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道孚嘛呢经舞舞蹈艺术研究

2017-04-11 09:0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锅庄队形圆圈

穆 杨

嘛呢经舞,当地人称“嘛呢锅庄”,是流传在甘孜州道孚县扎坝区的一种独特的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因旋律婉转优美、表演形式独特,被相关部门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甘孜藏区道孚民间舞蹈的研究与创作”项目组通过扎坝区考察,观看民间歌舞表演,走访文化旅游部门及民间艺人等调查活动,收集了大量关于嘛呢锅庄的历史文化、表演形式、舞蹈元素、舞蹈作品、歌曲唱词等宝贵资料。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就其独特的舞蹈艺术进行初步介绍与分析。

一、具有鲜明的祭祀歌舞性质

嘛呢锅庄是扎坝区亚卓乡、下拖乡的一种祭祀歌舞,与道孚其他自娱性民间歌舞性质不同。起初,该舞起舞时机与唱词内容都有一定讲究,须在特定时间环境和背景下由女人起舞。现今,该舞已成为流行于道孚当地的特色民间舞蹈,每遇“藏历年”“安巴节”,当地人就在草原上搭起帐篷,身着盛装,摆满酒席尽情歌舞,历时5-7天。且在平日“耍坝子”时,也可随时起舞,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对嘛呢锅庄进行传承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文化推广与传播作用。

据道孚县文化旅游局周巧玲介绍,道孚(藏语音译),因县城坐落之地形如奔腾骏马,故藏语旧称“道坞”,意为“马驹”,由两镇五区二十乡构成。其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多种文化在此交流,形成了道孚具有多种文化聚集的独特性。扎坝区属农耕文化,具有母系制遗风,舞蹈多以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舞者多为女人,以嘛呢锅庄最为著名。

在考察期间,我们还采访了当地著名的藏族舞蹈编导余水香女士。据余水香讲述,嘛呢锅庄是一种唱跳合一的歌舞艺术,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初歌舞演员为村寨里歌舞皆优的女子(后来演变至男女老幼皆可),领舞的卓本(锅庄老师)一般为长辈老人或僧人,属于一种祭祀仪式。历史上该舞形成初期只在每年春耕时节起舞,其他时间一般不跳,不像其他自娱性锅庄能随时唱跳。歌舞唱词和表演内容以祈求农作物丰收、家人平安幸福为主。因其特定的起舞时机,起初流传并不广泛,仅百十余人会跳此舞,至今也没有确定传承艺人,只有当地贡布、热戈等少数民间艺术家精通此舞,濒临失传。

关于嘛呢锅庄的起源,当地人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为大约在我国唐宋时期,一名高僧到此,创作此舞供大家唱跳,并将经文融入歌词,以达到传教目的;另一种说法是西夏人因灭国后逃亡此地,在此定居开垦,创作此舞祈求上苍保佑平安丰收。哪种说法正确,现已无从考证,但嘛呢锅庄既为祭祀歌舞,则与当地宗教信仰密不可分。扎坝地区原始宗教、藏传佛教、苯教多种教派并存,其中亚卓乡、下拖乡以原始宗教为主,从而使嘛呢锅庄更多的保留了“原始性”和“地方性”,虽不能随时随地随心起舞,但因宗教祭祀需求和农耕文化背景,得以流传千年。

根据搜集的各方面资料,我们分析认为嘛呢锅庄的时间与空间“解禁”,最早应该在清朝末年改土归流时期。现今的扎坝区在历史上属明正(康定)土司管辖,土司被改流以后,与革什扎(丹巴)、麻书、孔萨(甘孜)土司的部分管辖区合并组建道孚县,农奴制度与权贵势力逐渐瓦解,嘛呢锅庄也开始打破时间“禁忌”。1950年道孚解放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嘛呢锅庄彻底摆脱农奴与宗教制度的影响,完成了“时空禁锢”到“自由歌舞”的转化过程,成为当地人民自由表演的民间歌舞艺术。

