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魂不朽

2017-04-05 21:15窦超
轻兵器 2017年6期
关键词:军服敌军志愿军

窦超

本文上篇展现了抗美援朝题材影片《我的战争》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在道具方面存在的缺陷;下篇将继续评述影片在志愿军服装及战术方面的表现——

影片中志愿军

服装方面的优点与缺陷

入朝之前的9连,身穿保暖军服

《我的战争》一片中,关于志愿军服装处理得非常到位。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志愿军将士在整个作战期间都身穿没有任何标志的服装(包括没有帽徽、领章和军衔标志,更没有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到了9连回国时才佩戴志愿军胸章,欢迎9连的先期回国部队则身穿解放军50式服装,女兵统一身穿苏式裙服和无檐帽等等。我们可以逐一来分析一下这些细节。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表明,这是一支由中国人民自愿组成并开赴朝鲜参战的军队,其并非“中国政府”派出参战的军队,更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因此,志愿军决不可身穿解放军军服,这才产生了在解放军军服基础上去除一切解放军标志的服装,也就是志愿军军服。美军在刚刚与志愿军发生接触时,就发现与他们交手的部队是一支完全没有任何标识的军队。

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都没有佩戴志愿军胸章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志愿军的胸章问题。从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将士都身穿带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该胸章像是国内解放军胸章的变种,样色、尺寸和用料都与解放军胸章相同。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志愿军在朝鲜作战期间没有佩戴胸章。这种胸章是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之后,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大体于1953年10月开始佩戴的。这种胸章是一块长方形双层布白布条,印有黑色“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样和红色边框,反面印有4个红色表格,分别填写姓名、部别番号、个人职别、使用年度,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内容,佩戴于左胸衣袋上方。因此,影片中志愿军在作战期间没有胸章,而在回国时佩戴胸章的方式是完全正确的。

此外,孟三夏等先期回国的志愿军官兵在欢迎9连等部队回国时身穿解放军军服,也是非常正确的。我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入朝时统一穿着志愿军军服,并使用志愿军番号,而一旦回到国内就恢复原有的解放军番号,并换装解放军军服。朝鲜停战之后到1955年之间,我军的制式服装是50式军服,其总体设计以解放战争末期的军服样式为基础,并参考了苏军军服的某些样式,增加了大盖帽和海空军军服。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女军人增加了漂亮的连衣裙,这是一种完全苏式的服装,是“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的军队版。

最初,50式军服的男女军人都佩戴大盖帽,但后来很多部队反映大盖帽不实用,其主要缺陷是行军作战时穿雨衣带斗篷不方便,戴钢盔时无处存放、容易被风吹跑等,所以志愿军最先换回了原来的1949年式的软军帽,后来国内的作战部队也逐渐换成软军帽,大盖帽回收后发给后方机关、学校和警卫部队使用。与此同时,女军人的大盖帽也随之改为无檐帽,就是影片中孟三夏等女兵佩戴的那种。至于9连回国时张浩东仍然戴大盖帽的细节,实际上也是可能的。

如果说影片中在服装道具方面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9连和宣传队刚开入朝鲜时身穿志愿军军服不太符合历史事实。按照影片的描述,9连是作为最先开赴朝鲜的部队进入朝鲜的。当时,我军首批进入朝鲜的部队实际上身穿的是朝鲜人民军军服,特别是各级指挥员都配发了这种军服,以至于入朝之前潜伏在东北的国民党特务都向上报告说,朝鲜政权和军队都溃退到中國东北了。身着这样的服装主要是为了保密,不使敌军很快知道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情况。当时,志愿军指挥员师级以上军官穿朝鲜人民军将官服,团营级军官穿朝鲜人民军校官服,连排级军官穿朝鲜人民军尉官服,士兵部分换装朝鲜人民军军服。但以上人员全部没有军衔肩章,只有少数前卫部队佩戴军衔肩章,以迷惑敌人。这就是说,作为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影片中的9连应该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至少军官应该穿这种服装。当然,这种情况毕竟只是极短时间内的特例,如首批入朝部队之后参战的部队就因为中国军队参战已经是公开的事实,而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

