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SWOT分析※

2017-04-06 13:19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经济圈旅游

邹 勇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SWOT分析※

邹 勇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西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其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而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以及资源的互补性使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成为可能。文章分析了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构建经济圈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挑战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SWOT分析

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运动观念也在不断加强,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体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圈形式存在的区域旅游合作正成为各地的重要选择。所谓体育旅游经济圈,是指以体育为载体,依托旅游资源,融合旅游、健身、休闲、文化、娱乐、节庆等多功能的区域经济协作体。[1]

我国各地早在21世纪初就对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先后有学者提出建立“长三角体育旅游经济圈”“环太湖体育旅游经济圈”,在众多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中,目前最成功的是“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圈”。“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圈”是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2002年首次举办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大,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和青海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其建设成一个集赛事和旅游于一体的“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圈”,并且“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也由原仅限于青海一省扩大到宁夏、甘肃。在2014年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期间,参与骑行的人数已经达到35万人,现场的观众人数也超过106万,拉动西宁、天水、银川三地直接消费金额4.6亿元。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青海地方政府已在环青海湖沿线建设了151房车基地、沙滩摩托车、射击、射箭、滑翔机、双人自行车等众多的设施和运动项目来吸引游客[2],青海也由2002年赛事初办时旅游收入不足10亿元,游客总数仅有100万人次,到2014年旅游收入已突破200亿元,旅游人数近2 0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西北三省区域旅游的发展。[3]

由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和西藏自治区形成的西南地区,总面积有236.58万km2,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民族文化,使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六省市可以通过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形式进行深度合作。

1 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必要性分析

1.1 西南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

西南地区覆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和广西六个省市、自治区,这里地域辽阔,也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四川、云南、广西和贵州在过去20年中旅游已逐渐成为各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3年四川旅游收入3 800亿元,云南、贵州和广西也突破2 000亿元大关。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变化,一些新兴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体育旅游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的西南地区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开发一些新兴的旅游产品,让自己的旅游市场能持续发展。

1.2 西南地区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必要性

首先从地理条件来看,在这里,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横穿了整个西南地区;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和巴颜喀拉山横跨西藏、云南、四川三省;大巴山、云贵高原则连接了云南、贵州两省。这些山山水水正是发展体育旅游的丰富资源,然而要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就必须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圈的形式才可以打破地域壁垒,使各省市能共享这些山水旅游资源。其次西南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这些资源大多集中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另外六省的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在旅游宣传、营销、产品的开发中都存在极大的不足,尤其是经济相对更落后的西藏、贵州,空有许多资源,却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六省在经济、文化、民俗和地理方面的相似性和密切的联系性使该地区拥有了建立旅游经济圈的基础,通过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可以集聚更多的旅游资源,进而在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度合作,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产生更多的旅游收入,从而促进西南六省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2 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西南地区有广阔的高原群;长江、珠江等数十条大河,纵流全境,水量丰富,同时,还有低山丘陵和宽骨盆地。除此之外,还有广泛分布的高山、峡谷、湖泊草原等,这些都是开展体育旅游的优质资源。利用河流湖泊可开展漂流、划船、滑水、竞渡等项目;利用山地峡谷可以展开赛车、登山、攀岩、野外生存等体育旅游项目;利用草原可进行滑草、摔跤、赛马、射箭等运动项目。

西南地区还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中有代表性项目包括藏族的朵加、大象拔河;苗族的龙船节、爬坡节;彝族的斗牛、耍龙、射箭;羌族的推杆、锅庄等。这些传统民族体育活动不仅种类繁多,类型独特,还极具观赏性和参与性,非常适合体育旅游的开发。

2.1.2 大西南经济圈的建立

大西南经济圈的建立肇始于1984年的“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最初参加会议是川、滇、黔、桂、渝,各方确立了共同“开发西南、建设现代化基地”的目标;此后于1987年、1990年西藏、成都两地先后加入协调会;于是2005年便正式更名为“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大西南经济圈的雏形也就此形成。[4]

六省市也在不断加强旅游合作,川黔滇藏桂渝六方代表达成共识,以保护性开发为先,并尽量保持景区的原生态,最后逐步完成大西南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合力打造“大西南旅游经济圈”。在这次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也表示,大西南地区一定要加强整体联动,共同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袂开发,特别是大香格里拉、滇黔桂、长江三峡等旅游精品目的地建设。[5]因此大西南经济圈和旅游经济圈的形成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劣势

2.2.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西南六省尽管改革开放后经济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经济实力仍然有限,与旅游业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相对较落后。以交通为例,西南六省的铁路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之间,许多山区至今没有通火车;公路建设中,高速公路西南六省中公里数最多的是四川,截至2014年有5 241km,最少的西藏仅有38km,另外从旅游设施酒店来看,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三星级以上酒店8 523家,而西南六省仅有1 318家,仅占全国的15%。因此要推进六省旅游的发展,还需要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2.2.2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是运动健身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因而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旅游项目是需要一定专业技能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探险、登山、滑雪等。因此在组织体育旅游活动时,安全问题就十分重要,也就需要参与体育旅游组织的个人和旅行社既懂旅游运作又具备一定体育专业知识,但现实是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仅有的一些人才还大多分布在高校和一些行政部门。

