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7-04-10 21:19王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中学语文阅读

王艳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搞好阅读教学,教师要在洞悉理论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施教,方可取得成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G633.3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诗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阅读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热情,更要有中肯评价不同理解的才识,势利导、拓宽挖深、求同存异,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动态中求得平衡一致。

一、整合资源,专题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从课本中涉及到的或节选的名著入手,学习“定篇”,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感悟内心世界,形成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提高人文价值观,自觉塑造健康的人格,远比教师和家长的肤浅说教深刻而有效。

二、激活文字,驰骋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三、走进文章,感同身受

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

四、多元解读,诠释主题

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时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给不同的人和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和濡染,它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和意义。经典阅读包括中外的文学名著、人文社科知识等。语文课本中涵盖了众多的经典美文作品,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需要在课本内容的引导下,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课本中的例文,都是节选的一些文学名著,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掌握经典阅读的方法和规律。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向作家的其他作品进行开拓阅读。课本的文章作为基础点,通过节选的内容拓展到整篇文章或是其他作品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多种评价,激活课堂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六、局部入手,把握全篇

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求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于是教师播放《春》的课文录音,舒缓、清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说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对比后,教师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学生们联想着课文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归纳,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通过以上的阅读教学活动,不但讨论了新课,使学生体味了本文写景的精妙,理解了写景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七、结合背景,有效解读

写作背景是作者创作文章时的现实环境和相关的条件。这些是作者创作文章时所面临的基本状况,是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原因,也是读者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线索、正确解读文本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才能准确把握解读文本的方向。

总之,经典的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以及学习方法,也是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内涵、修养的重要方法。有效阅读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次精神上的冲洗,并明白语文所带来的宝贵的财产。有效地開展经典的美文阅读,一定会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应平.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222-223.

[2]赵盼.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3]祝来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126-127.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中学语文阅读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