虽然嘛呢锅庄的起舞时机已经“解禁”,并经过甘孜州民族艺术工作者的多次加工改编,但从当地藏族民间艺术家的表演中我们看出,嘛呢锅庄的表演形式和歌舞内容并未因此而产生艺术流变,其自由性与开放性也并未彻底形成。主要体现在唱词内容仍以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弥哄”为主,舞蹈动作依然古朴稳健,从“甘孜州建州6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视频中可以看出,歌者舞者全部为女子,母系制与祭祀特征仍然明显。

二、独特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基本要求

因属祭祀舞蹈范畴,嘛呢锅庄在表演上具有一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演员表情、舞蹈动作、气息韵律、服装搭配、歌曲唱词、队形变化几个层面。

表情上,要求舞者面带微笑目光朝下,一方面表现感谢上苍神灵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另一方面表现对来年生活充满希望,并求上天保佑。

舞蹈动作上,整个舞蹈动作古老朴实可相互搭肩拉手可散开独舞,舞蹈配合唱词一字一步,基本体态弯腰前倾。

气息韵律上,要求力往下走气往下沉,脚踏实地不走虚步,必须尊重脚下这片土壤,依托而舞。

服装搭配上,遇重大节日或带有祭祀目的而舞时,必须身着具有当地特色的华贵服装,平时只需穿着整洁干净不过于花哨的服装;歌曲唱词上,进行“分段式”表演,因没有特殊规定,新段开始可以自由转调,但开始一般由领舞者先唱,歌词不能临时创作。

队形上男女各站一半形成圆圈站于场地中心,不能男女交叉而舞,其他人相互拉手男女分性别站多个横排和竖排分布与场地四周,场地宽敞人多时,中心圆圈呈大圈套小圈,四周横排竖排数量可根据人数增加,以上队形中间先舞,四周队形后舞,同舞之后又相互变化移动。

(二)“点线式”表演形式

嘛呢锅庄与其他农区锅庄不同,没有复杂的程式和颂词,队形可以分内外圈同时顺、逆时针转动,整体而言相对自由灵活。旋律上共有38段,唱词大致相同,但曲调和速度不一,高低快慢可自由掌握。舞蹈动作共有16种手部动作和32种脚下步伐。从舞蹈观赏角度来看,虽动作较为简单,但队形变化复杂多样,伴随歌曲的快慢而舞动,使嘛呢锅庄兼具行云流水和抑扬顿挫。整个舞蹈以中心为点四周为线相互呼应,相比其他农区锅庄更具有观赏性和舞蹈审美价值。因队形复杂,且先后起舞顺序和方向点不一,为了详细介绍,以下按队形分布与变化的形式加以说明。

1.中心圆圈

舞蹈开始时,领舞者站在圆圈排头位置,随舞者相互牵手站好圆圈(如有男子则男女各一半)。领舞者唱第一句,不跳舞,可看作宣布舞蹈开始,而后开始演唱第一句和第二句歌词,同时所有人开始牵手跑动,圆圈进行顺时针转动(如有男子加入,则男子演唱前两句,后两句由女子演唱,以此类推)。唱第三句和第四句时,圆圈突然从中间断开,并开始逆时针转动,队形逐渐演变为正反方向同时转动的同心圆。两次变化以后,歌曲速度突然变慢,中心圆圈的人和四周开始跳相同舞蹈动作,同心圆保持正反转动。此为“点”。

2.四周队形

其余人在场地前后方向呈多个竖排,左右方向呈多个横排列队准备,待中心圆圈唱跳到第三句时,四周舞者开始相互牵手,保持队形小跑进场。离圆圈最近的两个竖排可与圆圈混合形成更大的圆。队形站好后,全场所有舞者开始第一段正式舞蹈。此为“线”。

3.整体变化

嘛呢锅庄队形变化主要由四周舞者进行。舞段开始呈多个横竖排分布于圆圈四周,而后可边跳边演变为“回”字形、圈套圈再套圈等队形,流动方式为“外顺内逆”,根据现在舞蹈编导的艺术加工,六字真言的文字字母也出现在了舞蹈队形中,更突显了嘛呢锅庄的舞蹈意图。以上舞段表演完毕后,所有人员不下场,中心圆圈又开始转动,所有舞者继续舞蹈,直到38段跳完为止。

