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填补口语创作理论空白的著作
——评《大众媒介口语创作》

2017-04-05 03:19罗艳娟
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逻辑媒介语境

文/罗艳娟

一部填补口语创作理论空白的著作
——评《大众媒介口语创作》

文/罗艳娟

口语作为古老的创作手段,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依然保存着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并彰显着其独特魅力。虽然口语作为传播的重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但在纸媒时代,由于人们对书面语表达与创作的重视,对口语创作的研究并不多。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振宇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大众媒介口语创作》一书,成功填补了关于口语创作研究这一领域的空白。

该书关注的是作为大众媒介形式和传播工具的口语,也作为一种艺术和信息创作的工具,其展现形式的本质与内涵。同时,也重点探究作为载体本身的口语,其内在的逻辑和展现风格等一系列问题。而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口语创作的传播模式已经从过去隐秘的私人传播转向“人人皆主播,人人皆听众”的公共传播模式。正如作者对相声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所作的评价:口语创作的传播也经历了从剧场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最后到互联网的媒介变迁。这一方面提醒读者口语创作背后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也说明口语创作直到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种不拘于抽象文字表述,而更加倾向于传播者内在的传播媒介将有着越来越强的发展潜力。这就需要研究关于口语创作的传播理论,尤其是在大众媒介中口语创作所具有的角色、所处的地位及其内在本质。

对口语创作过程的分析。作者认为在本质上“口语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创作主体、传播媒介、接受者三部分构成。相对于文字创作本身的抽离性质,口语创作将创作者和作品直接连接到一起。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话语又体现为与受众之间的不同关系,如在新闻栏目中体现为信息主导的关系,在访谈栏目中体现为平等礼貌的关系,有些时候甚至体现为对抗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又有着不同的体现。作者就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介进行了细致有趣的分析,如在谈及网络传播的非线性特征时,作者援引了郭德纲相声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相声改造的案例,使抽象的“非线性”概念得到清晰的展示。又如在阐述电视媒介的口语创作时,作者援引了大量电视栏目(包括新闻、脱口秀、访谈等栏目)的实例,使说理不仅具备理论性,也使相应的内容能够得到直观化呈现。

对口语创作方法论的重视。作为口语创作的理论专著,研究者们往往重视传播理论本身而忽略对口语创作方法论的讨论。但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也是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者作为播音专业出身的学者,其实践上的技艺积累也丰富了该书的内容创作。在第三章,作者对口语创作的声音形式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专业角度对音强、音高、音长、音色这声音四要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传统的播音和口语创作要求进行了系统整理,明确“清晰准确”“重音突出”“声显其情”“对象感”这四个基本标准。这其中也体现了作者的哲学素养。作者采用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对口语创作的情景再现训练方法进行批判性继承和挖掘,将创作者的动作、表情、呼吸、甚至语言分析架构也一一地展现列示出来。在该章节中,作者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通过一系列专业图标对口语创作的声音形式进行了细致分析。

书名:大众媒介口语创作作者:王振宇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定价:66.00元

注重对口语创作内在结构与修辞的探讨。口语创作理论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口语创作的内在逻辑结构。尽管传播理论力图分析传播过程的逻辑,但传播手段本身的逻辑结构却时常被学者们忽略。这一方面源于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求研究者对逻辑学和媒介分析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基础和逻辑知识对口语创作中的概念划分、判断形式、观点表述、逻辑论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口语创作中最为基本的结构性质、因果关系和模态性质专门设立章节进行讨论。可以看到,口语创作在媒介中的展现体现为特定的逻辑结构,而口语论述的对象也只有被置于因果关系和恰当的模态关系中,才能得到清晰的呈现,才能有效地通过媒介展现给受众。可以说,口语创作的逻辑内在地决定了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口语创作的丰富内涵不仅限于其逻辑结构,它还被赋予了多样的修辞方式和风格特色。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口语创作相较于其他创作形式的魅力所在。作者将口语创作的修辞方式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文学修辞的修辞格,即我们熟悉的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形式。这是确定而有限的修辞形式,也常见于其他形式的媒体创作当中。而另一个层面是口语创作的特殊形式,作为修饰口语语音的活动,使用符合大众传播需求的方式打动受众。这些形式通常没有固定而明确的修辞格,某种程度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也更加凸显口语创作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特征。作者分别以简明性、形象化、趣味性对这一层面的特征进行概括。以简明性为例,作者阐述了这一特征的内涵,强调所谓简明性并非一味追求言辞长度上的简短,而是更加注重言语内容的清晰、易懂,如口语传播中对无关细节的删减。例如,对话交谈中使用“明天中午文化路吃饭啊”在书面语中是典型的病句,但在口语传播中由于语境的关系,已经使听话者(受众)能够明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不必额外添加语言细节。假如对话中直接插入严格的书面语,反倒让听话者倍感难受。而把握语境是传播中达到简明性的基础。作者细致地区分了三种语境,提出情景语境表现为媒介中有声语言之外的环境信息,文化语境则表现为主体与对象共同的知识背景,语言语境则体现为口语文本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作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书籍,该书在写作上强调理论与口语创作实践相联系,写作中充满时下口语创作的案例,结合案例给口语的创作实践提供指导。正如序言中所说“这本书虽然不是教材,但其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这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论著”。而在书中最后一章,作者通过对当下有传播热度的《罗辑思维》《晓说》等口语创作类节目进行分析,将全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口语创作中,并从中总结出有益于创作者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当然,该书的写作并非尽善尽美。作者的写作非常富有人文关怀,也运用了相关的哲学理论。但这些理论和实际的传播或播音理论相距较远,而作者似乎也并没有真正把握这些哲学思想的内涵,因而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尤其是在借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概念时,仅按照汉语翻译而出现误用。这都需要在作者的修订版中得以完善。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作为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传播媒介又一次复兴,并逐渐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该书对口语创作的研究弥补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其细致的分析、丰富的案例,对读者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猜你喜欢
逻辑媒介语境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