孟三夏及其文工团宣传队回国后都换上解放军军服

影片中志愿军的战术表现

有瑕疵

作为军事题材商业影片,战术表现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薄弱之处。《我的战争》同样如此,片中几处重要的桥段都有明显的瑕疵。

影片开始,9连与宣传队乘坐火车向前线开进,这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举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军为主力的敌军占有绝对的制空权,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我军白天行动的自由。由此带来的最大的困难,即我军不能在白天进行大规模机动,更不要说火车大白天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当时,我军进入战场的主要机动方式是徒步行军,而且基本上是夜间徒步行军,各种车辆和火车也都转入夜间行动。曾经有美军飞机猖狂地贴着地面飞行,产生的气流将我军在山沟内隐蔽的汽车上面伪装用的稻草吹跑,导致被美军发现而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美军空中优势对我方的严重制约。因此,除了极其个别的情况或者是天气恶劣美军飞机无法出动的时候,我军的汽车和火车都是不轻易白天上路行驶的。

先期回國的孟三夏,身穿50式女战士服装,注意其胸章字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影片中9连乘坐火车在大白天行驶,自然会遭到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当时,9连和宣传队不仅遭到美军飞机的攻击,还同时受到敌军地面部队的伏击。从片中画面看,这处伏击阵地有预设工事,甚至还有几门M2 105mm榴弹炮。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不大可能了。我军参战时,美军已经在朝鲜半岛作战4个月,其飞机对北方的铁路线和交通设施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很多地方都处于瘫痪状态。我军即使乘坐火车也不可能直接开到前线。一般说来,火车能够通行的地方都是经过己方抢修的路段,这样的路段应该是处在自己的后方。

另外,在我方战线的后方有部分敌特活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不可能出现较大规模敌军部队伏击我军军列的情况。即使是被我军打垮后逃入山林的南朝鲜军,也不敢主动惹事伏击我军军列,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躲过遇到的一切志愿军逃回己方阵地。从这一角度来说,影片中出现的我军军列遭到敌军空地联合攻击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在朝鲜战场,我军之所以难以成建制地歼灭敌军特别是美军部队,最大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装备差、火力弱,另一方面则是美军天上有飞机和地上有坦克(前者导致我方失去了白天机动的自由和保持充足后勤补给的可能,后者导致我方即使包围敌军也不能将其快速歼灭)。所以,无法对付敌坦克就成了我军在朝鲜战场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我的战争》一片中,也展现了一次反坦克战斗的场面。孙北川率9连赶到武义亭后,发现美军正在坦克引导下沿公路推进。为了炸毁敌坦克,9连派出一个战斗小组从正面猛冲,其他人则以火力掩护。我军先是以步机枪火力将美军坦克上露头出来的坦克手击毙,然后由爆破手携带炸药冲向敌坦克。美军坦克上的机枪火力非常猛烈,使得我军爆破小组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一名战士冲入坦克底盘下面与其同归于尽。应该说,这种情况也确实反映了入朝初期我军反坦克战术的不足之处。

本来,步兵反坦克战术特别是使用爆破器材的时候,需要首先切断敌军步兵和坦克的联系,然后由坦克的观察和射击死角处接近坦克,投放爆破器材将其炸毁。影片中,我方最大的缺点是企图从坦克正面接近,结果导致爆破小组出现很大伤亡;另一个缺点是选择的攻击地段不太好,从片中画面看,这一路段公路的宽度很大,足以使两辆坦克并行。也就是说,即使我军将打头的坦克炸毁,美军其他坦克和汽车还是可以从旁边绕过去的。我军在朝鲜阻击敌军的经验说明,我军通常会选择狭窄路段将打头的敌军坦克击毁后,并将整条公路堵住,从而迫使敌军整个行军队列停顿下来,使我方获得更多的攻击机会。为此,敌军就不得不想办法将被击毁的坦克推开,而一旦再有坦克被击毁,差不多也就只能放弃从这里逃走的企图了。影片中的9连如果选择一处更为狭窄的路段,最好是两侧都是山体或一侧是山体另一侧是深沟的狭窄路段,那么炸毁第一辆敌军坦克,就意味着阻击任务完成了大半。

