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悠扬
——小提琴表达藏族山歌旋律的技术分析

2017-04-11 09:09樊力菡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连贯山歌演唱者

樊力菡

一、藏族山歌和小提琴的各自特点

(一)藏族山歌

我国的藏族群众大多聚集于西藏和四川,其地理海拔相对较高,地域辽阔,有着一望延绵的草原和巍峨的雪山。地理环境铸就了藏族群众豪爽坚韧的民族性格。同时藏族人民能歌善舞,音乐体裁丰富多样。其中民歌在藏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数量浩如烟海,并且东西南北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藏区民间音乐形式主要表现为歌舞不分家,“歌必舞、舞必歌”是藏族人民常见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只要有空地,如草原中、园林中、城镇广场、打麦场上等,到处可见大家同歌共舞的场面,不仅可以抒发情绪,集体歌舞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藏族民歌中的山歌体裁是其中少有的“纯歌体”,重视声乐的抒发,同时也伴有少量的肢体动作的配合,藏语中称之为“鲁”。藏族山歌根据歌唱内容可以分为牧歌和农歌。山歌的演唱者多为居住在草原和高山之上的农牧民,传承多年演唱习惯和民族审美精神,藏区山歌的特点一般是: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悠长,旋律音程往往跳动很大,拖腔较长。根据演唱者触景生情的发挥,常常即兴添加一些回旋性的装饰音。演唱时常用真假声交替演唱,或者使用一些爆破音以增添乡土气息与草原的意境。[1]现存很多藏区山歌旋律对演唱者的声音要求自然、明亮,发声位置相对靠前,声音较直。对歌唱者的气息支持要求较高,常常在很长的一个乐句中都没有换气的地方,气息稳定,不能抖动。旋律流畅自如,有一泻千里之感。由于演唱者即兴成分较高,常常采用无伴奏。在某些有伴奏的情况之中,一般采用一只笛子与演唱者前呼后应,自然衔接,和谐融合。

(二)小提琴及其民族化的道路

小提琴属于西洋弓弦类高音乐器,由16世纪中期的中世纪提琴、雷贝克和高音利拉提琴脱胎而出。在400多年的演变中,其乐器形态、制造工艺以及演奏技巧自成体系,达到成熟的演奏方式。小提琴由于乐器自身性质以及演奏技术的全面性,能够胜任很多音乐形象的表达。同时小提琴可以相对容易地吸收其他乐器以及人声的演奏、演唱技巧,在小提琴中创造出类似其他乐器和人声特征的旋律。

在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左右,由上海音乐学院发起了小提琴民族化的运动,这使小提琴在我国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流传更加深广。这中间的优秀代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就是由何占豪、陈刚、丁芷诺、于丽娜、沈西蒂、张欣、朱英等组成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集体创作完成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从创作取材、旋律编写、演奏技术、和声编配、配器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特别是小提琴独奏部分,其中很多动人的旋律从越剧音乐发展演变而来。其演奏技法对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的特征进行了借鉴和模仿。虽然这个古老的中国爱情故事是由西洋小提琴来演奏的,但每一个聆听此曲的听众都能深深感受到乐曲中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味道,并为此深深感动。在此运动的影响下,小提琴民族化在我国快速发展。《二泉映月》《良宵》《夏夜》《苗岭的早晨》《新春乐》《巴山夜雨》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民族化小提琴曲目孕育而生。

同时,在我国一代又一代器乐演奏家的推动下,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与我国很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小提琴与二胡演奏技巧的融合。我国国乐宗师刘天华先生曾以二胡为突破口大力改革其演奏技巧。他便是从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中借鉴了很多有用的方法,确立并推广了二胡多把位演奏。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二胡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之一。

(三)声乐与小提琴的融合

小提琴和声乐最主要是在旋律上的一种融合,因为人声与小提琴这种弓弦乐器有一些相似之处。小提琴可以很好表达声乐中婉转的旋律;人声也能演唱出符合小提琴这类弓弦类乐器特有的连贯音符。但是人声演唱可以加入很多声乐技巧使其演绎出众多风格。比如文中另一个主题:藏族山歌,其风格相当特殊,使用小提琴表达藏族山歌,不光是在音符上的模仿,更是需要其他相关技巧的支撑使之符合藏族山歌的风格。以下将详细分析藏族山歌和小提琴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

二、两者共同点

(一)音区

藏族山歌旋律高亢,音区较广。同样,小提琴属于高音乐器,最低音从小字组的g音开始,只要不是低于小字组g音,都能在小提琴上表达出来。小提琴的G、D弦是较符合人声的音区。在表达藏族山歌婉转高亢的上升以及下降的旋律时,小提琴的音域能够轻松完成。

(二)音符的连贯性

藏族山歌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中大量运用散板。一般采用的是2-4句旋律的多段体。加入多段歌词的演唱方式*藏族山歌长度的特征,主要从相关音响资料以及笔者在四川甘孜州对其山歌采风录音中总结出。。但是在具体一句中,旋律一般呈连续上升或者婉转下行的方式,一气呵成,要求演唱者要连贯演唱,用很深的气息来支撑。这类旋律可以采用连音和连弓来记录(即会用到12、15等音连线)。藏族山歌的伴奏乐器一般为笛子,因为吹管乐器通过演奏者的气息控制能自如表达连贯的音符,并且笛子作为山歌的伴奏乐器与藏民族本身的文化历史有关。除吹管乐器外,弓弦乐器也能表达连贯的音符。下面我们对比一下其他乐器在表达连音时的效果。

