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的设计主题★

2017-04-07 11:05蒋玙潞
山西建筑 2017年30期
关键词:建筑师长三角浙江省

史 明 蒋玙潞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的设计主题★

史 明 蒋玙潞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长三角地区是建筑师进行“乡建”实践的先行区与示范区。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乡建”实践与背景,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可以分为改良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等四大设计主题,并结合代表性的案例对“乡建”不同主题下的建筑师既有实践进行了解读。

“乡建”,建筑师,主题,长三角地区

1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乡建”实践与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长期处于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城乡并置的二元社会,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更把农村发展与建设推到新的高度。“美丽乡村”政策,同样吸引众多的建筑师投身于乡村建设。建筑师介入乡村建设实践以及乡村发展与更新模式设计的背后,蕴含着这一群体对于新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的种种思考。

长三角地区是建筑师进行“乡建”实践的先行区与示范区,其中最早发端于浙江省,有大量集中的“乡建”实践案例得以实施,并产生广泛与持续的影响。建筑师参与“乡建”的实践,首先是基于国家层面与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宏观背景之下而展开的。2008年浙江省率先在安吉县启动了“美丽乡村”计划,2010年又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将其作为浙江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通过有效的实践,安吉县建设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整个浙江省更大范围内的乡村建设实践,并引发全社会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瞩目。其中一些建筑师更是自愿投身其中,进行了一系列改善农村现状的、试验性的“乡建”实践活动,体验乡村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探寻真正适合当下与未来乡村建设的路径,许多实践案例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继而,建筑师“乡建”实践活动,波及临近的江苏省、上海等地区。短短数年,长三角地区成了中国建筑师“乡建”实践项目最为聚集之地。

2 长三角地区的“乡建”主题分析及其分布

国家农业部将“美丽乡村”划分为十大模式,即“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1]。

依据建筑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交叉视角,笔者在对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成果较为充分的调研基础上发现,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乡建”实践可归纳为如下四大主题,即改良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等。因地域、环境的实际情况,上述四大主题在各地实践分布不尽相同。其中注重改良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休闲功能两类实践,浙江地区较为兴盛,江苏地区的苏锡常三市亦多见;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浙江,尤以富阳县为代表;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的实践,在上海近郊的马陆镇多见。

3 “乡建”不同主题下的建筑师既有实践解读

3.1“改良发展传统产业”为主题的实践

有关“改良发展传统产业”为主题的实践,代表性的案例主要有:浙江省松阳县的红糖工坊、江苏省昆山市的有机农场等。

这类主题在长三角地区建筑师的“乡建”实践中占比相对较小。建筑师主要是基于当地传统农作物加工和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工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当地传统手工业而做出的在地设计。例如,松阳县樟溪乡兴村的古法红糖工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以家庭作坊的模式进行手工古法制红糖,一直是兴村传统产业的一大特色。近年来,为满足加工场地的需要,各家庭作坊多采用轻钢棚架进行搭建。这既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去甚远,又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建筑师徐甜甜通过对兴村传统产业的综合性考虑,为古法制糖工坊提出了集多重角色于一体的新的发展思路,设计了融红糖生产加工与售卖、村民活动和古法制糖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红糖工坊。新建筑座落在兴村村庄与产业农田之间,以新的功能与形式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在建筑核心功能空间处理方面,将古法红糖的制作过程以全透明的玻璃外墙对外悉数展示,形成对外宣传兴村产业的“舞台”;同时,其也成为村民公共集会活动的中心。工坊内部立面材质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外立面部分玻璃表面,由艺术家参与完成的白描作品述说着古法制糖的历史传承。同时,红糖工坊采用了O2O网络销售模式让当地的古法红糖远销外地。总之,红糖工坊是结合生产、展示、旅游等多方面的综合“产业”的设计。一个好的“乡建”设计,最为重要的是让传统产业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村民的生活质量能得以提高。

3.2“拓展旅游休闲功能”为主题的实践

有关“拓展旅游休闲功能”为主题的实践,代表性的案例主要有:浙江省松阳县平田村的山家清供餐厅、慢点茶室、爷爷家青旅以及木香草堂,浙江省松阳县大木山茶园景区茶室等。

这类主题“乡建”实践主要分布在有着良好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与特色较为鲜明的传统村落。其中一些村落,传统村落的风貌依然可见,但基本处于“空心化”的状态,如处在深山坳的平田村,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素有“云上平田”之称。建筑师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特色,以及城市观光及度假休闲游客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休闲体验基础设施,如餐厅、茶室、精品民宿等,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拓展了传统村落的旅游休闲功能,促进了传统村落的活化。

