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问题的探析

2017-04-10 16:11史建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交流评价过程

史建华

G633.6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的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虽然如此,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发现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一些数学教师由于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要义而影响了教学实效。如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错位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优势。这里既有数学教师教学理念上的问题,也有操作技能上的失误。

一、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從中汲取好的作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不透,不能正确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在有人听课或领导检查时,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浅层化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情况估计不周,为了完成课前预设,提早结束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汇报反馈环节,学生刚刚做好交流准备,思维的火花就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扑灭了。这样,学生的反馈也仅仅是一些表层肤浅的问答,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3.合作学习小组结构不合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小组的划分。最常见的是按座位分成两人或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方便开展小组活动,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自由搭配,但这时爱表现,基础好的学生会很快组合在一起,进行交流,而那些性格内向,基础不好的学生勉强组成一组,个别学生则孤苦伶仃,无人顾及,甚至活动结束前,老师也没过问,好像这些学生不是课堂的组成部分,导致这些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受冷落,自尊心受到伤害。

4.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不科学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很多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一般只采用教师评价中最常见的口头评价形式;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除了“好”就是“很好”,缺乏感情色彩;教师实施评价的频率把握不当,有时评价过多,有时几乎无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1.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责任

合作学习讲究合作学习集体中的所有成员集体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地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包括两人合作、小组合作。作为学习中的合作应该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合作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通过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数学技能,增强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体验到合作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责任。

2.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问题,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等,这些角色还可以适当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了每位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在给出问题量,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

4.教师应把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交流评价过程
如此交流,太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