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2017-04-11 21:10孙莎岚李忠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四川人文

□孙莎岚,李忠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025)

试论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孙莎岚,李忠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025)

挖掘本土人文资源,将其转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资源,是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之必要性、可能性及具体路径三个层面逐一剖析,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四川人文资源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系统的理论参考。

四川;人文资源;思政课堂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该讲话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努力所向。高校思政课要达到建成长效机制的目标,加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开拓校外文化资源,在教学艺术与教学内容上贴近本土是一重要途径。要贴近本土,就有必要充分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转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资源,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土资源实现有效对接的相关研究。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营,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自信”的认可与坚定。结合本校地处四川核心腹地的地理特色以及理工科优势突出的院校特点,本文拟从四川本土人文资源切入,试对推进理工科类高等院校思政课建设、提高理工科类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之有效途径展开相关探讨。

1 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之必要性分析

将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论是完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抑或切实加强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性,还是推动四川地区持续健康地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层面分析。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促使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拓展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从而推进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完善。笔者战斗在高校思政课堂的第一线,在长年的执教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现今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易,要达成其教育的实效性功能更是难上加难。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并充实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堂的活力与动力,是提高当前思政课堂吸引力不足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在各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中,本土人文资源因其内容丰富有趣、地方风味浓郁、贴近学生、亲近生活、实用性强等特点,已然成为一项极具优势的教学资源。作为川内理工科类院校,本校思政教师团队大力挖掘并科学利用四川本土人文资源,充分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充实并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资源库建设。在保证基本教学主旨的前提下,借助充满趣味性并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本土人文资源,实现满足学生之兴趣与教化育人之功能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真正喜闻乐见的课程。

其次,从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层面分析。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切实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学理性、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令部分人文功底较差的理工科背景学生学习较为吃力;且囿于知识体系所限,教材编写呈现理论知识点繁多但实践性略显不足的特点;加之教材为全国通用的统一版本,难以兼顾地方特色,难免令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思政课堂产生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

寻求高校思政课堂所存在的部分学生“厌学”情绪合理恰当地释放,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从效力来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充分融入生活,于生活中取材,于生活中取得成效。将本土人文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借助本土资源的亲近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浓郁的四川氛围,在宛若平常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学的感染性与共鸣度,消除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偏见与排斥。同时,利用鲜活生动的本土人文资源将枯燥晦涩的理论支撑起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材内容丰满立体,增强理论诠释的生动性,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具体化、实践化,令学生容易接纳和吸收,从而真正达到思政教育“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的三入目标,为教学注入更多的地方特色,也不失为解决上述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再次,从四川本土人文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的层面分析。四川本土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可以从人文资源的角度展示四川,使四川本土的人文资源得到系统科学的整理并在高校课堂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介,从而为全方位展示四川的平台实现多元化提供策略参考,也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四川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高校学子来自五湖四海,于外地来蜀的同学而言,四川有各种新奇以待探寻与了解;于四川本地的同学而言,四川有各种旧闻以待发掘与诉说。思政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思政课堂融入四川本土人文资源,可望构建起了解四川展示四川的绝佳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外地学生消除地区差异所造成的文化不适,尽快适应并融入当地的学习与生活。

并且,通过融入四川本土人文资源的思政课堂,学生们在深入了解这个西部大省构建起本土认同感。同时,四川耀眼的文化魅力与大好的发展机遇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主动投身于四川建设浪潮中,充分发挥四川外向型和内聚型双重特点,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迎四方客,以兼容并包的气度容八面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充满正能量的热血青春助推四川持续健康的成长、献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之可能性分析

四川的历史厚重悠久,孕育了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文明,蕴藏着大量的人文资源供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同时,“一带一路”全球新战略的推进也为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一,从四川本土人文资源的数量及质量来看。四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大省,拥有海量的传统与现代人文资源可供开发与利用:光芒万丈的古蜀文明,身先士卒的保路志士,可歌可泣的川军抗战,坚强不屈的灾区人民等等。这些文化资源种类呈多样性,数量呈丰富性,内涵呈厚重性,传承呈完整性,价值呈至高性,都可以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拓展资源。

