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

2017-04-10 21:00孔令桥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美育绘画课堂

孔令桥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宏伟任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文以载道的性质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此,传统教育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却忽视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审美情感,甚至泯灭了个体童稚般的审美情感。

G633.3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汉语是每个人的母语,中国的历史更是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从各方面兼取熟汁,在语文教学方面实施和加强美育都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实施和加强美育,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感化,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并能很好地体现在以后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日常行为中。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青少年时期有特殊的审美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审美评价的初步形成以及审美感受增强。工厂时代迅猛发展的科技也为现在的青少年打开了他们认知世界的大门。因此,只局限于课本、仅局限于书本,虽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教师应该大胆地打破课本的束缚,加大学科间整合的力度,使课堂信息量丰富起来,充分吸引住的目光。教师可以让音乐、绘画、时装、建筑、时事都走进课堂,让缤纷的内容冲击学生充满求知欲的脑袋,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盛唐之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状况对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的影响,选择了盛唐时期的几幅绘画,使学生的感受更直观。为了强化效果,教师再选择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作鲜明的对比。不贵多贵精,只选了各具代表性的四幅壁画,通过对画风、绘画技巧、绘画题材的对比,学生已经清晰地了解到动荡血腥的社会状况,导致统治者的宗教麻痹百姓,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绘画题材大都宣扬宗教道德为主,画风也呈现出一种神秘而诡谲的风格。而盛唐时期的政治昌明、经济昌盛、百姓的丰衣足食,使得那个時期的绘画以现世生活为主,并弥漫了浓厚的人间生活气息。学生听懂了知识,还对两个时期的绘画有了兴趣。

诚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加大学科间的整合,丰富课堂内容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成为百事通,各个学科的专家。教师在其中起的只是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兴趣,并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审美需求。正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在非专业学科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选择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审美认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普遍的转换更容易,也更自然。有了清晰明确的审美认识,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将课堂上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开去,发展审美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我们都不可否认,学生是追赶潮流、紧跟时尚的。如果教师一味排斥流行,必然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厌恶,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挑选内容时深思熟虑,既可以挑选经典的时尚作品作为正面教材,也可以挑选流行文教会学生如何看待、辨别。例如:流行歌曲中有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爱情歌曲,也有反映青年一代苦闷、徬徨心理的优秀之作,如《一无所有》、《姐姐》,也有清新不俗、琅琅上口的《童年》,也有深刻细致描摹都市人心理的《夜太黑》,也有巧妙改编中国传统诗词而深得其意境的作品。在课堂中适时引入这些时尚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力欣赏到作品的语言美和再现内容美,也能欣赏到作品所表现的较为深刻的意义内涵或者意境美,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情感特征。在高下对比,优劣对照的情况下,学生学会欣赏鉴别,提高了审美水平,不盲目追风,学会有区别对待,鉴赏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方式,黑板粉笔的固定搭配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的美用不同方式来展示和感受,也可以对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科技的发达,缩短了我们认识世间的时间和距离,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放一段《琵琶行》的音乐让学生亲身聆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轻快,感受“别有……,此时……声”的无穷意境,还可以拓展开来,以一曲二胡《二泉映月》作对比,从声音的特质、乐器的表现力以及乐曲所传达的感情一一比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享受,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及艺术展,聆听名家朗读等等,都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共同目的。

当然,在这些形式中,增强学生积极性,加强其主动性才是最重要的。身体力行的效果会远远大于做一个旁观者。例如: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讲授《雷雨》这个剧目产生的时代背景,口沫横飞的分析周朴园的复杂性格,却比不上学生在排演时对每句话、每个动作的斟酌考虑。语气的轻重、动作的幅度、表情的严肃与喜悦,都直接影响到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学生在亲身的实验中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也识别了什么是虚伪,什么是崇高,美也在心中油然而生。

第三,教学语言的锺炼。中国的语言自选字初就注重文字的节奏感和韵律性,好文章不仅意境深远,内涵深刻,且琅琅上口,不艰涩难懂。老师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和小视。笔者推崇,老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典雅,可以华丽,可以幽默,不管怎样,应自成一格,风格独具,切不可平淡如水,苍白啰嗦,非但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引起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美育,要激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在审美过程中有愉悦快感,美的语言能有效创设高雅、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春雨随风潜入夜一般浸润学生的心灵。

美育工作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学艺术教育是我国普通教育中实现美育的心理效应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等教育活动中的语言艺术作为手段,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美育绘画课堂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欢乐的课堂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