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

2017-04-06 13:19尚清芳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陇南供给旅游

尚清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成县 742500)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

尚清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成县 742500)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既要保持乡村旅游产业和服务健康发展,通过调节旅游结构、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促进旅游资源融合、降低旅游成本等不断提供更多、更精准的有效供给,又要坚持其扶贫的宗旨,即必须要有大量贫困人口的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相当收益,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系统工程。文章首先介绍了陇南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然后对其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的策略。

旅游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指针对旅游的供需矛盾,对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调节旅游结构、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促进旅游资源融合、降低旅游成本、补齐旅游服务短板等措施,不断优化旅游体系结构,盘活相关旅游资源,创造新的旅游消费点,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乡村,因地制宜,依托国家和省市相关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发展当地乡村旅游行业,帮助当地贫困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增加村民收入,脱贫致富,同时注重不断培育乡村自身的旅游发展动力,达到乡村旅游扶贫的目的。

很多学者对乡村旅游业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索。左冰[1](2011)提出了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王茗(2009),李国平(2015)[2-3]结合贵州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通过建设典型旅游村寨的旅游扶贫模式:典型民族文化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村、特色产业村、旅游商品专业村、户外运动服务村和红色旅游村。这些对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成果,对于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主要结合甘肃省陇南市乡村旅游扶贫现有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1 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

乡村旅游扶贫开展最早的是宁夏旅游扶贫试验区,其涵盖了依托景区的生态观光旅游扶贫、依托宗教文化与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旅游扶贫、基于特色农业观光与宁夏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扶贫等多种模式。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扶贫主要以政府主导、景区带动、农旅结合、农企互助以及农民自主开发等形式整村推进[4]。政府主导是指政府部门为乡村进行先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投入,进行输血式帮扶,再通过其他的协调和支持形式,使得乡村旅游逐步走上自我造血和发展的良性轨道,这也是传统乡村旅游扶贫的普遍做法。西部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往往是以整村推进的形式开展。整村推进模式最早在甘肃省实施,后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扶贫中大力推广,具有普遍性。整村推进模式由于便于规划打造和政府扶持,能更好地挖掘乡村旅游的各要素,与政府力推的精准扶贫、整村脱贫有机结合,因而也是当前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

2 陇南市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陇南市地处西秦岭山区,自然景观各异,历史人文气息厚重,民风淳朴,民俗多样。近年来,当地政府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布局等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和发展整村推进形式的乡村旅游[5],形成了多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融合和谐发展的态势。

2.1 “公司+农户”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陇南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扶贫有机结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揉入大量的乡村旅游元素,精心打造了“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比如,康县的大水沟村和凤凰谷村是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生态环境良好,村镇文化沉淀厚重,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和发展“公司+农户”乡村旅游模式。2015年,大水沟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度假公司和演艺公司,带动乡村旅游从业人数84人,旅游收入250余万元,全村农民在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可支配收入人均1 400元以上。凤凰谷村成立的乡村旅游度假公司,带动当地从业人数44人,旅游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全村农民在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可支配收入达到人均1 300元以上。这明显增加了乡村农户的收入。另外,“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还对乡村旅游行业自治、保障旅游从业人员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

2.2 “特色产业+旅游”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陇南市因地制宜,依托特色产业,通过开展农业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等活动,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特色产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产生更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应。比如,文县碧口镇的水蒿坪村有2 400多亩茶园,规模效益较为显著,该村以茶园景观、茶艺加工、摘茶体验等方面着力打造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形式的乡村旅游。2015年,该村有21户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42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4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 300余元。

2.3 “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陇南市将当地特有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抓住游客对民俗文化“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探索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比如,文县铁楼乡的草河坝村具有秀丽的山水风光,也是白马藏族人聚居地,通过挖掘、整理当地特有的白马藏族民俗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建设中整理、还原、打造独特的白马藏族民俗风貌,全力推进以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2015年,15户80多人从事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60万元,人均获得的可支配收入1 700余元。

2.4 “景区+旅游”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陇南市依托成熟景区的吸引力,紧抓成熟景区为周边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契机,优先发展成熟景区周边乡村旅游。比如,宕昌县城关镇的鹿仁村依托官鹅沟风景区,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2015年,全村从事旅游的户有48户,从业人数148人,实现旅游收入180万元,全村农民从旅游服务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1 182元。两当县云屏乡的店子村依托云屏三峡风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15年,全村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17户,从业人数66人,实现旅游业收入118万元,全村农民从旅游服务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2 800元。

2.5 “区位优势+旅游”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陇南市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中,结合部分乡村的区位优势,依托乡村地处旅游景区、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的优势,积极布局,成效明显。康县长坝镇的花桥村地处康望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美,地理位置好,大力投资建设了集休闲、养生、农业体验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乐休闲旅游中心。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陇南很多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不少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自身素质得以提升,经济收入得以增加,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综上所述,陇南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有两点共性:一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共建,二是以“旅游+”形式为主,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景区景点融合发展。

3 陇南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困境分析

陇南市自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项目以来,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对旅游供给侧改革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游客乘数效应难以充分发挥,这将制约陇南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陇南乡村旅游扶贫如下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第一,把乡村旅游扶贫简单等同于旅游开发。乡村旅游扶贫是要让贫困人口受益,贫困人口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某些环节的工作获得收入,才能提升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才能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达到乡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不去充分关注当地乡村贫困人口的简单的旅游开发无益于农民的脱贫致富、助农增收。

