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04-06 15:05周克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工作室项目职业能力

周克辉

摘 要:“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在解决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实训脱节的弊病,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了课程间、校企间的横向联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探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工作室;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86

1 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多院校基于不同的专业大类建立了很多工作室,旨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善原有的教学情景,由于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同,各院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质量和效果也不同,本文基于某些高职院校工作室成功案例为例,探讨职业院校“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解读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国外有着比较长久的发展,它们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与企业一起制定、开发专业课程,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实践融于一体,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行进行设计,或者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创造或模拟社会工作岗位的环境,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以后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改变以前传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即是在学习,也是在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掌握就业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3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优势

3.1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机械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由老师去带领,一起研究、探索,替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职业化情境体验开展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内容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设计空间,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职业情境的体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磨合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了课程间横向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坚持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针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从电路的设计到软件程序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电子技术、电子CAD、传感器、单片机、PLC等核心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不同的教师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学生在学习传感器或者C语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过于研究其原理,忽视其应用,学生无法将整个电子产品或者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联系起来,而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将这些核心课程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结合实践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加强课程间横向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每门课程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促进了师资水平提升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课堂上可以讲授,还要有扎实的设计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目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求提出了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的转化,教学要从传统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化,这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的转化形成一种倒逼,专业教师从而可以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相应的职业技术指导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这种倒逼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4 促进工学结合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搭建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真实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建立与相对应的专业方向是一致的,并结成深度合作关系,让所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相匹配,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是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进入工作室就如同进入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缩短学生就业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学生在工作室具有“学生”、“工程师”双重身份,企业为工作室提供真实项目,企业在研发项目和实施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员工,工作室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与企业对接的条件。教师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项目的合作中不断得以加强,从而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共赢。

4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4.1 工作室模式架构

“工作室化”是一种实践性和开发性极强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聘任、学生的选拔、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运作等细则,保证工作室具体的实施,因此,工作室框架的建设主要围绕教师、学生、项目三者,建立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导、以项目为任务的培训阶段工作室、训练阶段工作室、创新实践阶段工作室。3个工作室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阶段、分计划、分任务地进行。创新实践阶段工作室是工作室建设中的重点,主要通过各种项目的建设,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室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

4.2 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

“工作室化”教师团队建设,要打破以本校本系专职教师为主的模式,要以工作室为单位构建教师团队,团队可以跨专业、跨系部、跨学校,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作室的教师团队可以有电子类专业教师,也要有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总监,负责协调工作室项目的设计实施,学生在项目总监的指导安排下分项完成任务。项目总监根据工作室的具体情況由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或者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教师团队可以通过让青年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鼓励专职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建立健全双师结构的“工作室化”项目教师团队。

4.3 工作室管理和项目的来源

工作室要联合合作企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对工作室的项目安排等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健全的“工作室化”教学管理制度,对工作室的实训设备、操作规范等进行有效管理。学院主要对工作室的场地、资金等提供扶持,系部具体实施工作室建立和管理。工作室设定工作室负责人,具体负责工作室的项目教学、管理等日常事务。

工作室制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就是通过企业项目实施进行,采取面向工程、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方式培养。项目的来源主要是校企合作签订的项目、电子信息类竞赛题目等。

4.4 工作室的考核评价方式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评价要与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区别对待,重点考核工作室负责人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分配组织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工作室项目考核主要以任务作为载体,体现过程考核和成果质量考核,学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化训练,掌握电子信息类产品流程、提升实践能力,并通过职业团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工作效率,培养和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电气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各阶段项目实时评价,如对项目的电路设计、元器件选型、软件编程、装配调试等实际考核,评价方法采用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项目,按照企业或者客户的要求进行评价,优秀作品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的产品。对工作室教师的评价采用工作过程和项目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对工作室项目的任务分解实施以及对学生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波.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刍议[J].职教论坛,2012,(11):6870.

[2]杜鹏.从包豪斯的“工作坊”到现代教育的“工作室”[J].艺术教育,2013,11(1):152152.

猜你喜欢
工作室项目职业能力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