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2017-04-06 22:58本刊编辑部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汪氏美食家士大夫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

◎独善其身诗书闻名于世

1920年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亦农亦医的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功底。开明的家庭气氛,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后来创作、为人影响很深,自然也在其风格上留下了印痕,他的小说和散文风格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索引。

作为沈从文嫡传弟子,汪氏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氏的印记,但仔细品来却又别具特色。沈氏散文,充溢着边地纯朴自然之气,野性浪漫中蕴含着对人生的关切,缥缈中带着一丝苦涩;汪氏的散文却是闲适冲淡中包孕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中国文人一般分两类,一类兼济天下,一类独善其身。汪曾祺大约可算后一种人。汪曾祺是个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更多的时候,他走的是陶渊明的路子,一心志在泉林。但他毕竟是现代文人,很难真正出世的,所以人们透过那些洒脱的文字仍时时感受到他的济世之心。在汪氏笔下,一草一木总关情,无不洋溢着生之趣味,显示出作者的文人雅趣和逸兴。他对传统文化的偏爱以及在文章中传达的浓浓的文化氛围,也是令读者心仪的地方,让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和神韵。时光交错,人们仿佛置身那逝去的时光。

◎独爱美食成就好吃美名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氏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不食会议餐,而是专走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拌菠菜、干丝、烧小萝卜、塞肉(馅)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在汪曾祺笔下,美食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汪曾祺一生“好”吃,他喜欢吃喜欢写吃喜欢自己“捣鼓”吃,被人们誉为文坛“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网上有人言:要是汪曾祺在世就好了,请他做此片的总顾问,那将再恰当不过;也有人直接称他为“吃货”,“吃货”现在已不是一个贬义词,许多人自称自己为“吃货”,只不过汪曾祺这一代为资深的“老吃货”罢了。

◎豁达开朗对名利淡然处之

汪曾祺淡泊名利、豁达开朗。他既无政治野心更无政治头脑,但他一生却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反右运动中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他被江青一伙拉入创作组写“样板戏”、粉碎“四人帮”后他又被送到“学习班”受过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能够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以平淡的心态感受人生艰难,并且创造了积极的、乐观的、诗意的、美的文学人生。

汪曾祺“文革”后复出文坛,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戏剧,而是一篇名叫《“花儿”的格调——兼论新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问题》的学术论文。在那个非正常的时代,不论汪曾祺经历了怎样的剧痛,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达观潇洒,随遇而安,这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上世纪40年代初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他的文学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他大量地发表作品、包括成名却是在60岁以后。贾平凹在一首纪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已于1997年逝世。

(据《光明日报》、《文史月刊》、《深圳特区报》)

猜你喜欢
汪氏美食家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A taste of Jiangnan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美食家忽必烈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看不见的美食家
元代珍稀家谱《汪氏渊源录》简论
汪氏蜂蜜产品包装设计
理学、商业与宗族——祁门韩楚二溪汪氏研究
大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