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及解决对策

2017-04-12 16:29王书春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瓶颈对策

王书春

[摘 要]民生新闻是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主要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和衣食住行,解决民众生活中的问题。民生新闻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但现阶段随着多媒体发展,民生新闻遭遇了例如媚俗化,缺乏深度等瓶颈问题。

[关键词]民生新闻;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03 — 02

一、民生新闻的瓶颈

民生新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电视民生新闻还是报纸民生新闻都不同程度遇到了瓶颈,民生新闻出现了缺失,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1.新闻内容同质化,意义价值消解。

如果说民生新闻弥补了过去传统新闻中缺少民众生活内容的空白,那么民生新闻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都市报到晚报,民生新闻的选材重复琐碎,大多反映百姓遇到的停电、停水、出行不便、住户投诉、假冒伪劣商品、邻里纠纷、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等生活琐事。这些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一味地重复报道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不仅是对频道资源和观众时间的严重浪费,也反映出从业人员视野较为狭窄。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是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眼睛”,承担着社会引导、教化的重要任务,民生新闻选材的重复性、同质化使受众对现实的认识缺乏深度与全面,那些关于民众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堆砌式报道,缺乏社会主流背景的关照和深层次的开掘,不能给受众以深刻的感受和新鲜的启示。如果民生新闻只是在人类表面的情感欲望与物质欲望上寻找迎合点,易使内容简单化、表层化。

2.干预新闻事件,媒体角色错位。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强调“民本”,“平民视野、百姓情怀、服务百姓”是民生新闻的精神内蕴。在真实反映百姓遭遇实际困难的同时,对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及商业机构的经营行为等进行舆论监督。一些问题在媒体介入后迅速得到解决,这就使老百姓形成一种观念——“有事就找媒体”。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功能,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能越俎代庖为百姓讨说法。毕竟媒体只是一种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它不应该成为一种畸形发展的社会力量。

在很多民生新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记者带着投诉的当事人去找被投诉方要说法,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被投诉方可能会委屈求全做出让步。媒体的角色变得模糊不清了,一方面媒体并非政府职能部门,却要越权承担其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媒体本该是客观公正的记录者,却要顶着“青天”的美誉,为谁是谁非做判断与裁决。这种角色的错位,短期内会给媒体带来可喜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但长此以往,将背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所应秉持的客观公正原则,使媒体面临发展中不可承受之重,这种“权力”滥用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

3.新闻娱乐化,重商主义导致低俗化。

生活在商业契约无处不在的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人们精神紧张,渴求心理的轻松与解脱,而浸染了大众文化的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就以娱乐和消遣方式承担了精神解压与慰藉的功能。

其一,一些民生新闻的操作者认为“趣味比深度重要,故事比道理重要”,就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在民生新闻里,新闻的严肃沉重的意义被娱乐轻松代替了,造成了民生新闻的浅薄琐碎与感性愉悦,使新闻远离了意識形态、深层内蕴。其二,卖弄嘘头,渲染炒作。一些媒体的民生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热衷于“扫黄、打非、婚外情、同性恋”的报道与追踪,在制作上突出娱乐性、窥私性,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有时甚至以预告片、宣传片的形式频繁进行炒作。有时遇到特别案件、重大事件等新闻,将其神秘化、媚俗化,过度渲染造势,来吸引受众,这样不仅脱离现实背景,且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改革,经济利益成为媒体无法摆脱的镣铐。在受众市场分额的争夺上,不惜牺牲新闻的功能本质,把娱乐界的做法移植到新闻报道中,造成了对新闻的极大破坏。

二、民生新闻改革的对策

1.深化民生新闻的本质,强调公共服务性

民生新闻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紧密相连。新闻媒体不只是单纯的宣传和教化工具,也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平台,是百姓参政议政的渠道。民生新闻应加强新闻内容质量,深度挖掘新闻题材,强化“公共服务性”,把“民生”放在“国计”高度进行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亲民性、为民性、尊重百姓的需要,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民主化进程。尤其是在新闻题材与定位上做深做透,从简单的生活资讯、奇闻轶事,到国家政策、地方方针的报道,应该突出反映民众心声,维护社会稳定,呼吁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对任何新闻题材,都应该公正公平地报道,尽量避免主观评价因素。

