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迪士尼动画影视形象中种族和性别表现的发展

2017-04-12 12:46李宗桦
视听 2017年4期
关键词:迪士尼黑人公主

□ 李宗桦

从幕后到台前:迪士尼动画影视形象中种族和性别表现的发展

□ 李宗桦

动画电影蕴藏着丰富的话语符号,其中种族与性别的表现问题是传播学范畴中一种特殊的议程设置,凡是放之于聚光灯下努力展现的内容,往往体现着制作者的传播意图。本文聚焦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动画文化的批判,分析迪士尼人物角色构建问题的现实根源,深入挖掘动画形象中种族与性别的表现问题及其折射出的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迪士尼动画;种族;性别;态度转变

20世纪30年代,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作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开启了迪士尼经典动画制作的世纪之路。近一个世纪过去,作为世界顶尖动画文化的代表,迪士尼以稳定的作品产量将美式娱乐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美国的种族问题由来已久,有色人种形象基本不会出现在迪士尼早期动画之中。而与迪士尼同时代发展起来的还有美国传媒界的黄色新闻浪潮,耸人听闻、情色泛滥成为传播领域的顽疾。二战后,美国动画形象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种族与性别歧视,这些一度大行其道并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潜规则”表现在动画中,就成为了《猫和老鼠》中只见脚不见脸的黑人主妇和永远都在卖弄性感的贝蒂(Betty)。时代发展至今,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种族问题和性歧视早已明显改善,而此时的动画电影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以下以迪士尼动画为例进行细致分析。

一、黑人角色:龙套翻身做主角

(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1998年上映的《花木兰》(Mulan)是迪士尼第一次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动画故事,由著名黑人谐星艾迪·墨菲(Eddie Murphy)配音的木须龙(Mushu)操着一口浓重的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时刻操心着木兰的安危,其诙谐幽默的形象不可谓不深入人心,但观众也只能通过它特征极为鲜明的黑人方言英语推断其黑人属性。与花木兰英勇善良的正面形象相比,木须龙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剧情,活跃气氛,调整节奏,制造笑点。

(二)白人英雄好帮手

2004年上映的迪士尼/皮克斯作品《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深刻反映出美国社会推崇的英雄主义和家庭主义价值观。《超人总动员》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年超人英雄,他的昔日好友酷冰侠(Frozone)是一位拥有凝水成冰超能力的黑人英雄,他总能在白人主角有难时及时出现并助其一臂之力。酷冰侠的出场时间和次数有限,话语幽默,极尽调侃之能事。他身材纤瘦,却又时常与高大雄壮的主人公并肩而立。此时的黑人角色与之前的只闻其声不见形象相比,已经在故事中占有较为重要地位,但也仅限于突出白人主角,发挥陪衬作用。

(三)迪士尼首位黑人公主

2009年上映的《公主与青蛙》(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是迪士尼第49部经典动画。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上任礼物,迪士尼打破前例,推出了其动画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公主——蒂安娜(Tiana)。这位公主是一位生长在新奥尔良贫民区的美籍非裔。影片开始就清楚地展现了主人公与发小(白人姑娘)之间巨大的阶级差距。蒂安娜在童话般的经历后收获了青蛙王子的爱情,并实现了开一家高档餐厅的梦想。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正如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一样,本片含蓄地表达了“任何事都能在美国发生”这一思想。但有意思的一点是,蒂安娜以黑人形态出现的时间不足影片时间的一半,绝大部分剧情是以青蛙的形态进行的,来之不易的黑人公主形象始终被半遮半掩,得不到完整的展示。

时至今日,美国的种族问题虽不似从前那般矛盾激烈,却也始终是社会敏感话题。社会群体对美国黑人的负面刻板印象也总逃不脱游手好闲、暴力、犯罪等范围。虽然黑人们往往也能歌善舞、诙谐幽默,却与白种人为代表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影片之中,白人角色往往理性正直,高尚成熟,危急关头能够扭转乾坤;黑人角色往往冲动鲁莽,落后野蛮,笑料频出。必须认识到一点,黑人文化很难上升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种族融合大背景下,黑人文化的特质决定其自始至终也只是作为白人文化的陪衬而存在。

二、针对有色人种的文化转基因

随着全球人权状况逐步改善,也为了争取全球票房,迪士尼动画已经将题材范围逐渐扩大至各类肤色人种。例如,1995年上映的《风中奇缘》(Pocahontas)讲述了迪士尼首位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的传奇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迪士尼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结局不圆满的长篇动画。结合美国印第安人残酷的殖民历史与他们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种族地位失衡的暗示。宝嘉康蒂长了亚裔公主的脸,却是白种人身材,她只不过是根据白种男人审美塑造的,具有异域情调的理想化美人。

1998年上映的《花木兰》(Mulan)是迪士尼第一次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动画故事。片中木兰的形象通过文化转基因,被建构成了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古典木兰三从四德,忠孝节义,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推崇的价值观念。而在迪士尼的再创作中,木兰被转基因成了吊眼梢、高颧骨、厚嘴唇的西方审美下的东方少女,与传统的东方美女形象相去甚远。她性别暴露后被遗弃,感叹“也许我不是为父亲而来,也许我是想证明自己……”替父从军的忠孝转基因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花家祠堂中祖先们议事,本应该尊卑有序,辈分分明,动画中却是吵吵嚷嚷乱作一团,俨然被异化成了西方民主议会。

