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足迹

2017-04-05 03:30发自湖南长沙
清风 2017年1期
关键词:志工慈济法师

文// 图_本刊记者(发自湖南长沙)

爱的足迹

文// 图_本刊记者(发自湖南长沙)

慈济的部分慈善行动资料介绍

“慈济”二字近乎“慈悲为怀,济世救人”之意。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中国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其前身为证严法师在1966年4月14日于台湾花莲创立的“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简称“慈济功德会”。1980年,“慈济功德会”改名“慈济基金会”。2008年,慈济获正式批准在大陆成立慈济基金会,从此慈济在大陆的慈善助人行动渐行渐多。从中国台湾到大陆,从世界各地到哈佛大学等高校学术殿堂,慈济人正以爱的足迹实践着善行……

结缘三湘大地,致力慈善环保活动

慈济与湖南的交集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1993 年夏季,湖南省遭受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涝肆虐,灾民总数高达四千一百多万人。台湾慈济赈灾团于年底为受灾严重的永顺及桑植两县乡亲发送赈灾物资,55辆解放军车队协助载运大批大米、冬衣及四万多条棉被,惠及八万多名灾民。这条爱心接力大长龙,经过皖、鄂、湘三省,走过长江大桥,在公路上跑了五天五夜,超越3600公里,将发放物资运抵水患灾区。1995 年汉寿县常常连续豪雨,洞庭湖畔灾情惨重,慈济人继续前往发放大米及棉衣被;1998年,继续在望城和华容两县特重灾区发放,济助大米足够让灾民生活三个月,也在华容县洪山头援建规模为63户的慈济村,于2000 年3 月初落成启用,与当地政府一起帮助村民在灾后能长期安身、安心、安生。

2011年,湖南本土的慈济志工团队开始成长起来。而慈济的足迹走进湖南,则要从湖南的一批爱心企业家说起。当时,湖南的爱心企业家喻均华等人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慈济基金会的一些故事后,被其“大爱助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到慈济基金会广州联络处去学习,参与慈济基金会在广州开展的一些慈善活动。经过反复学习和亲身参与后,喻均华等人将慈济的精神带回到了湖南。2015年,另一位爱心企业家在长沙开福区的一个事业单位大院里租赁了一栋楼,将其中两层楼专门划给慈济人作为湖南地区的培训、学习场所,“这是慈济志工在湖南的一个固定的‘家’。”龙喜良介绍说。

“慈善是一种滋润心田的精神,是一种阳光向上的力量。希望这种爱的力量能悄悄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慈济’在湖南还处于成长阶段,我们在湖南目前以环保和助学、敬老、扶贫等慈善事业为主。”龙喜良和曾惠民介绍,自2011年开始湖南有了本土志工之后,大家先后开展了敬老、助学、冬令发放、环保等活动,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慈济志工与爱心志愿者每月走进天心区敬老院、开福区敬老院,为老人洗脚、洗澡,剪指甲、搞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送去年节礼物和爱心物资。一位老人因瘫痪无法动弹,但性格执拗,躺在床上以等死的心态拒绝家人和护工为他擦洗身子。慈济志工与爱心志愿者多次温言软语安抚老人,最后成功与敬老院的护工为老人洗了澡、换了衣服,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们给敬老院的老人洗澡都好几年了。”龙喜良说。

每年冬天,在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慈济志工都为困难家庭发放米、油、棉袄、棉被、毛毯、棉内衣、生活用品等冬令物资,以帮助他们过个温暖的新年,发放对象有困难家庭、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曾惠明对记者说,在岳麓区莲花镇政府的一次冬令物资发放的活动中,该镇副镇长谭玲带着女儿一起来为困难户送米送油,通过爱心活动让慈善精神在女儿心中扎根,“让爱心代代相传。”“我们做的都是小事情,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汇成帮助他人的大力量。”

