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7-04-10 22:16刘铁坤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预习作用小学数学

刘铁坤

摘要: “预习”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普遍,被大多数传统派教师重视,他们认为预习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为讲读课文提供必要的准备。相反,“预习”在数学教学领域中能否应用却引起了一些争论。通过十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大胆尝试预习。预习,好比外出旅游之前,先看一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预习是学生在听老师讲授之前,预先了解一下学习内容,它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更加不分语文,还是数学。预习在数学教学中越发显现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预习;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G623.5

一、预习——了解教学内容,课上有的放矢地学习。

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老师要讲的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再讨论,学生便会拿着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圣陶所说,在这儿稍加改动:“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学习的兴趣,增进学习的效果”。可见,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预习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新学期开始之前,通读教科书,粗略地了解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二是粗读每一单元,了解它的大概内容,找出重点、难点;三是细读每个例题,分出已懂、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通常讲的预习是指第三种。当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到疑点,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老师的讲述完全弄通弄懂,学习到的知识一定会掌握得更加扎实。积极地开展预习活动,为小学生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机会。坚持不懈地对数学进行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迅速提高。长期坚持灵活、科学地预习,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预习——课前积极准备,课上充分体验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很多教师开始发奋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得以解决。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我总觉得教师“放”得不够。另外有一点弊端,教师预设的生活问题往往成人化,如“出租车”问题,大多数学生外出时乘坐出租车一般由家长付款,学生很少自己付钱,因此这种看似生活问题实际上是成人问题,与小学生还是比较远。不妨请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然后合理地应用于教学,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这当然需要从教者精心设计预习题目,使学生准确地寻找到所需资料,为实施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充分准备之后,于是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乘车》一课,教师扮演火车头,同学扮演车厢(旅客),列车行进过程有旅客上、下车,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8+3=5,5+4-1=8,10-7-3=,3+5+1=……,又如在讲台上设计一个箱子(银行),老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模拟存取钱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再预习——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将数学教学循环化。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知识点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知识学不会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每节课都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认真地做好每节课课前的预习指导工作。我想通过“预习——学习——再预习”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数学各知识点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课时。我提前安排预习,了解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怎样用实例说明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通过预习,上课时学生们就能准确地用实例说明什么叫做商不变的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提高教学效率。可喜的是,学生们又同时探讨出,商不变的性质不仅仅应用在整倍数范围内,还应用在更广泛的数学领域,为后面学习小数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约分等知识的学习都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才算准确地将商不变的性质分析透彻。课后我又安排一个预习内容:想一想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这样又为下节课学习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我想这样设计,有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学生很容易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连续性。

预习,在数学领域还没有被从教者广泛的实用,有一些客观原因。其中最大的一方面就是教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不能做到整体把握,再加上教材变换无穷,教改带来的紧张,导致數学教师越来越盲目,经常是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参考得太多,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用于教学风格形成的时间相对缩小。虽然如此,我想还是应该认真阅读教材,一定要做到整体把握知识点,尝试着做好预习工作,在应用过程中一定会体会到预习带给我们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预习作用小学数学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