2016年上映的迪士尼第56部经典长篇动画《海洋奇缘》(Moana),将故事背景锁定在了大洋洲,故事的主人公是迪士尼第一位波利尼西亚公主——莫安娜。同样有着棕皮肤和卷头发的另一位主人公,是波利尼西亚神话中广为人知的半神——毛伊。从新西兰到夏威夷,关于毛伊的传说不胜枚举:他将天地分开,把新西兰北岛(另一说法是夏威夷群岛)从太平洋底钓出海面,驯服了太阳并延长了白昼的时间,为人类带来了火种和椰子……迪士尼在进行人物二次加工时,将重点放在了远古半神与部落公主的共同成长上,二人地位平等,不分尊卑,和谐的角色关系折射出的是自由平等的美式哲学;形象建构上,毛伊体态宽大、偏胖,个性自恋又不靠谱,为的就是突出其喜剧效果,如此表现反而更像是一个美国黑人;莫安娜热爱冒险,特立独行,追求真我的精神展现的也是个人英雄浪漫主义,影片高潮部分她在海岛之上高举光芒四射的特菲提之心,形态与自由女神何其相似;影片中的反派、土著海盗卡卡穆拉(Kakamora)的形象是身着椰壳盔甲、身材矮小、凶残无情的海盗种族,现实中Kakamora代表的是所罗门群岛著名的矮人,类似于夏威夷精于建筑和工程的梅内胡内人(Menehune)。这种恶趣味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喜剧效果,也是在隐喻对有色人种的歧视。

三、女性角色:性别意识的觉醒

(一)1937—1959:男权社会的女性标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遍布全球之时,第一批迪士尼公主白雪公主(1937)、灰姑娘(1950)、睡美人(1959)也随之诞生。当时动画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女性观众愿意观看男性主导的节目,而男性观众却不愿意观看女性主导的节目。因此,此时的迪士尼公主都拥有着绝世的容貌,纯洁的心灵和温顺无害的性格,王子的到来是他们人生唯一的转折点。对于她们来说,外部世界凶险莫测,柔弱无力的她们唯一能企盼的就是王子的保护和美丽的爱情。这时的迪士尼公主电影虽然都取材于童话故事,却反而更像是男权社会衡量女子标准的教科书。时代给女性强加的烙印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了动画作品当中,她们完全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是被用来欣赏的物品,甚至是商品经济出卖的对象。此时的女性动画形象要么如迪士尼公主般傻白甜,要么如派拉蒙卡通女星贝蒂(Betty)般性感撩人,以身体为卖点。唯有如此构建女性形象,动画作品才会叫好又叫座。

(二)1989—1998:突破桎梏去冒险

1989—1998年是第二批迪士尼公主集中出现的九年,包括迪士尼第一位具有现代个性的女主角美人鱼爱丽儿(1989),爱上野兽的贝尔(1991),《阿拉丁》中有些叛逆的茉莉公主(1992),迪士尼第一位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1995)以及东方巾帼英雄花木兰(1998)。这一时期的迪士尼公主是热爱冒险的一代,与上一代大为不同的是,她们勇于追求自己的真爱与梦想,历经磨难寻找自我与价值。她们一改软弱无力的形象,不再被动地等待王子的到来,而是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充分体现了20世纪末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壮大。然而这时期最先觉醒的女性运动者在探索的道路中也充满困惑,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也渗透进了动画中:小美人鱼为了爱人离开大海;宝嘉康蒂为了部落放弃爱情;花木兰为了家庭隐藏身份,却在女儿身暴露之后惨遭抛弃。这代迪士尼公主虽然不羁,却始终无法完全独立。

(三)2009之后的“女权宣言”

进入21世纪之后,第三代迪士尼公主在探索自身价值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论是《公主与青蛙》里事业心爆棚的黑人公主蒂安娜(2009),决心冲出牢笼的长发公主Rapunzel(2010),《勇敢传说》(第8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中拒绝婚姻的苏格兰公主梅莉达(2012),《冰雪奇缘》(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中不当公主当女王的艾莎(2013),还是《海洋奇缘》中独自航海的波利尼西亚公主莫安娜(2016),都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勇气与独立精神已经不亚于甚至超越了男性。迪士尼公主发展至今已经不再需要王子,相反地,《公主与青蛙》中的王子玩世不恭、不思进取,反而需要蒂安娜引领塑造;《冰雪奇缘》中的王子干脆成了阴险恶毒的反派;《海洋奇缘》中根本没有王子,莫安娜独自拯救了世界。

至此,迪士尼动画中对女性的刻板成见被彻底打破,她们不再柔弱无力,也不再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对她们而言,爱情不是一切;现在的她们独立而且坚强,能够果断地做出人生选择,追求自我价值与梦想。迪士尼动画的女性意识觉醒过程也是现实世界中的投影,不论是政界还是商界,女性的身影越来越多,性别的偏见越来越淡。但动画故事是理想的、超前的,现实中的女权状况还有待平衡和改善。

四、结语

以往美国动画角色建构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勇敢正义、理性善良、结局完美的主角通常不会设定为有色人种,他们的作用往往是辅助、衬托,例如黑人角色的功能集中在制造笑点,调节节奏并连接剧情。而在女性角色构建上也有牢不可破的枷锁和限制,她们往往没有健全的人格,成为男权压制的对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种族问题与性别歧视状况有明显改善,有色人种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日益提升,这也直观地反映在了迪士尼动画中。当然,回避人类敏感问题的最佳方式是采用动物形象来开展故事,动物角色会令种族和性别的指示性更加模糊。例如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疯狂动物城》(2016)便是如此。迪士尼将近一半的明星角色都是动物,在电影市场中,它们比人类角色拥有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

1.杨梓.迪士尼动画电影文化传播研究[D].东华大学,2016.

2.王瑶.迪斯尼公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孙慧娟.从文化转基因角度解剖迪士尼动画[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迪士尼动画王国:http://disney.lovesakura.com/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迪士尼黑人公主
《辽史·公主表》补述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爱哭公主》
黑人谈河流
粉红兔公主镜
小公主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