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音乐史—走向自由的音乐

2017-04-05 16:49乐咖
琴童 2017年2期
关键词:奥尔加勃艮第经文

乐咖

早期复调音乐:奥尔加农

在中世纪时期,受到教会的影响,最主流的音乐是格里高利圣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1000~1100年,终于没有了那么多的战争,欧洲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人们越来越期待美好的生活,向往茶余饭后的音乐、舞蹈。

很多重要的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典籍被翻译成拉丁文,乐谱也被流传得更加广泛。就像现在一样,有事儿没事儿都想学学音乐,学学画画,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那音乐有了什么发展呢?一个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复调的出现。之前我们说过,当时的音乐是被教会作为传播理念的工具,在教堂中吟唱的主流音乐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由人声演唱。复调,就是僧侣音乐家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让音乐听上去更立体,有了更多的形式。而这种被“升级”过的格里高利圣咏,就叫作“奥尔加农”。

如果说格里高利圣咏是“大齐唱”的话,那奥尔加农就是“分声部合唱”了,只不过跟今天的交响乐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毕竟只有两个声部。

所以,也就是说在公元9世纪,就出现了早期的复调音乐。

后来,12世纪又发展出一种新型的、风格上更华丽的奥尔加农,两个声部的节奏上有了更多灵活的变化,这种复调被称为“华丽奥尔加农”。

世俗音乐的出现

在13~14世纪这段时间,城市逐渐变得繁华起来,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奔小康,贫困的人变得少了一些,封建贵族相应地衰落了,也就是说穷人变得有钱了,有钱人则变得没那么有钱了,人与人之前的贫富差距在缩小,财富分配得更均匀了。但是黑死病这种可怕的瘟疫和百年战争导致了城里人的不满和农民的暴动。

当时的法国逐渐走向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就是由国王掌握大权。而意大利半岛则分裂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的统治者们经常在“赞助”艺术和文学方面彼此竞争,大家都在争夺一些优秀的音乐家,给他们更多的钱,想方设法地留住“人才”。

当时文学方面,出现了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文学、教育、艺术都在发展,音乐当然也不会落后。

在法国,音乐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叫作经文歌。以前的经文歌都是宗教音乐,是教会用来给民众灌输思想的。到了14世纪,法国出现了很多歌词被改编的经文歌,已经不再是给教会的音乐了。很多经文歌的歌词谴责教士的放荡行为,还有一些涉及政治、国家等等。而这些“不正式”的经文歌,会被用在一些世俗的盛典上。從这个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民众们从此逆袭了,不再接受那么多“洗脑”。

意大利则跟法国不一样,它由很多小国家组成,这些小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所以他们大部分的音乐还是没有人负责记载,主要都是靠吟游诗人传唱。

当时,出现了牧歌、狩猎曲、巴拉塔,这几种音乐形式。牧歌的歌词通常是唱田园风光啊、讽刺幽默的故事啊、歌唱爱情的故事等等,这种牧歌旋律优美,在民间被传唱;狩猎曲一般都是描绘一些生动的场景,比如一次钓鱼聚会、一个热闹的集市、一群采花的姑娘、一场大火或一场战斗;巴拉塔的出现,比牧歌和狩猎曲要晚一些,它基本上是跟跳舞有关的乐曲。

这些音乐形式,就是摆脱了宗教音乐,慢慢开始丰富起来的民间音乐,当然它们也是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进步。

英国

英国的宗教和世俗艺术音乐,跟法国、意大利稍有不同,它们喜欢听上去更丰满,更和谐。所以英国的音乐中早就有了很多三度、六度的复调。

英国人有一种音乐形式,叫作“圣诞颂歌”,以前是一种单声部的舞曲,独唱和合唱部分轮流演唱。到了15世纪,就变成了一种二声部或者三声部的歌曲,虽然还是用宗教诗歌作为歌词,但是曲调已经变成流行音乐了。

勃艮第地区,这是一个有点陌生的地方。这里的公爵虽然是法兰西国王的随从,但是实际上在权力方面是平等的。勃艮第公爵有广阔的领土,在这片领土上有许多精美的小教堂,而教堂中当然就有许多作曲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因为教堂可以给他们发薪水,所以他们就相当于有了稳定收入的为教堂工作的人。其实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音乐家都要寻求这样的工作,比如巴赫、莫扎特,他们都在教堂里当过作曲家。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优厚的待遇,所以当地的音乐发展也非常繁荣。他们也有自己的音乐形式,比如勃艮第尚松、勃艮第的经文歌、勃艮第的弥散曲等等。

这些就是14~15世纪,欧洲音乐从宗教走向民间的发展。古典音乐也从此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猜你喜欢
奥尔加勃艮第经文
经文
《致命女人2》开播,开场的一抹“勃艮第红”
中世纪音乐之逻辑框架可视化建构(四)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俄罗斯画家在水下作画
《圣经》经文中国化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勃艮第酒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