诸葛亮积极劝说刘备称帝,理由是“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有才德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舍死忘生而事其主者,若非为名,即为利也。今主公苟避嫌疑,守义不举,手下之士,大小皆无所望,其心皆惮,不久尽去矣。”由此不难看到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群臣众将追求功名利禄的急切心情。其实,史籍记录蜀汉群臣贪图利禄和享乐的堕志行径较之小说所写要龌龊得多。裴松之注《刘巴传》时引《零陵先贤传》载曰:“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8]729又引《云别传》载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8]704-705刘备以国库百物来利诱蜀汉士众攻城略掠地,而蜀汉士众真的在攻下成都后竞相哄抢库藏宝物金帛,以致“军用不足”,弄得刘备忧虑不安,但蜀汉群臣仍不满足,还议论如何瓜分城中房屋和四周园田。

与此贪财堕志的丑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云。赵云攻占桂阳,太守赵范欲将“有倾国倾城之色”的寡嫂嫁与赵云,被赵云拒绝,拒绝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政”,可见赵云处处以蜀汉大业为先,决不贪图个人享乐。故而当蜀汉群臣打算瓜分成都城中房屋和四周园田时,赵云不惜触犯众怒,以积极进取的霍去病为例,严肃批评了蜀汉群臣贪腐丧志的可悲行为:“昔者霍去病以匈奴未灭,将士安用为家。何况今日国贼暴虐,不同匈奴,岂可求安也?须待天下都定,然后各还乡里,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的确,赵云从不在意个人名位利禄,却特别在意理想抱负的实现,始终以“安天下”为己任,是一位真正有信仰、有追求的志士。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赵云依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诸葛亮举行首次北伐之战,担心赵云年老力衰不堪艰辛而未将他列入出征名单中,赵云得知内情后厉声说道:“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大义精神,使之成为最可爱、最感人的三国英雄之一。

清人顾苓《塔影园集》等资料记载,罗贯中曾“客霸府张士诚”[3]211。这类记录是否可信,难以求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罗贯中长期活动于江浙一带,参加过元末反元大起义,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政治军事斗争经验,也颇为熟悉张士诚等割据政权的情况。张士诚反元起义之初,有拯救生民于涂炭之心,占领东南江浙一带后,亦曾广行仁政,大兴文教,颇受吴地百姓和士人拥护。但占得有利局势之后,则上下贪腐享乐,玩物丧志,终致败亡。《明史·张士诚传》载曰:“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上下嬉娱,以至于亡。”[11]2448可见罗贯中如实描写蜀汉群臣浓厚的名利思想和丧志现象,无疑包含了对元末现实的观照与思考。

再次,赵云是真正具有群体意识的智者。

在罗贯中笔下,最具有家国情怀、群体意识的蜀汉英雄是赵云。刘备、关羽、张飞特别在乎“桃园结义”的小团体利益,关羽不容黄忠,排斥刘封,要与马超定高低,完全缺乏起码的集体主义观念,更严重的是,他从不注重改善吴蜀同盟关系,蔑视辱骂孙权,最终丢失了战略基地荆州;刘备、张飞固执己见,为报关羽之仇不惜倾全国之力伐吴,以致惨败夷陵,蜀汉从此一蹶不振,作者通过秦宓之口斥之为“小义”。法正乱用职权打击报复从前与其不和者,李严为了权利与诸葛亮明争暗斗,杨仪、魏延闹个人意气而大打出手,无不显示了群体意识的淡薄。在智慧、勤俭和进取精神方面,诸葛亮确实超乎常人,令后世无限崇敬,但在用人和处理内部矛盾方面则显得心胸狭隘。诸葛亮不喜欢有个性、有主见的人,杀刘封、彭羕等人,贬廖立、李严等人,诸葛亮都起了关键作用;更有甚者,诸葛亮长期打压魏延,还暗中设计,欲置魏延于死地,最终导致魏延不服杨仪制约而同室操戈,使蜀汉国力遭到严重损耗。其实只要妥善引导和控制,这些战将、才士都可以为蜀汉事业做出贡献的。可见作为执政者,诸葛亮缺乏应有的大局意识。

唯有赵云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群体意识。黄忠与他争功,他采取了退避策略。在赵云心中,蜀汉事业大于一切,个人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因此他不仅开导黄忠,妥善化解矛盾纷争,还积极配合黄忠作战,成功地挫败了曹操的战略企图。赵云退让的是个人名利,换取的却是蜀汉集团的胜利,唯有心存蜀汉大业者,方显磊落无私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当刘备执意要发动伐吴之战时,赵云“奋然而出”,大呼“不可”。《三国演义》卷之十七《范强张达刺张飞》一节描写了刘备、赵云、秦宓之间的对话,客观地表现了刘备大义观的狭隘。刘备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又说:“关公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存,岂可忘耶?”而赵云说:“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在刘备心中,天下是他个人的,万里江山不足惜,为兄弟报仇成全桃园结义,才是“大义”;而在赵云心中,个人恩怨必须服从国家群体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才是“大义”,报兄弟私仇不过是“小义”。很显然,眼界最高、集体主义观念最强的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刘、关、张,而是赵云。赵云忠于刘备、刘禅,更忠于蜀汉,罗贯中对这种以国家为重的大义精神无疑是充分肯定和赞扬的。

总之,赵云是作者心目中最理想的良将和道德完人形象,赵云的种种美德和大义精神在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显得尤为珍贵,今天广大《三国演义》的读者对于赵云的评价超过关羽、张飞等无数三国名将,绝非偶然。罗贯中通过对赵云形象的重塑,充分表达了对于理想的追慕,也足以引导后人对于民族败亡历史的深刻反思。

[1] 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 黄清源.从史卷中走进文学画廊的赵子龙[J].菏泽师专学报,1997(1).

[3]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N].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 索绍武.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2).

[5] 姚品文,张 峰.论罗贯中赵云形象的创造[J].江西社会科学,1991(6).

[6] 阿 岚.赵云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1992(2).

[7] 谭丽娜.评《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人物形象[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8]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 王前程.《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2).

[10]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杨 勇]

2016-07-10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1.019

I 207

A

1672-6219(2017)01-0091-07

猜你喜欢
罗贯中赵云蜀汉
A NOTE ON MEASURE-THEORETICEQUICONTINUITY AND RIGIDITY*
《无风的夏日》
标点符号的争吵
Jokes Today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剑胆琴心向《三国》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