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特征及发展趋向刍议

2017-04-05 03:19曹开研
传媒 2017年4期

文/曹开研

网络大电影特征及发展趋向刍议

文/曹开研

网络大电影是指专门为互联网视频平台制作,内容上贴近互联网用户接受特点和风格,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发行传播的电影。其制作规模区别于原创微视频和微电影,接近“小院线”规模,因此称之为大电影。2014年,爱奇艺主办“网络大电影成就梦想”论坛,其相关负责人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即“投资在5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时长超过60分钟,没有特别大的造景,制作拍摄周期相对也短,核心是故事”的电影。这一提法被看做是网络大电影最初的定义。但随着网络大电影爆发式的增长,投资准入门槛不断抬升,一些内容制作优良、类型化特征明显的现象级作品开始出现。“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电影的互联网表达,并逐步在规范中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网络大电影是互联网视频发展的新阶段

2017年初,《十全九美之真爱无双》《杀手离沫》等网络大电影在春节期间集中通过互联网上映,欲制造出网络大电影档期效应。对传统电影从投资、制作到发行、上映等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创新,使我们看到网络大电影不仅只是一个平台的变化,也不单纯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在快速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标志性特点。

付费视频用户快速增长是网络大电影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发展的20多年历程中,内容免费一直是用户的消费习惯,但近两年来,网络视频付费观看的“轻奢主义”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潮流,无论是影视剧还是体育赛事,视频网站为了提升流量不惜花重金购买优质版权,而网络视频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视频网站的成熟度付费优先观看优质内容。随着政府对版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用户付费意识的增强,视频付费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16年,视频用户在优质内容付费方面呈快速上升趋势。艾瑞咨询预测,2017年中国视频付费用户规模将突破7400万,市场规模将达到140亿元。网络大电影以每部3元、5元等价格提供给用户,通过每个用户的付费观看获得影片收益。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为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用户基础。

网络大电影是网络视频发展的新阶段。爱奇艺、乐视、优酷土豆等大量视频网站的涌现,需要大量原创内容作为支撑。传统影视公司的内容产量显然难以满足此需求,因此,鼓励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上传、分享自制视频成为网络视频发展的主要方向。起初UGC内容大多是靠对原有影视作品的剪切、拼贴和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一个典型;后来,用户用DV等简单摄像设备拍摄生活场景进行相互分享成为视频网站的重要支撑。在此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剧本、演员、场面调度等电影的基本要素,网络微电影便逐渐兴起。2010年,“筷子兄弟”自导自演的网络微电影《老男孩》一经上线便获热捧,点击量破亿,成为网络微电影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一些微电影的造星能力和经济创收能力让人们认识到网络电影的力量。在此之后,制作规模进一步增大、片长进一步增加、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网络大电影应运而生。网络大电影是网络视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从规模上看,网络大电影介于微电影和院线电影之间,很多怀揣电影梦却又缺乏大规模人力、财力支撑的导演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一些院线电影人也愿意迎合互联网热潮,在网络大电影的平台上小试牛刀,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有了很强的动力。

网络大电影已经迎来井喷式的增长。网络大电影资金、设备、人员门槛低,制作周期短,成为青年影视创作人员孵化的平台,爱奇艺、腾讯、搜狐等视频门户网站都在电影频道下开通了专门的网络大电影分区。据艺恩智库报告称,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大电影出品公司达到843家,是院线电影出品公司的2.1倍,2016年度网络电影预计上映2500余部,将远超院线电影的480余部。网络大电影成为继网络电视剧、网络综艺节目之后,互联网视频又一快速发展的“风口”。此外,部分网络大电影表现出良好的盈利情况。2015年,网络大电影《道士出山》在爱奇艺上线两天即收回了成本,全网票房超2000万元。2017年初,爱奇艺公布2016年度网络大电影年度票房榜显示,年度票房前三名《山炮进城2》《老九门番外之二月花开》《四平青年之浩哥大战古惑仔》的票房分成均在1300万元以上,《山炮进城2》分成金额更是达到1829.397万元。其盈利能力已相当于一部中等体量的院线影片,一些影视制作人对此趋之若鹜。

网络大电影“网生”特征研究

电影的网络化表达,不只是一种内容再造,也体现在互联网平台对电影前端的立项、融资、推广,电影拍摄制作,以及电影产品后期发行、周边产品衍生等环节全方位的“互联网化”。网络大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独有的“网生”特征。

从电影制作看,网络大电影从经验判断走向了大数据挖掘分析。传统电影拍摄究竟如何选择题材,动因往往依靠制片人对市场的“嗅觉”或者导演受某个题材或某种情怀的“触动”。题材的确定和立项依靠感性的、经验性的判断。互联网视频网站则依靠用户点击流量形成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有效判断观众的类型偏好、年龄特点、收看习惯等,很多网络大电影的立项以此为依托,实现理性化、精准化。此外,大数据还可以使电影宣传推广和档期安排更加合理。视频网站全面丰富的数据为电影实现有效传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在影视市场越来越多变、复杂的情况下,电影的网络化宣传推广做到覆盖性强、精准性好。电影档期的设定也能做到时间合理、针对性强。目前,一些小众文艺片借道网络大电影的互联网发行模式,在院线难以获得与大众见面机会,在互联网电影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受众,印证了网络平台对电影有效传播的价值,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优化了电影传播。

