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

2017-04-02 20:47肖友科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7年1期
关键词:南江县穗位株型

□肖友科/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山区玉米抗倒伏栽培技术

□肖友科/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南江县是典型的山区县,海拔300~1500m均有玉米种植。由于山高沟狭、风力较大,玉米倒伏问题比较突出。尽管造成倒伏的直接原因是暴风暴雨,但调查发现,倒伏轻重与栽培措施密切相关。通过优化栽培措施,可以实现抗灾夺丰收的目的。

1 玉米倒伏类型及影响

玉米倒伏分为两类,即根倒和倒折。在拔节至成熟前均可发生,但一般多在抽雄之后。倒伏发生时期不同、种类不同,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也不同。吐丝至蜡熟期,倒伏产量损失较大。根倒一般可以人工补救,通过撑杆或垒土扶正,有一定收成;倒折是从穗位以下节间折断,造成单株绝收,应及时拔除。

2 玉米倒伏因素

2.1 品种的抗倒性

品种间的抗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与株型、株高有关。一般株高超过2.8m、穗位超过1.2m、株型松散、叶片与茎秆夹角大或平展、茎“之”字型明显的品种,抗倒能力较差,发生倒伏的比例高。

2.2 耕作制度和播栽方式

净作玉米,田间郁闭,风阻增大,同时因通风透光性差,植株生长不良,茎秆高细,抗倒能力弱,倒伏比间套作严重。育苗移栽的根系较发达,且有明显的蹲苗作用,株高和穗位降低,节间缩短,尤其是基部节间缩短,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增强。

2.3 密度

密度过小,不能获得高产。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茎秆纤细,根少根细,同时诱发纹枯病,倒伏严重,且多为倒折。

2.4 施肥

生产上习惯偏施氮肥,不施或少施磷、钾肥,造成营养失衡,植株徒长,叶片宽长披垂,茎秆和根系柔嫩,抗倒能力弱。

2.5 排水不畅

一般坳塘地比台地倒伏严重,尤其是水改旱的田块。因其地势低洼,厢垄低甚至未起厢,俗称“平板田”,排水沟浅或不配套,遇雨易积水,土壤缺氧,根系生长发育不良,下扎浅,根量少,遇风易大片倒伏。

3 抗倒伏栽培技术

3.1 选用抗倒品种

山区应选择株型紧凑、叶片与茎秆夹角小、株高2.8m以下、穗位1.2m以下的抗倒力强的品种。如成单60、康农玉108、同玉18、必胜3号、均隆718、群策99等品种。对倒伏严重的风口地,可选择种植渝糯7号、渝糯525、万糯2000等鲜食糯玉米,提早收获,降低倒伏风险。

3.2 间套轮作

应淘汰净作模式,大力推广“芋-玉-豆”“芋-玉-苕”“麦-玉-豆”“麦-玉-苕”等种植模式,1∶1开厢分带种植,间套轮作。

3.3 深松起厢

玉米80%的根系分布在0.0~0.4m土层,最深可达1.6m。一般深松应达0.4~0.5m,有效缓解土壤板结,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垂直下扎和水平伸展,增强支撑固持力。玉米带起厢厢宽0.8m,厢高0.10~0.15m,厢面整成瓦背形。四周开排水沟深0.5m左右,确保排水通畅,雨天不积水。

3.4 育苗移栽

充分利用育苗移栽的蹲苗作用,降低植株高度,降低重心,尤其是缩短植株中下部节间长度,使穗位以下茎秆粗壮坚韧。可采用方块、肥团、软盘、营养钵等多种育苗方式,培育壮苗,3叶1心移栽。

3.5 合理密植

玉米带内栽植2行玉米,行距0.4m,窝距0.2m,采用“丁”字形错窝定向栽植,叶片朝向行间,每公顷栽植4.8万株左右,既保证适宜的高产群体,又确保田间良好的通透性。

3.6 平衡施肥

玉米需肥量较大,对钾敏感。生产上普遍重视氮磷肥,忽视钾肥施用。应氮、磷、钾配合,平衡施肥。同时,应充分运用测土配方技术成果,选用定向生产的玉米专用复合肥。在施用方法上,采用两段施肥法,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每公顷用优质农家肥15.0~22.5t、玉米专用复合肥1.2t,厢中开沟深施作底肥。玉米大喇叭期,每公顷用尿素300kg兑粪水挖窝灌施,并进行垒蔸防倒。

3.7 病虫防治

山区空气湿度大,纹枯病发生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且直接影响抗倒伏能力。发病初期,每公顷用5%井岗霉素水剂3.00k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25kg兑水,对基部茎秆喷雾。玉米虫害主要是玉米螟,蛀食茎秆,遇风易倒折。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公顷用5%辛硫磷颗粒剂3.75kg拌细砂土75kg点心,防治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南江县穗位株型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Bna-novel-miR36421调节拟南芥株型和花器官发育的功能验证
小麦不同穗位籽粒品质和形态性状分析
利用大刍草渗入系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
南江县近50年(a)降水年变化特征分析
多年秸秆还田后减追氮肥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的影响
日光温室西葫芦株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南江县曼地亚红豆杉扦插繁育技术探讨
对南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分析
不同施氮方法对两种株型糯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