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情符号的流行看“亚文化”的传播及意义

2017-04-05 03:19李晓君
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亚文化群体

文/李 琳 李晓君

从表情符号的流行看“亚文化”的传播及意义

文/李 琳 李晓君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表情符号不仅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用以传达内心喜怒哀乐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的必要符号,更因其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给以青年为代表的社交群体带来诸多便利,新的文化符号及其种种行为机制,带来了新的文化现象及意义。

表情符号 亚文化 商业价值 文化意识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从原来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逐渐变成了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中获取资讯。手机传播中的表情符号能够表达情感、意见、态度,在传统文字表情达意的基础上,其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带来了文化表征的新现象。

一、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1.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在信息社会中,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的传播媒介加速了网络交流的现实性,从最早的电子邮件、QQ、论坛、贴吧,到今天更为流行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成为表情符号重要的传播工具,表情符号以视觉图像为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非语言的符号功能,越来越发挥着重要表达交流的作用。同时,表情符号的产生与传播更离不开移动终端技术、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突破。社交表情符号最早的起源于一个表示笑脸的网络表情符号“∶)”,由最初的字符发展至图形,由静态发展为动态,再由二维发展至三维,甚至从无声发展至有声,这些进化无一例外还需要包括制图软件、传播平台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技术支撑,实现了从简单抽象的表情符号到复杂动态表情图像的演变。各式各样的表情成为网络交流的流行元素,成为必不可少的“大众娱乐”工具。

2.表情符号自身的形象性特点。表情符号普遍流行是因为一些微妙的意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网络交流仅仅是通过屏幕交流,语言符号可以直接表达意思,但还要配以语调、表情、身姿、体动等非语言符号辅助表达思想情感。以微信表情为例,表情符号往往具有形象直观性,对各种表情均有夸张以突出五官的某一部位或者某个夸张的情态、体动来明显地展示一种情绪。

在语言很难表达时,交流的双方不需要敲打文字甚至咬文嚼字的斟酌,只需选择能表达出自己当时心理活动的表情符号,就能准确地让对方获得直观的效果和感受。表情符号作为网络语言的替代和补充出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微妙的心理变化。小小的表情符号几乎囊括了社交过程中所需的种种情绪,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弥补了纯文字聊天时的枯燥,使对话更生动有趣。虽然简单,但是使用范围却很广泛。如“”笑哭这个符号,以其简洁的形象,明确的意义,已成为世界性通用的表情符号。在读图时代,图像永远比文字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表情符号的出现远比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表情更为生动和丰富。

3.商业化的营运方式。表情符号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有目共睹,表情符号的实质属性是商品。以微信表情为例,表情商店的表情包不仅有动漫角色,如哆啦A梦、海绵宝宝、史努比、小黄人、小王子、疯狂兔子等,还有来自李易峰、吴亦凡等大受追捧的明星的真人表情包;同时表情商店的推出也刺激了原创表情符号的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广受好评的角色造型,如长草颜文字、微信气泡狗、嗷大喵、暴走漫画等都是下载量超多的表情包;随着投稿表情的开放,针对地方方言的、不同节日的以及针对上班族、学生党等不同人群的表情符号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这些表情包只是载体不同,而所含的内容大致相同,一般是同一角色形象的种种表情,是成一体系的存在。它的推广不仅推动了付费表情的盈利,也滋生了许多第三方表情下载软件的发展,直接产生了许多商业价值。

二、表情符号构成中的共同特征

1.以青少年为主的受众和传播者。以微信为代表,作为一种智能化功能不断普及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因其拥有的庞大使用群体,给以青年为代表的社交群体带来了诸多便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其次是10岁~19岁和30岁~39岁的群体,分别占比为20.1%、24.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仍以青少年为主。而在2016年6月,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中约更换了40%的课文,其中中学课本里更是将《洲际导弹自述》这篇文章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一文,为的是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青年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网络文化力量的突出代表。在微信新兴的表情符号中,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莫过于以“嗷大猫”“小黄人”为代表的卖萌型表情,它们以夸张可爱的姿态生动地展现着各种情感动作,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的一种内心状态。

2.解构与拼贴手段并用。在网络平台上,受后现代语境的影响,绝对权力和标准这些“中心”都已经被解构,打破整体性和同一性,各种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都不再只局限于官方的或传统的话语规定中,而是形成拆解、拼贴、分离等,被重新理解与重塑。比如,暴走漫画类型的微信表情,表情夸张,粗糙却易懂,用吐槽的口吻演绎各种心理活动(如图1)。并且,在网络流行语构成中,由动漫和表情包的延伸,形成的如“葛优瘫”“来啊,互相伤害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手段,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意义明确。微信表情中的“萌元素”“恶搞元素”“网络脏话”“草根屌丝精神”等,在最初都具有向正统发出挑战,通过滑稽模仿嘲讽原作的观点、风格,或用揶揄的态度故意误读、曲解原作的意图,通过这种玩世不恭的语言游戏来颠覆权威。