从类型范式看,网络大电影高度集中于恐怖和喜剧两种类型。网络大电影与生俱来具有互联网基因和特质,追求商业性和娱乐性使网络大电影开始就走向类型化的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在视频平台上线的网络大电影高度集中于恐怖和喜剧两种类型。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网络大电影投资规模的限制决定了电影类型的生存空间。惊悚与喜剧类型电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剧本故事的构思上,而不在于宏大场景的营造。如果一部惊悚片或者喜剧片能够很好地设置悬念、包袱,往往能够取得“以小博大”的效果。而战争片、动作片等类型的电影,对造景和投资都有很高的要求,网络大电影常常难以实现。因此,对于投资额度有限的网络大电影来说,惊悚与喜剧片是比较好的选择;二是惊悚与喜剧迎合了互联网娱乐化的特点,最好地实现了对现代人心理的抚慰和宣泄。网络大电影摒弃了对严肃主题的追诉,娱乐是最终目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在电影叙事的表层之下,发掘视听结构与表层故事,揭示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观众通过观影体验获得快感与愉悦,从而消除现实生活中所累积的负面压力。其目的并不在于加深观众的恐怖心理,而在于使人的负面压力可从中宣泄。

从接受角度看,网络大电影观影模式重回个人氛围。过去,在探讨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分别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电视是小屏幕、家庭化的观看,电影是大屏幕、集体式的观看,从电影审美学的角度看,电影欣赏具有“黑屋子效应”。看电影是一种在密闭黑暗空间里仪式化的集体活动。在黑暗的空间里,观众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强化了对银幕世界的注视和认同,集体观影的观众构成一种“场”的效应,电影的光和摄影机的运动将观众带入剧情中,观众在情绪上互相感染,形成集体欣赏的氛围。因此,“走进影院”一直是院线时代的口号。网络大电影的发展是多屏融合时代的重要产物。家庭宽带从早期的单一互联网接入,发展到现在高清、4K等大视频类业务,“数字化生活”的建设使家庭影音观赏效果逐步与影院接近。网络大电影具备了电影的制作规模,而观影却重回个人化的体验。虽然当前视频网站广泛采用了弹幕提升互动性和社交体验,但与走进电影院观影的集体仪式已有根本性的区别。

从盈利模式看,实现了投资门槛低、市场风险小、营收多元化。传统电影追求高投入高回报的投融资模式。但由于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产品,内容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人的风险,对市场风险的厌恶使多元化的投资方向成为行业趋向,单一影视公司投资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多个公司一起参与投资,分摊风险成为主流操作模式。网络大电影融资模式更为丰富多样,在原有投融资模式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基因,利用网络众筹等模式参与投资。电影互联网化的运营和监管也避免了传统电影经营中部分影院出现的不规范问题。2016年以来,有关电影市场偷票房、瞒票房的负面话题层出不穷,院线利用“幽灵场”刷票房冲击良性秩序的事件屡屡发生。互联网大电影实现了一个平台覆盖全国观众的集约式管理。此外,在网络大电影的收入中,除了影片分账占据大头外,前期的广告植入、付费点播、付费期后的贴片广告分成都可以获得收益,分账清晰透明。

网络大电影的发展趋向

虽然互联网电影平台拥有前沿的文化、娱乐性质,容易发掘和掌握大量的热门IP,在电影制作中也更灵活、具有创意,但提高电影制作能力、吸引优质投资以及使用成熟技术仍是互联网大电影当前乃至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期看,“内容+独播”将成为网络大电影主要竞争力。当下网络大电影的问题是“蹭IP”现象突出。因为内容创新能力不足,网络大电影把吸引力注意力放在了蹭院线热映电影的IP和社会时政娱乐话题上, 2016年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同时,网络上《潘金莲就是我》《谁是潘金莲》《她才是潘金莲》《谁杀了潘金莲》《潘金莲复仇记》等蜂拥而至。此外,网络大电影为提高点击量,提出“黄金6分钟”的法则。多数视频网站付费观看的电影,一般会先有免费观看时间,6分钟的观影体验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付费,为电影买单。不少导演把全部的心血和视频的爆点都集中在了前6分钟上,因此造成了电影虎头蛇尾,这并不利于整个电影IP的运作和互联网大电影的运营。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品牌,之所以能够连续拍摄多部,无不得益于诚意创作和对电影IP的精心维护。此外,一些播出平台与制作方合作推出独播模式,使网络大电影的发行模式打破旧有的全网一哄而上的套路,强化优质内容的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期看,“资本+专业”的深度参与将逐步消弭网络大电影的边界。一方面,资本雄厚的互联网公司看好产业发展前景,成立影视公司,积极参与网络大电影投资制作。腾讯视频借助《深宫遗梦》《再见美人鱼》打响网络大电影市场,利用自身巨大传播力进行营销。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成立影视公司,一边立足于传统院线,一边着力打造适合互联网平台播放,具有互联网特质的网络大电影。另外,一些院线电影中的导演、演员也积极试水网络大电影。爱奇艺与香港导演王晶签署6部网络大电影计划,每部投资都超过千万。其中,携手郑伊健、周秀娜推出的《我的极品女神》获得极高点击率;爱奇艺与电影频道签署“台网联动”计划,推出台网同步上线的网络大电影《功夫机器侠》。这些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将使网络大电影的边界将逐步消弭,实现网络、院线同步上映或网络与电视台同步播放,多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成为一种趋向。

远期看,“5G+VR”将全面助推网络大电影重塑电影生态。2017年初,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聚焦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未来我国将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全面推进5G研发商用,大幅提升流量疏通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大宽带、低延时,根据分辨率不同对带宽的需求从上百到上千Mbit/s,延时要求小于10ms以内的技术发展,更将催生VR技术等业务的大发展,逼真的参与感与5G技术的流畅配合,将把互联网影视技术带入崭新高度。而作为互联网视频重要承载的网络大电影也必将迎来一种质的飞跃,网络大电影将伴随技术的进步走向更震撼的试听体验,也将全面更新当下的电影生态格局。

作者单位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