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使学生爱上了数学

2017-04-10 21:48吴海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0期
关键词:数学日记自学能力桥梁

吴海芳

摘要:“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对每次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提出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反映新发现、新思路以及感受。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可以:一、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沟通了教与学的桥梁;三、使数学走进了生活;四、提高了學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日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记“数学日记”之后,学生爱上了数学,还学会用眼睛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

关键词:学生、“数学日记”;教学;桥梁;课堂;自学能力

G623.5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要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偏离儿童的生活,教学形式单调,与儿童所要求的生动活泼相去甚远。有的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和实际的应用,孩子的应用意识淡薄,多数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十足,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分析生活,自觉养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我就尝试将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日记,引入到小学数学作业中,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利用数学日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通过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多彩的“数学日记”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她独特的魅力,能让学生时刻闪耀智慧的光芒。

“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对每次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得失,提出自己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反映新发现、新思路以及感受。“数学日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它相对客观地再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情况,通过日记的方式,可以像同自己的好朋友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沟通了教与学的桥梁;还能激发他们用“数学日记”去观察生活,使数学走进了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进而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1]有了数学日记,教师和学生之间又多了一条交流的绿色通道,从而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桥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讲课方法的建议。

如有一个学生写到:“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每一堂数学课都是吴老师教的,但是我学得一点都不快乐,因为很多时候课堂上有老师的责怪声,我厌倦了这种上课方式。……吴老师你觉得责怪我们快乐吗?我觉得再用这种方式上课的话就毫无意义了。”看到这段文字我惊呆了,原来自己伤害了学生的心,难怪她学习退步了。于是我在上数学课之前找那位学生谈话。我向她说明一切,并告诉她老师以后会改。在课堂上,我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了这篇数学日记,并说到“老师现在就向全体同学道歉,而且老师还要特别感谢这位同学,她有勇气提出来,是她把老师当成了朋友,老师很高兴,希望有更多的同学把老师当作你最知心的朋友。”这样真诚的交流方式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拓宽了师生交流的空间,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在上数学课前,我预习了老师要上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记号。上课时,我对不理解的地方特别注意,经过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使我弄懂了那个难题。今天做作业时,就感到很容易。经过老师的批阅,今天我所做的作业全对。这使我懂得课前预习的确很重要,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今后我要重视各科的课前预习,使自己学得轻松点。”第二天,我在班上表扬那位同学,表扬他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得到老师的赏识,这位同学更认真学习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写到:“老师,你知道吗,最近一段时间我上课老是走神,精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写到:“吴老师,你讲得太慢了,有时也太啰嗦了”。还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多想在课堂上多做一些数学游戏,能在玩中学,学中玩,效果会更好些。”

一个学生在数学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我现在十分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也非常好,学校的数学竞赛每次我都能代表我们班参加,在生活中我也喜欢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小问题,同学都说我是个“数学迷”,以前我的数学不怎么好,自从吴老师上数学课后,在数学课上,我觉得数学老师对我很有信心,因为老师每次提问,我不举手时,老师总是用两只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我从中看到了老师对我的信心,老师只要一看我,我就举起了手,准备回答问题!渐渐地,我喜欢上了数学,并且越来越喜欢了。我是一天不学数学就坐卧不宁,反正我是离不开数学了!”

“亲其师,信其道” [2],日记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数学日记,还可以接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沟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拓宽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如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学习后的反思等。教师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回复及帮助,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心里的疑团云开雾散,而且体验到老师是多么关心他,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沟通了教与学的桥梁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教学抽象的概念时,应该注意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学生在学过程中参与,使学生学的更直观,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学完“认识米、厘米”后,我布置作业,测量一下自己家的某件物体的长度,并写一则数学调查日记。一个同学这样写到:“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还知道了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回家后,我用米尺量了:书柜的高有180cm,饭桌的高有80cm,书柜比饭桌高100cm,我还帮爸爸和妈妈量了身高呢.一量才知道原来爸爸高175cm,妈妈高155cm,妈妈比爸爸矮20cm,家里最矮的人是我,我才132cm……”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厘米的长度很模糊,通过布置写数学日记,学生不仅对厘米长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比……多……,比……少……”的数学题得到了学习。

又如:教学求“经过时间”后,有一个学生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学到了用列算式来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如“科技展览馆每天上午展出的时间是8:00——11:30,上午展出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分?可以这样列式:11:30—8:00=3:30(也就是经过了3小时30分)再如:人民银行营业时间是上午8:30——下午5:00,要求一天的营业时间。就可以先把下午时间改成24时记数法,当分不够减时,就向时借,但借来的1要作60来减,(因为1时=60分)。可以这样列式:17:00—8:30=8:30(也就是经过了8小时30分)但上面这些题目都是在同一天里,如果要间隔一天呢?如:从今天的17时20分到明天上午的8时10分,又该怎样列竖式来解答呢?(这在课堂上可没讲过)我是这样想的:先把明天的上午8时10分加上24后,就可以这样列式了:32:10—17:20=14:50(也就是经过14小时50分)我又试了几题,发现用这个方法来解答求经过时间的题目,真是又对又快。我真聪明!明天就把这个方法告诉大家。”由此可见,通过数学日记这个载体,能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个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吴老师,你知道吗,每次你在黑板上写得龙飞分凤舞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你写的字我们半点都看不清。请你以后能把板书写端正一点,好吗?”多真实的想法,之前我总以为孩子们已经适应了呢!我及时回复这位学生:“老师从明天起就改正这个毛病。老师以后一定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个字。”