3.游戏与趣味性是主要目的。这个网络虚拟时代,就像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欢世界的显现,一切都是无形的,没有界限没有限制,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困惑与压抑,无拘无束的表达与宣泄,语言也获得了根本的解放成为一种直接的游戏,展现为众声喧哗的狂欢景观。在无穷无尽的语言游戏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成为网络语言最为突出的特征。微信表情以戏谑的形式取代了一切,有的只是轻松的享乐和自我释放,因其不追求精神的超越性,反而以轻松、快乐、狂欢的姿态赢得各阶层大众的欢迎。

图1

三、表情符号的流行对建构“亚文化”的意义及其影响

“亚文化”是指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网络社交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代表和显示亚文化的“新词新语”被创建,青少年创造的特定符号即是其中的一种形态。一方面特定的“亚文化”群体成员在观念、共识、行为上更加容易形成共识,促成内部的凝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种“亚文化”与其他的区隔,与主流文化构成强烈反差的表达方式就应运而生。

1.表情符号的使用使“青年亚文化”特征凸显。“青年亚文化”一般指社会阶层结构框架里不断出现的那些带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战性的新兴社群体或新潮生活方式。从西方“亚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主要通过研究特殊的群体,如流浪汉、吸毒者、青少年犯罪者,探索“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区别;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对媒体与支配文化之间的符号化关系做出了初步解释。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等人认为,以青年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常常成为文化研究的焦点,给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带来了冲击力和活力。“亚文化”属性的青少年文化所追求的主要是一种较少受制于外在力量的束缚,而为了实现自己的身份要求、内在性的认同,不惜疏离、背叛甚至颠覆社会身份规范的外在要求。可以看出,微信表情中是含有“青年亚文化”成分的,表情符号在青年群体中大量使用,其受到年龄、身份、群体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

2.“亚文化”的抵抗性形成了对主流文化鲜明的挑战。网络空间的无深度感、暂时性、分裂性和全球化特征,促使在其基础上生成和传播的“青年亚文化”,程度不同地体现出无厘头、狂欢、无聊、围观、起哄等现象,但程度不同的“抵抗”却依然是“青年亚文化”实践的氧气。例如,微信表情中的“萌”风格,试图通过“萌”的元素、符号来调控生活及社会的压力——将审美愉悦投射到轻松活泼的“萌”事物上。比如“汪蛋”,它是以鸡蛋为主要模型,用简笔勾画而成。可爱、生动的动画形象,迎合了如今人们追求“呆萌”的特性,它是对传统严肃刻板文化的抵抗与颠覆,价值性已经不再重要、轻松愉悦成为重点;“恶搞”风格则是通过对他们眼中一本正经的文化霸权存在进行挑战。“恶搞”的主要价值观和吸引力,来自于它的无意义、来自于它的欺骗性,它被当做一种空虚的效果利用。消解意义就是它存在的意义,实际上这种无意义已经形成一种抵抗的符号,如“洪荒之力”“给力”“有钱就是任性”等,不要深刻的沉重,只要肤浅轻松的“无深度感”。这种风格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底层、草根和弱势群体中传播、扩散。每一个“亚文化”群体都刻意地发展一些专属语,一方面通过设置语言障碍将圈外人排除在外,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强化同一个圈子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圈子这个共同体的认同。

3.“青年亚文化”的走向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前互联网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对草根文化和青年的另类文化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草根们很少有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正是有了互联网,特别是青年群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分享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表情符号领域如异军突起般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范畴,是基于它所产生的身份认同性,形成了适当的群体心理,其意图无非表明“我,与众不同”,带来大众审美趣味的趋同。值得注意的是,拼贴、戏仿、恶搞等手法的大量使用固然撕裂了原有文本的意义,但为了博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夸张的搞笑,尽力地拆解在短时间里重复地出现,其结果便是意义的消耗和缺失,表情符号过度地狂欢往往也会导致“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失去明确的指向,剩下的只是狂欢。

微信表情处于“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中间地带,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渗透性等特点;“亚文化”具有抵抗性、边缘化的特性,而微信表情所代表的社交表情文化同时具有它们的特征。从目前的情形来看,青年创造的新词新语有不少已经被大众媒介率先采用,继而又被权威部门收纳,登堂入室。这是青年文化创造的胜利,是充满活力的“青年亚文化”对相对滞后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刺激,将有利于激活社会总体文化。为数不少的网络用语来自青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突发事件的强烈反应。这部分事件大多集中在社会不公、贪官腐败、恃强凌弱和无序竞争等社会矛盾,是社会之殇,也是百姓之痛。“表叔”“你懂得”等,凡此种种,哪一个不映射出严峻的社会问题?它们不是主流文化,但他们渴望成为主流文化。

四、结语

网络上的微信表情现象很难将娱乐和“抵抗”截然分开,可以说,它是当代“青年亚文化”游戏精神的体现。在娱乐中获得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享受自由自在的感觉,得到无与伦比的愉悦和快乐;同时,在包含各种强制性和禁止性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网络空间中,表情语言的狂欢必然蕴含着某种程度的偏离。网络语言中的重要元素——表情符号一定会不断推陈出新,更加个性,大浪淘沙,或者成为主流文化构建者。

作者单位 李琳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晓君 河北大学图书馆

本文系河北省2016年社科规划项目“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HB16YS038)的研究成果。

[1][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英]安迪·班尼特,基斯·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亚文化群体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世界表情符号日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把脉“腐败亚文化”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