第二,对乡村旅游供需矛盾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陇南各地政府在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上做了很多工作,各地乡村旅游形态基本成型。但在具体组织中,乡村旅游和扶贫的有机结合度还不够。比如某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贫困农户的参与度不够。如何将这些贫困户培训、组织、参与到乡村旅游各个环节中来,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应是当下迫在眉睫的工作。

第三,对乡村旅游消费需求缺乏动态研究,被动应对现象明显。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旅游消费必然倒逼乡村旅游供给侧各方不断创新,而对游客需求缺乏前瞻性分析,被动应对必然迟滞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乡村旅游村落注重了村落景点的打造,开门迎客,却没有去充分关注游客的当前和进一步的真实消费需求和感受,游客往往乘兴而来不满而归或是印象一般难得再来。

第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原生态痕迹不够浓厚。乡村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是其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农耕文明历史形态,当前的乡村旅游景区往往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的各种便利,而忽视了游客真正的乡村游消费需求,反倒使得乡村旅游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第五,民俗民风体验缺乏深度。陇南一区八县各地乡村在民俗民风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如何将乡村旅游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和历史文化有机融合,让即便是邻县邻地区的游客都能充分感受到不一样的乡村民俗民风,这是当前陇南市乡村游做得不够好的一个方面。在旅游供给侧改革中不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品质的提升,同质化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只会制约陇南乡村旅游扶贫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陇南乡村旅游扶贫还存在遍地开发但结果不多的现象,对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缺乏科学客观的考核机制。

4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策略

4.1 完善机制,注重创新

乡村旅游扶贫一方面要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兼顾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贫困人口参与度不够的乡村旅游扶贫将会是失败的。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而言,不断完善机制,将更多的当地贫困人口吸纳到乡村旅游中来,通过完善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村民从业技能素质,使他们能在学习和提升中适应不断创新、转型的乡村旅游人员需求。这样既能满足旅游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能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这是做好乡村旅游扶贫的关键。另外,乡村旅游在完善机制和创新发展方面,要做好两点:一是完善乡村旅游扶贫机制,优化配置,创新发展;二是创新发展,注重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等,支持多形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三是政策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乡村旅游各类转型升级,重构市场活力,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提高效益,使乡村旅游得以健康发展。

4.2 增加供给,提升水平

以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为契机,不断增加新的有效供给,打造精品,满足游客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提升乡村旅游的水平。通过融合、转化乡村旅游资源,创造出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新的乡村旅游有效供给,开辟乡村旅游扶贫新格局。同时,在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变,乡村旅游与农业、商业、文化产业、制造业等融合发展,做到乡村旅游产品精致周全,服务精细贴心,给游客留下乡村美好印象。

4.3 效率优先,合理配置

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贫困地区更是将乡村旅游看作扶贫的救命稻草,牢牢抓住,全面推行,这样一哄而上,只管投入、不计回报、效率低下的情况势必不断发生,这不仅是资源浪费,更会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水平低下,扶贫作用不明显。因此,在充分结合当地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和贫困现状基础上,科学合理去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提供切合人们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投入产出比更大的乡村旅游项目,创造更多的乡村旅游有效供给,才能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的水平和能力。

4.4 完善结构,提升品质

优化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层次是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的重要途径。当下,作为需求侧的游客个性化、体验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不少乡村旅游还停留在传统的以观光、吃饭、住宿等被动守旧模式当中,个性化、体验化的以游客为主体的理念缺失,这就需要现代乡村旅游在能满足游客各种娱乐、体验、享受等多样化需求上不断创新。另外,乡村旅游相关部门还应注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要强化制度建设,应有相应的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市场反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动向及时分析,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和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4.5 营销精准,服务周到

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背景的游客消费需求有所不同,如何准确把握这些游客的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是做好乡村旅游营销的前提。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年代,运用大数据对乡村旅游游客消费需求进行分析是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游客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的灵活调节供给,更好更周到地做好服务,从而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同时,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的周到细致,都是提升乡村旅游行业价值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既要保持乡村旅游产业和服务健康发展,不断提供更多更好更精准的有效供给,又要坚持其扶贫的宗旨,要有大量贫困人口的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相当收益,这是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系统工程。陇南乡村旅游扶贫因地制宜,多种模式融合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局,下一阶段的任务将更繁重,但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合理规划、不断创新,陇南乡村旅游扶贫将会实现既定目标。

[1]左冰. 社区参与:内涵、本质与研究路向[J].旅游论坛,2012,9(5):1-6.

[2]王茗,喻晔. 生态农业旅游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最佳模式[J].农业经济,2009(10):84-85.

[3]李国平,张芳.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0):46-50.

[4]雷洋,谢泽氡. 包容性增长理念下的偏远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以四川平武虎牙藏族乡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2015,12(34):58-61.

[5]覃建雄,张培,陈兴. 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25):134-138.

Study 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ourism Supply Side Reform—— A Case Study of Longnan in Gansu

SHANG Qingfang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742500, Gansu, China)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ampaign through tourism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ourism supply-side reform, a systematic project with substantial difficulty, should not only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services by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s, promoting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reducing travel costs so as to provide more sophisticated and effective supply, but adhere to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bjectives which requir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and a noticeable increase of their income.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in Longna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during the process, this paper suggests strategies for the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supply side reform.

tourism supply side reform; rur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本文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LSSK01003。

尚清芳(1976—),女,甘肃宕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从事地理学教学工作。

F590.3

A

2095-7211(2017)04-0043-04

猜你喜欢
陇南供给旅游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陇南记忆
旅游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圆梦陇南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Epidemiology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Longnan City,China,2005-2013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