2.3 机会

2.3.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截至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人民币,在众多的国内游客中,已有相当多的游客从早期的观光游开始向深度游发展,许多新型的旅游形式如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尤其得到城市白领阶层的喜爱,由于这些游客消费能力强,这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

2.3.2 西部大开发政策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早在2002年于贵阳市召开“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时,与会的专家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导”的口号。因此,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发展西部旅游业的背景下,为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随着本区域体制环境、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使当地旅游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业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威胁

2.4.1 无障碍旅游经济圈建立的滞后

西南六省要真正建立起体育旅游经济圈,就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无障碍旅游圈,虽然这种尝试已在个别省市推行,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合作还只是在个别地区一种形式上的链接。

事实上由于西南六省市旅游发展并不平衡,有的是传统旅游区,有比较稳定的客源群和旅游收入,有的则刚刚起步,因此各方对加强旅游合作的紧迫感并不一致。同时,体育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使圈内有合作的要求,但资源的同质性又使它们存在一定的竞争。另外由于现阶段政府、企业与社会的联动发展机制仍未实质性地建立起来,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因此目前还无法建立起无障碍旅游圈。

2.4.2 国内竞争逐渐激烈

西南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其开发程度与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差距明显。即便与西北、东北地区相比仍无优势可言,由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的带动,西北地区的体育旅游也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东北地区借助独有的冰雪资源也早已开发了相应的市场,因此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建立后必然会面临众多的竞争者。

3 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策略选择

3.1 构建西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优势策略

3.1.1 把握机遇,积极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正井喷式发展,现在国内游客几乎每年都会以10%到20%的速度增长,从而造成旅游消费需求与旅游业供给侧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提高有效供给已成为当下旅游业的重要课题。发展体育旅游,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康体、休闲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旅游供给侧的有效供给。因此西南各省应该抓住机遇,加强合作,积极推进西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为此各省首先要在政策上对经济圈的建立给予支持,可建立一个由各省市代表组成的联合机构来对经济圈进行统一规划,在产品开发和营销宣传上进行协调,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来打破地方壁垒,并最终形成一个无障碍体育旅游经济圈。

3.1.2 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丰富的山水体育旅游资源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西南地区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根据西南各省的资源特点,可以优先开展徒步探险游,尤其可以利用红军长征精神对人们的吸引,开发横穿桂、黔、滇、川的重走长征路的徒步游;利用人们对神秘西藏的向往,开展川藏自驾游;利用本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展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尤其是川、黔、滇三省交界的彝族、苗族、纳西族和白族,这几个民族体育活动丰富而地理位置接近,因此可以开发一条横跨三省的民族体育旅游线路;另外还可以开发长江及其支流的漂流、川藏地区的登山探险等体育旅游产品。

3.2 构建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劣势策略

3.2.1 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体育旅游品牌

相对于东北冰雪旅游、西北的环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品牌,西南地区可以利用山水体育旅游资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其中一条便捷的途径就是恢复“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该赛事从1997年到2001年在四川、云南成功举办过五届,赛程是由越野跑,山地车,双人划艇,团队划船,直排旱冰越野技能及山地车/赛跑交替赛组成的历时4天的赛事,这一赛事一度成为世界三大越野比赛之一。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一极具影响力的赛事被停办。因此六省市在联合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可以考虑重新恢复这一赛事,并扩展至贵州、重庆,进而将其建成能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相媲美的品牌。

3.2.2 完善体育旅游设施,加强专门人才培养

西南各省要发展体育旅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设施,尤其是为徒步和自驾旅游建设一批高质量步道和汽车营地。另外发展自驾游还需要一批自驾车房车营地,这就需要各省合理规划,在建设的资金和土地政策上加以扶持,为此六省市可以建立一个体育旅游发展基金,为这些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发展体育旅游还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六省市可以发挥经济圈的作用,加强与当地高校和体育学院的合作,建立2~3个旅游人才培训中心,联合为西南地区培养合格的体育旅游人才。

[1]李建明. 构建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动力机制及发展路径[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10):59-62.

[2]“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打造高原户外旅游健身[EB/OL].(2016-07-28)[2017-02-15].http://www.news.xinhuanet.com/.

[3]唐仲蔚,张利锋. 2014年青海旅游总收入目前已经突破200亿大关[EB/OL]. (2014-12-16)[2017-02-15].http://www.qh.xinhuanet.com/2014-12/16/c_1113652617.htm.

[4]六方联手 中国“大西南经济圈”呼之欲出[EB/OL].(2006-11-15)[2017-02-15].http:// www.chinanews.com/.

[5]大西南旅游经济圈瞄准无障碍[EB/OL].(2006-11-24)[2017-02-15].http://www.cq.xinhuanet.com/.

A SWOT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ng of a Sports Tourism Economic Zone in Southwest China

ZOU Yong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Sports touris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as a new form of tourism. Southwes China is abundant in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endowed by its peculiar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its varied ethnic cultures. The similarity of regional cultures and the mutual complementarity of their resources make it possible to establish a sports tourism economic zone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zone, and it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outhwest China; sports tourism economic zone; SWOT analysis

本文为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西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深化研究——以体育旅游为例”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YC14-49。

邹勇(1970—),男,四川绵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旅游、城市旅游研究。

FS92.7

A

2095-7211(2017)04-0056-03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经济圈旅游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旅游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