键盘乐器:例如钢琴,连音的演奏虽然使用了力量的转移,但是并不能真正地将音符连贯起来,因为抬指与下键之间总是有空隙的。即或采用了延音踏板,但是音响效果也会变得混淆,特别是一些不同和弦音的链接,如果不更换踏板,音响效果甚至会不和谐。

弹拨类乐器:例如琵琶,众所周知琵琶最大的特征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音符是呈颗粒性的,不善于表达这种连贯的音乐。其他的弹拨乐器,例如西洋弹拨乐器吉他也和琵琶类似。

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木琴或者扬琴,通过乐器的构造以及于钢琴类似的发声原理,不难看出其特征也是音符的颗粒型。因为要敲击一下才能有一个音符,即或连续敲击,也会有音符之间的时间空隙,不宜表达山歌连贯的音符。

弓弦乐器:在连贯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技术就是右手控制运弓。根据运弓的长短、速度以及重量的调整,可以较之完美的贴近山歌连贯的旋律特征。

(三)非十二平均律的共同性

很多藏族山歌的旋律音,特别是一些装饰音,不能准确地使用十二平均律中的音符记录出来,当然用十二平均律的乐器也不能很好的再现出来。小提琴这类弓弦乐器没有品、没有按键,两个自然全音之间可以有很多音,不仅能分割出一个半音。利用滑音、移指、抹动、颤音等技术,可以把这些非十二平均律中的音表达出来。

(四)已有的类似经验

文章中已经阐述了小提琴在我国的民族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我国各类风格的民歌作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小提琴乐曲改编,并且积累很成功的实例和技术经验,在演绎藏族山歌时候可以加以借鉴。

结合藏族山歌的特点,对比小提琴已有的很多乐曲,藏族山歌在体裁、长度上比较类似于一些乐曲中的散板类引子。例如由杨林改编的藏族民歌小提琴乐曲《高山上的雪莲》中,其开头就编写了一段类似山歌的引子。

三、小提琴演奏藏族山歌的技术内容

(一)旋律音的记录

藏区很多民间艺人对记谱法没有系统学习,很多好听的山歌不可能直接拿到他们的演唱时候的歌谱,通过仔细研究采风时的录音,不难发现在一些民间艺人的演唱中有走音等失误,所以在听记乐谱时需要对一些音做适当的修正。

(二)节奏的把握

很多地区的山歌演唱都是通过长者们的口传心授,所以不同的演唱者,其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最突出的就是在节奏上面的处理,因为山歌本身就是散板节奏,是演唱者在很自由地抒发情感。在用小提琴模仿表达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多种节奏演绎,小提琴在演奏散板节奏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的节奏处理方式。

(三)调性的确定

在民间采风录音时,很多民间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习惯音高去演唱的。不排除因为身体、环境等各种因素,演唱时候有定调上的出入。甚至有的调高不一定能很好地表达出原本山歌的高亢特征;或者低出了小提琴的最低音。所以在记谱时可以先记录录音里的调高。当编译成小提琴演奏乐谱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再变化。

(四)风格的把握

小提琴较之其他乐器虽然能够较好地模仿出藏族山歌的旋律,但是在山歌的演唱中,其藏族风格是非常浓郁的,如何将此风格转换到小提琴的演奏中,是成功表达藏族山歌的关键和技术核心。首先要求小提琴演奏者对于藏族山歌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并且能够准确表达,切忌按照音符单一、机械地演奏。

藏族人民对声乐的审美大体可以总结为:高亢、嘹亮、圆润、灵活、干净等,不论男女的演唱都以真声为基础,结合假声,声带需要充分发挥,声音既清脆圆润、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柔和型和灵活性,但并不是没有控制和没有修饰的“白嗓”。结合生动的藏族语言发声和浓郁的音乐风格,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音乐风格。要使小提琴的演奏贴合这一风格,左手除了精确地准度外,还需要利用三度内的长短滑动来营造一些十二平均律以外的“非准确音”以及各类装饰音。右手的连贯性运动要模仿歌者一气呵成的乐句,再适当调整右手控弓的力度,加上演奏者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就可以比较生动地表达出藏族山歌的韵味。

(五)乐曲长度

正如文中所诉,山歌的长度一般都是有限的,当改编为小提琴乐曲以后,比较适宜用在引子以及尾声部分。但不宜过长,因为山歌都是散板,并且旋律在较短时值内会快速上升会下降,不太适宜做主题旋律,类似华彩类的旋律。所以如果是改编山歌旋律的的小提琴乐曲,还需要加入相关主题,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藏族民歌风味的小提琴乐曲。

[1]孟新洋 .浅淡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03期

猜你喜欢
连贯山歌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山歌还要妹起头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山歌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苗山歌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苗山歌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