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协作意识培养探索

2017-04-10 20:51王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策略

王红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提升,学生协作学习教学策略逐渐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开始运用。本文则以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为核心,将其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以希望能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协作意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G633.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实施应该改变现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与其它学科相比,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且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模拟“社会”,让学生更加生动的掌握理论知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讲授式为主,表明看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组队练习等学习模式精彩纷呈,但从实质角度来看,这些课堂活动并没有关注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导致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能力非常欠缺。与此同时,中学阶段过于强调竞争忽视协作,同样属于普遍问题。“可以说,将学生相互协作意识培养作为思想政治课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也代表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方向”[1]。有鉴于此,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为研究对象展開探讨,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协作意识,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

一、学生协作

“协作意识”,在不同的文献表述中又被称之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尽管当前学术界对“协作意识”尚未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统一的结论,但这并不代表其就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学者认为:“个体在合作认知基础上,对合作这种社会交往活动形成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即协作意识”。从这个角度而言,协作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个人对协作意识的认知;其次,个人协作意识的积极程度和自觉程度。

总而言之,协作意识则将知识学习、认知社会和自我思考相互结合起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写作环境,又能够指导个体行为,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二、学生协作意识匮乏现状及根源

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国内中学生不想协作、不会合作现象非常普遍。在残酷的竞争过程中,学生逐渐自私冷漠,疏离集体,目无一切。思之根源,本文主要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社会环境方面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信息革命发展速度空前。传统社会价值观念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样使得民众开始意识到“适者生存”的残酷性,这种价值理念直接表现在竞争过程中诸多非合作行为的产生。况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形式越来越多,人机交往正在取代传统的人人交往。足不出户,如何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二)学校教育方面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生存发展的同时,必然伴随激烈竞争。学业竞争、升学竞争几乎从学生进入幼儿园就开始。残酷的考试评价制度让学生只能够不断竞争。他们求胜心切、敌视对手,甚至破坏合作。学生的“同窗”友情可有可无,协作意识荡然无存。

除此之外,学生长期在狭窄的校园中学习生活,单挑的课外活动、沉重的课业负担,都占据学生大量宝贵的休息时间,学生几乎没有将协作意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当然,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协作学习认识不够,相关学习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弊大于利。

(三)家庭教育原因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条件的优越更是学生成长时刻处于家长监督下。在家长周到的服务下,学生逐渐演变为机器人,学生丧失与别人进行协作的机会。除此之外,独生子女制度让家长更加宠爱子女,溺爱、放纵,逐渐让父母代替子女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过量的爱导致学生逐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性格,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图活动,严重缺乏集体观念,极不利于协作意识的形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协作意识培养相关策略

学生协作学习意识的提升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教学质量。在本文看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着手努力:

(一)学生小组讨论

与其它学习阶段不同,高中生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应该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属于文史领域,学生理解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能够将政治知识与多个方面相互联系,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作机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学生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等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讨论核心,让学生分小组发表自我观点,了解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变化性,从而为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创造机会。

(二)师生教学相长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协作意识培养。随着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协作学习模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在协作学习模式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该共同合作,相互信任,教学相长。在《对环境伦理的关怀》为例,师生首先应该明确“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利用亲身实践、网络调查、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收集资料,共同努力。最后,师生共同得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结论。

(三)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情境息息相关。思想政治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可以以此为据,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教材内容。以高中政治文化多样性的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将其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首先让学生发言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去讨论国内文化差异性、多样性,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如此这般,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进行政治科学学习,必然有利于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然,在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让学生能够协作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确保思想政治课堂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189.

[2]王怀宝.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0.(23).

[3]王维凤.合作学习互动共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25).

[4]李松华.课堂教学全程设计与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6.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