整个舞段结束前,四周队形会变为多个横排,之后单数排往左双数排往右,边跳边退下场结束锅庄表演。

三、嘛呢锅庄的舞蹈艺术审美

(一)舞蹈艺术风格

1.从舞蹈动作上分析

丹巴、炉霍等地的农区锅庄一般都是由慢至快,且舞蹈动作较为复杂,一般双手反向舞。嘛呢锅庄舞蹈动作要简单很多,但特点在于很多动作双手会同向起舞,并且双手举过头顶,整个舞曲可以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这是形成其独有特色的主要因素。

康区的绝大部分农区锅庄起舞时,要求女子“举手不能高过头,抬脚不能高过踝”用以表现“头顶三尺有神灵”和藏族女子的柔美谦逊。嘛呢锅庄双手高举的动作我们认为含义有三:一是向上天和神灵祈福,希望离他们更近一些,感受佛法庇护;二是代表高举丰收果实,希望来年也能丰收平安;三是因扎坝地区的母系制遗留,祭祀仪式一般由女人完成。这些看法也得到了余水香女士和扎坝当地舞者的认同。

2.从舞蹈队形上分析

嘛呢锅庄与藏区其他锅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圆圈队形可从中间断开,并反向行走,而后形成同心圆反向旋转的舞蹈画面。当地很多舞蹈编导根据这一特点,将人数和圈数增加,四周队形相互演变连接,充分利用舞台调度和队形变化,使民族文化与创作手法并存,形成宏大场景。

3.从舞蹈审美角度分析

此前,我们研究了多种康区锅庄,认为农区锅庄主要以圈舞示众且节奏平缓,而牧区锅庄可面对观众男女交叉而舞,狂野豪放。通过观看嘛呢锅庄的现场表演和大量视频资料,我们认为嘛呢锅庄存在自身独立的表演体系,并集二者所长。主要体现在人数的多少上。

一般好友亲朋相约聚集,舞者数量较少时,大家只需围圈歌舞,交流情感团聚一堂,此时可视为典型的农区锅庄。而舞者数量较多时,特别是道孚“安巴节”,便会形成“点线结合、反向流动”的大型舞蹈,似锅庄而非锅庄,似弦子又非弦子。这也就是“嘛呢锅庄”和“嘛呢经舞”叫法的由来。所以,嘛呢锅庄具有独特的舞蹈审美,她并不属于藏族锅庄体系,“嘛呢经舞”才是她真正的名称,“锅庄”二字只是民间俗称罢了。

(二)舞蹈文化内涵

1.具有母系制文化特点

扎坝母系制遗留与丹巴地区相同,“走婚”是当地共同风俗,妇女一直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据历史古迹记载,他们与“东女国”颇有渊源,可能均为“东女国”领地。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嘛呢经舞最初由女子负责表演,且女子舞蹈动作不受幅度限制。

2.民族意识形态在舞蹈中渗透

扎坝区一直是南北民族迁徙的走廊,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使当地人形成了勤劳勇敢不分你我的民族性格。他们自称“扎比”,当地人译为“与你相同”,表示扎坝人待人诚恳、你我一家,而他们的舞蹈也如此醇厚朴实,起舞时任何人都可加入,不分民族、僧俗、男女、老幼,看者皆可唱,来者皆可跳,同求丰收,共祈平安。

3.是当地风俗与宗教文化的再现

嘛呢经舞是藏族原始宗教遗留的产物,也是当地宗教与农耕文化的历史载体。据余水香女士讲述,传统嘛呢经舞的最大特点其实是在脚下。如作为自娱性圈舞,是看不出历史文化精髓的,但作为功能性舞蹈祭祀求愿时,会发现所有队形和步伐跳完后,众人留下的脚印会拼显出藏文六字真言,如果字体清晰可见就代表来年风调雨顺。但现在很多当地人只学简单的部分,真正的嘛呢经舞却在慢慢流逝。

结语

嘛呢经舞是道孚当地历史、文化、风俗、宗教的共同产物,承载了扎坝人千年的期盼。在尽量还原传统嘛呢经舞的前提下加以改编创新是我们的下一步工作,希望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继续推广和传承。

猜你喜欢
锅庄队形圆圈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圆圈填数
移圆圈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奇思妙想话圆圈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无人机编队机动飞行时的队形保持反馈控制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