片中美军坚固的工事是不可能出现在朝鲜的高地争夺战中的

本片中的537高地战斗,是由孙北川所在部队采取在敌阵地前潜伏的方式发起的。影片中展现了我军潜伏一夜之后,在拂晓时发起攻击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方式是非常错误的。前面已经提到,我军因为美军飞机威胁太大而丧失了白天的行动自由,因此几乎所有的作战行动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同时,因为敌军特别是美军部队拥有大量性能先进的火炮,使得其具备对我方进攻路线强大的封锁和打击能力。如此一来,我军要想顺利接近敌军阵地并将其攻占,必须在夜间接敌并发起进攻。但在夜间接敌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部队非常容易走错路,或者搞错攻击目标从而对作战行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军最好是黄昏时分发起攻击,一方面可以借着日落前的余光迅速准确地冲向目标,另一方面则利用美军飞机在黄昏时分已经返航的有利条件。但是,要想在黄昏时分发起攻击,部队就要解决如何在白天接敌的问题,实际上陷入了一个悖论。后来,我军逐渐总结经验创造了头一天夜里将部队运动到敌军阵地前的潜伏区,然后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隐蔽一个白天,在黄昏时突然发起攻击的战法,也就是大部队敌前潜伏战术。这样一来,我军既利用了黄昏发起攻击的有利时机,也解决了部队无法在白天接敌的问题。

当然,这一战术同样有很大的风险,就是大量部队隐蔽在与敌人距离很近的潜伏区内,一旦被敌军发现就会遭到猛烈的炮火轰击和步机枪火力打击,部队可能还没有发起攻击就会被打垮。因此,我军潜伏部队都非常强调极其严格的潜伏纪律,即使受伤也要原地不动坚持到底。这种大部队敌前潜伏战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期起到了很大作用,成为我方有效打击敌军的“杀手锏”。影片中,我军攻击537高地的部队既然能够在敌军眼皮底下潜伏,就应该潜伏一个白天后在黄昏时分发起进攻,在拂晓攻击正好会成为美军强大炮火和随后赶来飞机的良好目标,从而导致重大伤亡和战斗的失利。

我军爆破手从正面冲向美军坦克,这样的战术表现也是个失误。实际上,应当从坦克观察和射击死角处潜行攻击

9连和其他部队向537高地发起攻击时,大量部队向高地冲击,人员甚至都铺满了整个山坡。这种情况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是不可能发生的。我军在国内战争时期确实经常使用集团冲锋的方式,即以较为密集的战斗队形向敌军阵地发起冲击。这种队形的好处是部队人员比较集中,队形比较紧密,便于基层指挥员对部队进行控制。而且,国内战争时期交战双方(不管对手是国民党军还是日军)的火力都不很强,使用这样的队形并不容易遭到重大杀伤,还可以起到震慑敌人的效果。然而,这种情况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敌军特别是美军部队,不仅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而且炮兵火力极强,又有空中大量飞机进行支援,再使用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将会招致严重损失。我军很多部队在入朝初期就因为队形太过密集,而遭到严重损失。随后,我军很快就转变战术,采用更为疏开的战斗队形,很快就适应了新战场的态势。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高地争夺战中,我军一般采用以连排为单位分成数路同时发起攻击的战术,连排内部再分为更小的战斗单位,直到战斗小组,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伤亡。影片中出现的“人海战术”,虽然看起来很壮观,但实际上是实战中要避免的。

尽管存在一些缺陷,但《我的战争》一片总体上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将以往我国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刻意有所忽视的战争残酷性和战争中普通战士所具有的人文情怀,更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全文完)

编辑/郑双雁

猜你喜欢
军服敌军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国防小课堂 军服标识
难忘“的确良”军服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忆志愿军优待战俘和瓦解敌军工作的成功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瓦解敌军工作的特点
淮海战役中瓦解敌军工作概述
宽待俘虏 瓦解敌军
法军军服改革的一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