慈济志工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莲花镇为首批助学点,先后已资助了140名学生,“根据被资助学生的家庭变化,我们助学也是分阶段的。”在这些受助学生中,大部分成绩优异,至今中医药大学的助学己有四年,受助学生毕业后大多考上或被保送成为研究生,或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爱心的医生护士。一位今年考上湖南农业大学的受助学生,在大学勤工俭学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后,又反过来从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钱,去资助其他贫困学生。这位受助学生说:“慈济的大爱精神教育了我,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要懂得回报社会。”这种受助后又将爱心传递扩散开来的例子,在慈济的慈善事业中比比皆是……

慈济志工先后走入数十个特困家庭,开展定期的“访视”关怀。这些家庭,有的是因病因意外而经济困难,有的是需要心灵的关怀与陪伴。志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每月定期送上补助金,或帮助他们解决出行、就学、生活饮水等具体问题,或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痛苦与黑暗。

慈济志工还极力在社区、学校推广环保减碳理念。在长沙市枫树山社区、华盛家园、高桥中江置业小区都有环保点,每周三晚上和周四上午都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资源回收实践活动。“慈济推行环保参与年轻化、落实生活化、知识普及化、立行家庭化、心灵延命化、减量精致化。2016年在全球的环保减碳回收利用率评比中排名第三,达到63%,德国第一,达到67%。大爱感恩科技公司用回收的饮料瓶加工生产高品质的围巾、手套和衣服等,都是环保科技化的体现。在做环保的过程中,会更加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也更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慈济志工龙喜良(左)与曾惠明介绍环保生活日用品

传爱海峡两岸,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据介绍,台湾的慈善志业主要包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赈灾、骨髓捐赠、环保、社区志工等。比如,据新华社记者2013年5月23日报道:慈济双和环保教育站位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已成立20多年,既回收垃圾进行精细分类处理,也进行社区环保教育。目前,除了每天有100多名社区居民到教育站做环保志工,还有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各地对环保有兴趣的人士前来接受环保教育和体验,每年达2万多人次。该教育站推广“小动作、大力量”的理念,呼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贡献力量做环保的大事。

慈济人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肯定,赢得了民众的认可。本刊从采访中观看了慈济基金会的一些视频和文字资料后获悉,从台湾到大陆,慈济的环保、慈善等精神也在不断续写。新华社等官方权威媒体均对其慈善事迹进行过报道:

1991年,河南局部地区遭遇洪灾,慈济志工来到大陆,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在河南固始县、息县等地发放救灾物资。1998年,经民政部的邀约,并在甘肃省慈善总会的协助下,慈济志工深入黄土高原,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情况,针对地区特性及需求,拟定“集水抗旱工程援助计划”,陆续在甘肃省会宁、通渭、东乡、永靖、靖远、广河等干旱山区建置水窖。除了水窖工程的持续推动外,为了彻底改善甘肃民众的居住条件,使之安居乐业,也为了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慈济人又于1997年开始,在甘肃进行移民迁村扶困工程。

就在最近的2016年9月26日上午,靖远县五合乡白塔慈济移民新村举行启用入住仪式。资料显示,靖远县五合乡白塔慈济移民新村建设工程,是由慈济基金会和靖远县人民政府合建的新农村。主要帮助靖远县贫困山区困难乡亲通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在五合乡白塔慈济新村,全部工程已于2015年9月底完工,并举行房屋分配抽签仪式。此次启用入住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慈济基金会在靖远县援建的第二个移民新村建设任务完成,300户山区困难乡亲全部入住新居,至此,靖远县已有510户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新道路。

慈济对大陆的援助并非孤例。有报道称,北京于2012年遭遇“7・21”特大自然灾害后,慈济基金会以航空、水运、陆地接力方式,将5800条毛毯、250箱斋饭以及矿泉水、泡面、衣物等物资送抵北京,志愿者在受灾严重的房山区进行发放。慈济基金会将250箱斋饭从台湾运抵厦门,再经厦门送往北京,其志愿者当年7月30日展开第一批物资发放,发放地区为房山区张坊镇、青龙湖镇、周口店镇,发放总户数约为5000户。

另有报道称,从2008年5月14日抵达四川震灾区起,慈济志工和志愿者一直忙碌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灾后三年,“慈济”在四川成都、德阳、绵阳、雅安等地援建了学校、农房等14个项目,投入资金达4.5亿元人民币。“慈济志工留在四川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交融的文化与无尽的情义。”