结合思政教育功能类别,四川本土人文资源大致包含以下五种类别:一为红色资源,彰显川内革命志士在捍卫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奋斗征程中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邓小平、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保路运动、建川博物馆聚落等革命纪念馆;红军血战剑门关战斗遗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苍溪红军渡等长征遗址等。二为传统文化资源,展现蜀地精彩纷呈的历史风貌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自信心、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艺术修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古蜀文化博物馆、都江堰景区、文殊院、武侯祠、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三为民俗文化资源,突显巴蜀地区民间生活的特色,在感知四川当地风俗与习俗中理解巴蜀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风水古城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宽窄巷子、锦里等。四为社会民情资源,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艰辛与成就,在体会并感悟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红砂村花乡农居、郫县农科村、幸福梅林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基地;北川地震遗址、彭州地震遗址公园、灾后重建的白鹿镇等“5.12”大地震相关纪念地;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

其二,从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可操作性来看。四川本土人文资源离当地高校较近,在开发使用上具有便利性。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加之当地政府及人民向来有较强的文化保护意识及魄力,因此该地现有大量的人文资源可拓展为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此外,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四川所拥有的地理优势也有助于本土资源于思政课堂地融入。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的顶层治国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而四川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又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与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腹地,在 “一带一路”的全球新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享有特殊的地缘红利。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的新战略中,四川应当充分抓住机遇,实现地缘红利的释放。事实上,四川本土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已经得以证明了其商业价值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在其文化价值开发与利用方面却略显滞后。对此,政府应当深入挖掘四川本土人文资源在文化层面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四川形象的文化价值与国际价值,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总布局,在新布局中实现新的发展。将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无疑会令其在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大放异彩,进而为本土人文资源与思政课堂的有效对接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3 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之具体路径分析

在构建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案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具体实施四川本土人文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对接过程中,要注意兼顾政治性与文化性,通过合理恰当的途径将四川本土的人文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既要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主旨,又要充分展示四川的人文特色。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思政课务必要突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四川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何其丰富。要在这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择选出优质资源作为思政课堂的课程资料,其关键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毕竟,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其次,高校思政课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共识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其文化功能——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共识基础上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应不忘坚守本土化立场。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注入地方人文资源,既拓展了课程资源,在多元资源中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同时又借助于文化的吸引与说服的效力达到宣讲的政治功能,以此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在具体融入四川本土人文资源至思政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要真正实现拓宽思政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学内容、拓深思政教学实效的目标,本土人文资源不单要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资源中,同时也要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中。

根据《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示,要提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本土人文资源直接转化为思政教育理念的载体,将资源直接转化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参观、寻访、对话、考察、调研、志愿者等实践活动中近距离地感悟社会。在感知社会、贴近现实的情境下,课外实践所得的直观感受可令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内的理论学习内容。同时借助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中让学生实现对课程知识点的自我构建,引导学生去领会教育内涵,增强其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教育目标。

第三,在具体转化四川本土人文资源为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层面为分类基准,准确地对应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处理教学知识点与本土人文资源对接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层面作为择选本土人文资源的分类依据: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备课时根据各类资源所从属的价值层面,将其归类到相对应的课程知识点。

第四,在具体筛选四川本土人文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在保证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做到因人制宜,在“备教材”基础之上还需要“备学生”。教师在将本土人文资源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兴趣特点等情况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选取符合学生知识水平与结构并能引起注意力与共鸣的素材。

[1]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6-12-7.

[2]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DB/OL].中华人民共和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5-7-27.

[3] 许 亮.本土红色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利用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课程改革为例[J].新西部,2011(3).

[4] 熊建生.论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3).

[5] 侯保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6] 高正礼.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7]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杨春艳]

On the Integration of Sichuan's Local Human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Sha-lan, LI Zhong-wei

(ChengduUniversi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Chengdu610025,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o transform the local human resources into the important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specific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Sichuan's local human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by using Sichuan's local human resources scientificly and rationally.

Sichuan; human resou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2016-11-15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SZQ2014087);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5-2016年度课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3-2015年度教改项目(Y2015005)

孙莎岚(1980-),女,四川内江人,博士,现工作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忠伟(1972-),男,四川安岳人,博士,现工作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64

A

1008-9101(2017)01-0005-04

猜你喜欢
理论课四川人文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