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

2017-04-04 09:11
兽医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牛瘟糖蛋白兽疫

刘 派

(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控

刘 派

(辽宁省沈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

近年小反刍兽疫的传播呈扩大趋势,严重危害了畜牧业生产安全,成为山羊、绵羊以及野生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因此,早期诊断是预防控制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手段,根据小反刍兽疫典型的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再通过实验室诊断技术的支持确诊小反刍兽疫。本文阐述了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了小反刍兽疫病毒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技术,为该病的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流行;诊断;防控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称小反刍兽伪牛瘟、传染性脓疱状胃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临床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易感羊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该病是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国务院2012年将其列入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我国是养羊大国,年养殖量6亿只左右,切实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对维护我国养羊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增收意义重大。

1 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相似。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形成合胞体。病毒抵抗力较低,自然环境下50℃ 1h即可灭活;在pH<4.0或pH>11.0条件下失活;醇、醚等清洁剂均可用于杀灭病毒。

2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西部和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以山羊更易感,且发病严重;病畜可产生病毒血症,病毒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并随动物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成为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经口、鼻传染,当易感动物密切接触时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本病全年发生,以雨季和干冷的冬季多发。常以零散形式发生,当易感动物密集时,可流行传播甚至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3 临床症状

该病临床表现与牛瘟相似,潜伏期4~6d,最长21d。

3.1 最急性型

常见于山羊,潜伏期2d,突然发热,体温40~41℃,精神沉郁,不采食,流浆液黏性鼻汁。常见齿龈出血,有时空腔粘膜溃烂。病初便秘,继之大量腹泻,衰竭而死。病程5~6d。

3.2 急性型

潜伏期3~4d,体温可达41℃,持续3~5d;病畜背毛无光,口鼻干燥,烦躁不安,厌食,眼、鼻分泌物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呼出恶臭气体。空腔粘膜出血溃疡,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母畜常见外阴-阴道炎,伴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部分妊娠母畜流产,病程8~10d。在严重暴发的疫点,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100%。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从口腔至瘤-网胃口,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至硬腭及咽喉。皱胃病变部位常见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常见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条纹状;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出现坏死性病变。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还可见支气管肺炎典型病变。

本病毒在胃肠道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可引起特征性病变。在淋巴组织可引起淋巴细胞坏死,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细胞被破坏;在消化系统常引起马尔基氏层深部上皮细胞坏死,感染细胞产生核固缩和核破裂,在表皮生发层形成含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在肺部组织常出现多核巨细胞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5 实验室检测

5.1 病原学检测

可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核算序列测定,也可采用抗体夹心ELISA。

5.2 血清学检测

可采用小反刍兽疫单抗竞争ELISA检测法和间接ELISA抗体检测法进行检测。

6 防控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对本病的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消毒。

(1)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和Sungri/96,无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热稳定性较差。(2)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经甲醛或氯仿灭活制备,其中甲醛灭活苗效果不如氯仿灭活苗效果明显。(3)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用H蛋白或N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4)嵌合体疫苗。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5)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的重组羊痘病毒疫苗,可有效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并能预防羊痘病毒感染。

[1] 龙云风,刘小慧.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2,(5):39.

[2] 刘永宏,赵丽,曹胜波,等.小反刍兽疫在中国的流行趋势及应对措施[J].动物医学进展,2015,(1):26.

[3] 印春生,支海兵.小反刍兽疫活疫苗临床试验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0,(7):36.

猜你喜欢
牛瘟糖蛋白兽疫
随文明而来的病毒,人类只成功消灭过两种
牛瘟病原分析及其诊控方探讨
全球牛瘟根除—牛瘟的历史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天然海藻色素糖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作用
浅析小反刍兽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尿al-酸性糖蛋白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国际组织近期加速推进牛瘟病毒销毁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