平田村的“乡建”实践,大多保留了传统村落原有建筑的风貌。其中民宿以青旅和特色民居为主,建筑师王威设计的民宿——爷爷家青旅保留了原建筑质朴的外形,而在建筑内部进行了新的尝试——采用半透明可移动的隔断来分割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大胆丰富的色彩运用呼应了青旅这一青春主题;而建筑师许懋彦设计的木香草堂则以精品民宿路线为主,以其占据的独特景观视野和兼具乡村情怀和现代优雅的特点在该村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此外,建筑师王为仁所设计的山家清供餐厅及慢点茶室为平田村提供了更完善而丰富的旅游休闲设施与体验。

3.3“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实践

有关“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实践,代表性的案例有:浙江省安吉县竹村、浙江省富阳县文村、浙江省松阳县平田农耕馆、安徽绩溪博物馆、上海市嘉定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等。

这类主题“乡建”实践主要以当地居民居住生态与生活文化的保护为设计的出发点,建筑师多以在保护基础上的更新设计为主,充分尊重在地特色人居生态。最早开启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浙江省安吉县竹村,就是在本村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更新改造。包括竹村在内的安吉县诸多“乡建”实践,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为主,依托竹文化、茶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并借助吴昌硕等名人文化资源,走出了“生态+文化”的“安吉模式”[2],为浙江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乡建”实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的样本。

建筑师王澍对浙江省富阳县文村整村的更新设计,融入了更多的设计创意,注重新旧的结合,以一些具有标识性的建筑外观对新旧建筑加以区分,探索了民居更新的各种构建可能性。总的来说,文村整村的更新设计,保持了原有村落的肌理关系与空间尺度,延续了当地村落居民的居住生态与生活文化特点。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浙江省松阳县平田农耕馆,则以更加“亲和”的姿态切入。为减少对原建筑外观、乡土气质的破坏,采用就地取材、就地取形的方法,并通过农耕馆内部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建筑功能的活化。平田农耕馆作为当地文化的对外展示场所,保存了当地建筑的记忆,建筑形象亦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同样,安徽绩溪博物馆、上海市嘉定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作为当地人文对外的展示建筑,亦都反映出建筑师为“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所付出的努力。

3.4“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为主题的实践

有关“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为主题的实践,代表性案例有:上海马陆镇十院书屋、安徽黟县碧山书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桦墅村的乡村工作室等。

这类主题“乡建”实践大多分布在工作与生活设施相对较为完善的乡村或是郊区,多以信息产业园、文博艺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载体形式出现,主要满足城市的特定人群在此能够长期工作与生活,并产生聚集效应。同时这类主题“乡建”实践,可谓亦乡亦城,乡城交融。例如,建筑师庄慎和张斌设计的上海马陆镇文创产业基地中的项目,则是这类主题“乡建”实践的代表案例。上海马陆镇文创产业基地中B4B5地块的办公建筑,主要采用现代简约的风格,而B1地块中的十院书屋则在建筑形式上加强了当地自然环境与地域风格的结合,建造材料也采取当地材质。十院书屋成为该文创信息产业基地新建筑群与周边乡村风貌之间的纽带,弥合了新与旧形式之间的鸿沟,营造了一个乡情与现代需求交融、新型的城镇空间。

4 结语

以上是从改良发展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休闲功能、在地特色人居生态保护、乡城交融的文创基地等不同主题来分析建筑师在长三角地区的既有“乡建”实践,这些案例在不同程度上传达出建筑师们对于当代乡村建设的理念,代表着他们对于当代乡村建设和中国未来乡村建设走向的关注。总之,建筑师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已经展开的关于“乡建”实践和富有价值的实验,必将引发普罗大众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更多关注,未来的乡村建设一定会凝聚更多力量,中国的乡村会更美丽。

[1] 潘 廉.城郊集约型乡村模式构建研究——以苏州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2015:14-15.

[2] 王 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15-16.

Thedesignthemesof“ruralconstruction”practiceofarchitectsin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

ShiMingJiangYulu

(SchoolofDesignof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been the pioneer area and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d by architect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ts backgroun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design theme of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expanding tourism and leisure func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feature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base that blends urban and rural. It also interpreters the architects’ existing practice cases which under different themes, combined representative cases o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construction”, architect, design them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1009-6825(2017)30-0002-03

2017-08-15 ★:2014年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基地年度一般项目(14JDY001);2015年江南大学自主科研重点项目2015JDZD03阶段性成果

史 明(1966- ),女,副教授; 蒋玙潞(1993- ),女,在读硕士

TU981

A

猜你喜欢
建筑师长三角浙江省
胖胖的“建筑师”
《初心》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当建筑师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