慈济的骨髓资料库还为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数千例造血干细胞,中国大陆受的受益者有约2000人。据湖南官方媒体《湖南日报》报道,刘某被医生告知眼内血丝过多,白细胞偏高,疑似白血病,随后在湘雅医院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通过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湘雅医院和台湾慈济骨髓库为他多方寻找,他与台湾一名即将入伍的年轻小伙子成功配型了。“通过慈济人的努力,成功配对捐献骨髓的例子也不少。”龙喜良和曾慧明告诉本刊记者。

爱洒世界各地,走进哈佛大学殿堂

龙喜良对本刊记者说,证严法师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带领慈济人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怀,超越种族、国家、语言、肤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志业,不仅使“大爱”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更将中华文化底蕴中的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

慈济在全球的公益性影响力不可小视。1991年,慈济美国分会发起“一人一美元”的劝募活动,借此援助孟加拉飓风灾民,从此开启了海外救援工作。2010年,慈济获得“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的特殊咨询委员”资格。目前,慈济人的足迹已遍布全球96个国家及地区,至2016年12月,慈济志工组织遍及51个国家和地区。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慈济与哈佛大学结缘的一个故事:

第四届慈济论坛于2016年10月2日闭幕,与会者众多,其中远从波士顿专程搭机来台参与论坛发表的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暨肯尼迪政府学院李奥纳(HermanDutch Leonard)教授藉由慈济全球急难救助的案例分析,几年下来,在全球顶尖管理学殿堂的哈佛大学里,建立了前所未见的现代管理学全新典范理论:以“价值和信念”为引导、以“愿行”“承诺”为行动的组织管理模式,并以此长期授课,为哈佛学子提供有别于以利益、竞争、效能、量化等为目标导向的管理学模式。

李奥纳教授和慈济的结缘,要追溯至2008年6月,慈济基金会发言人暨文发处主任何日生前往哈佛大学分享慈济的理念及证严法师的思想情怀。2009年,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暨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李奥纳教授专程来台湾拜访慈济与证严法师,表达他要作慈济个案研究的意愿。在为期不到一周的慈济志业参访中,李奥纳教授即总结出慈济是当代人道救援组织的重要典范,特别对证严法师以价值与信念作为管理与领导的核心深感敬佩。

回去之后,李奥纳教授即开始进行慈济个案研究,2011年2月初更邀请何日生前往哈佛大学讲述慈济理念。李奥纳教授的邀请,目的是要让西方学生了解并认识证严法师所带领的慈济,是以价值与信念作为管理与领导的核心,有别于传统的企业或组织管理,一直偏向于以利益、竞争、效能、量化等的管理模式。而以价值、信念作为领导管理的基础,是他从证严法师身上所看到的巨大力量。

2015年4月3日晚,由凤凰卫视和凤凰新媒体发起、连同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4—2015”颁奖礼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揭幕,证严法师暨慈济基金会因在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国际赈灾、骨髓捐赠、小区志工和环境保护八项慈善志业上的贡献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在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心中,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形象是:“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慈济人。很多灾难第一时间到达,整体救援过后,依然会坚持,这种精神是证严法师的精神,也是慈济人的精神。”

“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构成慈善界一道亮丽的华人形象……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曾经担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的王振耀作为证严法师与慈济基金会的颁奖嘉宾,在颁奖仪式上说,“慈济人的大爱、修养和品格,让世界改变了对华人的看法。”慈济基金会发言人暨文发处主任何日生从颁奖嘉宾王振耀先生手中接过奖杯,表示:“这奖项对于慈济的爱心与善行,与其说是一种肯定,毋宁说是一项鼓励、一项深深的期许,期许我们慈济人能够在全世界更广泛、更深远的扩大无私的大爱,实践无分别的善行。”

(本文部分内容据慈济基金会资料及媒体报道综合,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志工慈济法师
在慈济的世界获得新生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法师削皮
“爱与信任”凝聚成的慈济基金会
不见悲则喜
慈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