“民生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注重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政策法规说话。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快捷而真实地传递信息,其本质属性是当好喉舌,维护本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利益。对一些负面新闻要给予正确报道,避免庸俗化,混淆受众视听。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来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社会责任,监测环境也是媒体的功能之一,媒体既要防止“强权”与“角色”越位,又不能袖手旁观。况且我国的一些舆论监督往往是蜻蜓点水,监督的是一些社会表象,实际上监督工作更主要的是揭露社会上一些群众不满意的游戏规则、落后的规章制度和阻碍社会发展的旧政策等等。所以民生新闻既要注意报道政府政策方针,又要时刻反映民生民情,为舆论监督搭建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公共信息平台。不过民生新闻在展示社会矛盾,开展舆论监督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类是由腐败、读职、官僚主义造成的社会矛盾,对这类矛盾媒体应该毫不留情地加以揭露并批判。第二类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改革配套措施没有到位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对此类矛盾,一方面要准确设置议程,敦促政府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早日解决,另一方面要对受众进行耐心的说服和解释,让其能够理性地看待矛盾。第三类矛盾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群众和社会习俗相对滞后形成的社会矛盾,对这类矛盾要发挥媒体自身教化功能,引发群众的社会讨论和自我教育。民生新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才能营造公正、平衡、真实、全面的媒体环境,疏解受众情绪。

2.倡导“平民化”,杜绝“媚俗化”“庸俗化”,避免大众文化过度僭越

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并不意味着囊括所有的生活表象,尊重现实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平民理念与深度报道两者缺一不可,批判与审视不可或缺。大众文化影响着民生新闻的发展,不等于民生新闻不能保持自己独有的品格。媒体以平民视角关注民众的生活百态,讲述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突出民生新闻的人文情环,媒体可以透过生活的表层,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立体地、综合地考察、挖掘、揭示那些深层的东西,尽量避免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上,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简单描摹状态。

民生新闻反对新闻的庸俗化、娱乐化和低俗化,这就需要完成对自身功能的再发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文主义。民生新闻必须以人为关注对象,以尊重人的尊严、权利、价值为出发点,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和百姓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百姓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他们需要媒体对于生活事件做出相关报道,更需要媒体对于生活事件作深度的挖掘与剖析,从中获取重要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生活决策。所以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向纵深拓展是民生新闻避免庸俗化的必然选择。

民生新闻杜绝大众文化的过度僭越,传媒如果一味地追求猎奇与娱乐化,就会淡化新闻舆论的社会引导功能,就意味着自我放逐,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和需要,媒介的公信力将会受到严重侵蚀。环境守望,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是新闻媒介的天职,新闻的价值本质是为社会提供及时、客观、敏锐的环境信息。同时新闻传媒也是美育的阵地,理应追求高品位,弘扬主旋律,大力传播现实变动中崇高美的品格以引起社会共鸣,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受众,引导他们的审美活动健康地发展,激励百姓“按美的规律”去开拓进取。可以说,环境守望、倡导崇高,远离低俗,应该始终是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

3.固守“人文关怀”的本质,树立文化品位

民生新闻的基本理念是平民精神,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也是人文精神的最后归宿。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基本旋律。民生新闻应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關注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刻意追求猎奇、娱乐新闻,避免民生新闻大量同质化,媒体应不断拓展选题空间,将触角更宽更广地伸向以前未涉及到或几乎不涉及的领域里面,全方位地挖掘更新更吸引的新闻选题,从而制作出更好的民生新闻。比如添加文化类民生新闻,将文化类民生新闻的“雅”和家庭琐事类民生新闻的“俗”相结合,会使民生新闻更有看头。

媒体作为把握时代脉动的守望者,不应该只报道隔靴搔痒的新闻,而应善于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自觉把握社会领域发展进程现实的问题,深刻地关注和民生新闻研究记录社会上已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彻大悟的智慧。民生新闻要有独立精神,与社会现实、利益集团、流行文化保持适当距离,“在终极目标关怀下提供建构式的选择。”媒体要为受众选择“有用”、“有效”的信息,特别是要注意选择具有符号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应“隐含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意志追求、价值认同及精神阪依等一系列文化品格,对于人们具有某种专属意义”。这就要求民生新闻的工作者不仅要重视信息的有用性,更要重视信息的专属性,树立当地居民的文化品位与意识,把人文精神渗透在信息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中,鼓励新闻从业人员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首要标准。媒体的报道一要贴近民情,准确掌握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反映和报道百姓生活、生存、发展中的真实故事,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百姓工作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选择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兴奋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报道,促进问题的解决。二要贴近民生,瞄准并深入百姓的生活与生存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有重点、有选择地报道反映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因为那些起源于居民、产于陋巷、田间地头的鲜活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是最长久的。三要贴近民意,选准群众口头话题,也就是常说的民间舆论,把握这些民间舆论的焦点,用事实加以引导,用政策化解矛盾,用行动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瓶颈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