还有同学写道:“吴老师,我觉得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换一换方式了。老是举右手,没劲!我们可以用左右手两个食指交叉表示他人回答错误;同时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表示有第二种方法;如果想对回答进行补充,可把左手高举。可以吗?”棒极了!于是我写道“你真聪明!老师谢谢你的好建议,决定从明天起就采用你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日记是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看到他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帮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到:

“星期天,我去书店买书。

到了书店,只见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我仔细选了两本书:一本是《科幻书》,价格是30元8角,另一本是《童话故事精选》,价格44元7角。

我拿着两本书,走到收银台,前面有几个人在排队。我想:我刚好可以先算算我带的80元够不够。于是,我算了起来:“44+30=74(元) 8角+7角=1元5角 74元+1元5角=75元5角”哦,我的钱是足够的。

轮到我,我把书交给阿姨,说:“阿姨,我给你80元,你找我4元5角。”阿姨大吃一惊,说:“哇!你真厉害,电脑还没算出来,你先算出来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心想:学好数学用处真大。”

另外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到:“我在购买酸奶时发现:5杯一块九的酸奶, 可以看作二五一十, 每杯多算了1角, 5杯减5角, 所以共需要九元五角。”

在教完《24时计时法》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我的“一天”” 》,有一个学生写到:“今天是星期六,我早上7时起床,8时刷牙洗脸吃早饭,9时做数学作业,10时20分吃午饭,11时35分整理房间,12时05分写语文作业,14时看电视,14时30分跳绳,15时25分扫地,15时40分听英语磁带,16时55分整理书包,17时吃晚饭。17时35分看电视,18时玩,19时看动画片,21时上床睡觉,等待着美好明天的到来。”通过记录一天的历程,让学生把 “24时计时法”加以强化。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将教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融合在一起。

从这两则日记我发现,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简便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与体验生活。

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日记中记录着学生们在做作业时的理解、感受和思考,更增强了写日记的兴趣,增强了自学能力。

一位同学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的思考题真有趣:“一个正方形游乐场,在四周挂红灯笼,每边有8个,而且四个角都有,让我们算算一共有多少个灯笼。很多同学一看题就马上写出算式:8×4=32(个)。我总觉得不对,按要求画出来一数却只有28(个)。我仔细想了想,原来每个角上的灯笼都数了两次,所以多算了4个灯笼。我最后用了兩种方法算出这道题: ⒈每边尽头的一颗留给下一排数,那每边7个,4边有4个7个,4×7=28(个),共有28个;⒉ 每边当8个算,4边32个,8×4=32(个),多算4个,

32—4=28(个)”。

另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今天妈妈给我买了3个面包,每个面包里都有9个葡萄干,3个面包一共有多少个葡萄干?我是这样想的,用加法计算:

9+9+9=27(个),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还可以用乘法:9×3=27(个),乘法口诀是三九二十七。”

又如这篇数学日记:“今天,我在数学伴你成长上看见一道题目,有四道笔算题,100÷4、200÷4、300÷4、400÷4,第一道我想100÷4那么100÷4=25,200÷4=50,这时,我发现50和25相差25,那么300÷4就是75了,于是,我算了算,没想到真的是75,400÷4=100、100也比75多25,从这些题目中,可以发现被除数多100,商就多25。数学也是有规律的。”

还有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数学小灵通》非常好看。今天我在《数学小灵通》看到一道题目是:李阿姨用200元买了一条哈巴狗,然后以250元卖出,接着又以300元买回,最后又以350元卖出,问李阿姨最终挣钱还是赔钱了?我看了又看,觉得买了又卖,卖了又买,反复之中,思维也被搞得混乱起来。最后想,如果能根据“买”和“卖”对数量进行归类,则豁然开朗。(1)两次“买”花去的钱:200+300=500(元)。(2)两次“卖”挣得的钱:250+350=600(元)。显然,比尔挣钱了,挣了600-500=100(元)。《数学小灵通》上的知识真丰富呀!”

数学日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写数学日记,可以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数学日记不仅记录着孩子们瞬间的心灵闪动,更在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了数学的烙印,让他们终身享受到学会数学思考带来的丰厚回报,当他们把所学新知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就逐渐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中。我发现,记数学日记之后,学生爱上了数学,还学会用眼睛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

参考文献 :

[1]罗杰斯.《学习的自由》〔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7.这本书又译作《自由学习》。

猜你喜欢
数学日记自学能力桥梁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
生活的桥梁,自我的反思
反思性数学日记在纠正高中生数学解题错误中的作用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写好数学日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研究
指导学生写整理型数学日记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