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2017-04-04 09:11张立恩
兽医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副伤寒病理变化亚急性

张立恩

(卫辉市畜牧局,河南新乡 453000)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张立恩

(卫辉市畜牧局,河南新乡 453000)

为了探讨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本文从仔猪副伤寒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一一做了阐述;目的是提高对仔猪副伤寒病的认识,并做好防治工作和避免人发感染。

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人畜共患病;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4月龄仔猪,故称“仔猪副伤寒”。潜伏期为2天到数周不等。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肠道内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1 病原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具周身鞭毛的杆菌。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7~45℃都能繁殖,冷冻或冻干后仍能存活,在适当的有机物中可存活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此菌很容易被加热、阳光灭活,也能被一些常见的酚类、氯类以及碘类灭菌剂灭活。

2 流行病学

仔猪副伤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阴雨连绵季节更为多见,主要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及哺乳猪很少发生,但成年猪和哺乳猪的病菌感染却是存在的。感染的排菌猪、污染的环境、本菌感染的屠体以及相应的猪肉产品是本病的传染源,可经消化道感染仔猪。在哺乳猪中发生沙门氏菌不多,可能是哺乳过程获得免疫的结果,因为新生猪与断奶猪相比,对由口腔进行沙门氏菌攻毒更敏感。本病的发病率与猪场饲养管理水平、密度、饲养方式和不同年龄和来源的猪混群有关。该病通常呈散发性,若有恶劣因素的严重刺激,也可呈地方流行性。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当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体毒力又很强时,病原感染后可迅速发展为败血症,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精神沉郁,不食,不爱活动。一般不见腹泻,发病3~4d后才出现水样、黄色粪便。耳尖、胸前和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本病多数病程为2~4d,有的出现症状后24h内死亡。大多数此病暴发时,死亡率很高,发病率一般在10%以下。幸存的猪可继续带菌,粪便排菌至少达12周。

3.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寒战,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脸常被粘连。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病猪食欲减退,病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水样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枯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貌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行复发。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猪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病理变化,脾脏常肿大,暗红色,质地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肺变硬具弹性,弥漫性充血,常伴有小叶间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可见到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各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型病猪的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或回肠肠壁增厚,红色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的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病变有时波及至结肠后段;少数病例淋巴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肝脏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5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需要从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取材,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并配合相应的病灶观察才能完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可作筛选用,但应明确,检测到沙门氏菌并不意味着就是沙门氏菌病。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仔猪副伤寒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所致。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就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除发病的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内注射1ml,免疫期9个月。口服时,最好在饲喂前使用,保证每头猪都能得到口服免疫。

6.2 紧急预防和治疗

暴发本病应考虑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依据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B、恩诺沙星、乳酸诺氟沙星都是比较敏感的药物,但治疗成本相对较高。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等进行预防;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感染。

为防止本病由猪传染给人,病猪或带菌猪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屠宰检疫,特别是急宰病猪的检验和处理。肉类一定要煮熟,家庭和食堂保存的食物要注意防止鼠类窃食,以免被其排泄物污染。饲养员、兽医、屠宰人员等应注意个人防护,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1] 许成坤,刘玉杰.仔猪副伤寒防治措施[J].农村新技术,2011,(3):27.

[2] 杨正华,雷木丁,赵勇,等.浅谈仔猪副伤寒综合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6,(9):7.

猜你喜欢
副伤寒病理变化亚急性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CD45、CD72表达分析
中医药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
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