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基地”政校企合作平台下的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创新

2017-04-10 13:33赵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工作室基地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在创建过程中政府、学校、基地、企业四方各自的角色定位,以基地为平台来探索一种“基地+学院”的政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设计工作室、师资互通来实现设计专业“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和三段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

关键词:学院+基地;政校企合作;设计;工作室

G712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1] 深度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发展途径之一,如何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校企双赢,成为当前各高校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以政府支持和企业协作为依托,按区域行业产业特色搭建一个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政、校、企合作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国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经验

德国作为工业设计起源地,最先在工作室制教育模式方面进行尝试。包豪斯学院作为工业设计教育的鼻祖,在成立之初就是以工作室模式进行教学和设计生产的,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培养出很多著名设计师。[2] 目前,德国的职业院校普遍采取“双元制”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和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

在美国,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劳工部要求全国各级学校把未来职场所需的基本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并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求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把上述能力纳入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3] 美国的合作制教育(即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是校企之间合作影响最大、最为成功的模式,很多开设设计类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在与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联合设计工作室,学生以半工半读的状态在工作室中学习设计技能,开展项目设计,教育效果明显。

2.国内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2+1、订单式、教学工厂式等培养模式都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典型形式。[4] 但从整体上讲,这些模式中,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深层次的全面推进与长效机制缺乏。

在设计专业领域,国内一些高校效仿德国包豪斯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设计工作室”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但这些基于“工作室”的校企合作往往不长久,最终也只是停留在学校一方管理和操作而已。分析原因,目前这种单纯的工作室制校企合作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有:(1)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目的不同,利益和出发点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工作严重滞后;(2)文化差异和沟通上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尚未建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5] ;(3)政府政策法规支持不足,政策激励措施不够,企业往往因无利可图而退出。

3.大背景:国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创新课堂教学行动

十二五规划以来,各级政府认识到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都在大力发展各类设计基地,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企业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人才的储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抓住这个人才需求机遇,利用专业优势与基地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来发展学校的设计专业,创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形式。

目前,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在全省高校推进“高校创新课堂教学行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

二、搭建“基地+学院”型政校企合作平台——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

在响应国家推进传统产业装型升级的号召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绍兴市政府、市经信委联合创办了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该基地建在学校内部,由政府牵头、学校具体组织管理和运营。该工业设计基地的创建真正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层面的四方联动,基地的建立可以加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专业与基地对应企业产学合作,突出高职教育的行业、产业、企业与职业要素,开展“基地+学院”的新型政校企合作模式。

“基地+学院”模式即学校利用学院的人才优势、基地的企业资源、政府的政策扶持来共同为学院的专业发展服务,为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服务。在运作过程中,政府、学院、基地、企业各自的角色定位要明确,首先,政府统筹管理,在政策、经费等方面进行支持,学院是基地的直接管理者,基地是设计类企业的集聚园区,也是学院借机进行校企合作、推动设计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学院可以依托企业的项目和资源优势与其合建工作室(公司),企业是工作室的经营者,工作室是企业开展设计项目的场所,也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场所,真正实现“市场、公司、课堂”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环境 [7]。

三、“学院+基地”政校企合作平台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实践

1.工业设计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设计专业与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的对接需要,改革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基地制定一套有效地基地企业实习選拨制度和实习考核制度,实施“大一进基地熏陶,大二进基地实践,大三进基地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操作模式为:大一进基地熏陶:大一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学习模块,这些模块以带学生走进基地相应的设计企业和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为主,让学生亲临企业一线,感受设计流程、熟悉设计方法;大二进基地实践:大二开设1-2门设计实训课程直接开在基地设计工作室(公司)中,以项目化教学代替传统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以此通过设计项目实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大三进基地实习:鼓励、选拔大三的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一线实习,实习期间可以免修部分课程,以在公司的实习设计成果代替对应课程考核成果,考核合格的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2.课堂教学创新行动——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教学班级多以50人为一个班级单位,这种“大班化”教学不利于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提高,教师教的累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借鉴国内外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情况,在大二下学期开展的“专业方向拓展课”中实施“分方向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形式”,具体方式为:一个班级(50人)根据工作室设计方向、学生兴趣爱好及未来就业定位分成3-4个的不同设计方向的小班,每个方向8-15人;这些小班进入基地对应的设计工作室(或公司)进行设计实践,学院教师负责工作室学生的理论教学和教学作息管理,具体项目化实践设计指导由公司设计师负责。

3.保障机制:师资互通型导师团队+多导师成果评定考核

在工作室中,企业设计师、学院教师、学生都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企业设计师除了完成公司项目任务外,还要作为工作室的指导导师将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设计技巧传授给实习学生,学校给予一定政策经费支持;教师在工作室中一起参与项目设计,获得相应设计费;真正实现了一个师资互通、员工互通、资源互通的“基地工作室制”校企合作新模式。

根据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的需要,课程评价以“多导师成果评定考核“形式进行,导师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担任,导师人数不少于4人为宜,课程考核的重点以创新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的考量作为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标杆。在考核中,学生的过程考核、在工作室的表现及纪律等方面的评定由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占总成绩40%);导师评委组的评定成绩是对学生在工作室(或公司)中设计实践实习成果的评定(占总成绩60%)。这种考核方式突破了原先课程考核的单一性和枯燥性,调动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设计项目成果的完成赋予学生一定的成就感,使课程考核由原来的压力变成了动力,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结 论

政府主导和扶持、学校组织运营成立的工业设计基地是融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的一个创意产业大平台,基于这个大平台,政府、学院、基地、企业四方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确,以政、校、企三方合作促进各方有利发展。通过与基地企业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工作室、校企师资互通、三段式人才培养和基地工作室制小班化教学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真正建立“市场、公司、课堂”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设计中,可以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脱轨的问题,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整体就业能力,也为其他高校与各类相关产业基地对接合作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沈才樑,许芳恒等.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3.10

[2]冯琳娜.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1-24.

[3]刘存刚. 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 职业与教育,2007(32)

[4]姬瑞海等. “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5]洪贞银.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3): 58-63.

[6]谢晓勇,胡林玲.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6:06-08

[7]蘇小东,王亚峰. 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20)

[8]李存霞,基于工作过程的CMM情景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05期

作者简介:赵军,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现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主任,讲师/工程师/工业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机械结构设计、3d打印技术等。

猜你喜欢
工作室基地学院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海盗学院(12)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海盗学院(7)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