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

2017-04-12 14:33范润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小镇特色

范润花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浙江 绍兴 312000)

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

范润花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浙江 绍兴 312000)

在中国经济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传统元素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文化经济的崛起、文化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应采取多种方式渗透到文化经济建设中。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建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既为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也推动了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建设,使学校更好地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特色小镇;文化经济;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特色小镇是经国务院批准,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特色小镇建设是以小镇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为基础进行特色建设的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共性特征是具有地理环境特质、历史文化特质、风土人情特质。譬如绍兴东浦黄酒小镇具有黄酒文化特色,宁波滨海养生小镇具有养生文化特色,湖州吴兴丝绸小镇具有丝绸文化特色,嘉兴马家浜健康小镇具有健康经济文化特色。所有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都与小镇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息息相关。这一文化特征,与作为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的高等院校,在发挥高校办学功能方面具有很好的同质性,因而可以将高校服务功能与小镇文化产业建设互为融通。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在中国经济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传统特色密集型转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如果能够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小镇特色文化及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则学校的新技术、高技能、文化积淀应能发挥更大作用,小镇文化产业也能得到更好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反复实践的课题。

一、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镇的特色环境建设[1-3]、特色文化建设[4-6]、特色经济建设[7-9]等方面,而涉及校镇合作开展特色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个具有典型案例的研究提出了高职院校与特色小镇开展文化共建的合作方式[10],这一研究强调校镇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完善。但是,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研究鲜见报道。

二、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其实有一定困难,在融合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参与小镇特色文化的梳理、创新、宣传与完善

通常,小镇的特色文化历史悠久,已经渗透到小镇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小镇区别于其他地域特色的山水人文气候环境、形成与发展历程、经济发展水平等特性,使其文化内涵丰富且特色鲜明。梳理小镇特色文化需要大量时间,不但要对小镇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还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创新,再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生活、文化与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小镇特色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而对小镇特色文化进行宣传与发扬。这是一个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有较大难度且工作量大。学校融入小镇文化产业,不但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要持之以恒,长期合作,甚至将学校与小镇特色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二)参与小镇特色文化的产业化与可持续性研究

长期以来,小镇特色文化与产业基本保持错位状态,文化不但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小镇人,而且不断地渗透到其他地域文化之中,体现出文化自身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文化的这种生存与发展方式,使小镇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但是,这一特色文化在推动经济建设方面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力量,因而需要对小镇特色文化进行很好的挖掘和发扬,并将小镇特色文化元素尽可能多地融入文化产品中,使小镇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文化研究、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化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正是高校特有的功能。要将这项工作做得更深更好,不但需要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而且时间会很长。

(三)承担小镇特色文化产品创新的挑战与风险

吸收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小镇传统文化并进行文化产品的研发就是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品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诸如创作影视作品、建设影视制作基地、创建休闲文化农庄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大型文化工程项目是当下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项目成果要获得市场认可才能取得经济收益,因而具有一定风险。这一风险需要商家、学校共同承担,对于缺少经济来源且缺乏经商经验的学校和教师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多数教师选择参与文化产品开发但不承担经济风险的合作方式,这一做法相对安全,但要求学校、教师能够得到商家的完全信任。对于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

(四)将小镇文化产业与学校专业建设相融合

如果高职院校将自身发展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相融合,就需要将小镇特色文化产业与学校主干专业对接,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文化产业内容对接,将技术技能培训与从业岗位对接,将文化素质培育与小镇特色文化对接,将专业人才培育规模与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对接,将教师科研方向与特色文化创新对接。这些对接对于小镇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情,增加了小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是,对于一所高职院校而言则是机遇和风险并存。与小镇文化产业融合可以使学校专业更接地气,专业的应用性更强。但是,由于小镇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其发展前景还需要得到市场的验证,而且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变化:时而快速发展急剧扩大规模,时而停滞不前转型升级或产业规模快速萎缩。因此,这种不确定性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分布以及招生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

(五)小镇文化产业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从事小镇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任务由高校教师来承担,则高职院校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事人才培养和满足学校所需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师资力量,还要拥有大量从事小镇特色文化产业研发的教师,这方面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需求有时很大有时较小,需求大时,学校需招聘大量教师,教师的薪资和研发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学校难以承受;需求较小时,会有很多教师过剩,学校很难安排过剩教师的职业岗位,这对于学校人力资源建设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如此种种,使高职院校在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方面存在很多顾虑。上述内容也是构建高职院校融入小镇特色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解决了上述问题,学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中会变得相对容易。

三、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着眼点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着眼以下几点:

(一)对办学定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上,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在不同区域应该服务哪些内容,如何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课题。在探究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调研,不断实践,随时校准服务方向和服务内容。以全方位融入小镇文化产业的方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用户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进而研发出用户更加满意的文化产品,开发出新的文化工程项目,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建设的内涵实质。

(二)权衡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且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职院校,为所在区域培育多种产业、多种行业岗位员工是第一要务,也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同时,特色小镇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标志着小镇新型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小镇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就应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专业布局、人才培育、教师发展、科研学术等多个方面努力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要在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方面权衡,在参与文化产业经济规模的决策、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方面有更加长远的目标、规划、实施步骤。

(三)创建校镇育人共同体

由于学校与小镇的发展已经紧密相连,因而需要创建校镇育人共同体,由学校、政府、小镇文化企业三方参与,在资金投入、实验设施设备建设、师资配备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共同合作,营造产业文化环境,开展科学研究,培育产业人才,推动小镇文化经济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提高。创建校镇育人共同体,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小镇特色文化产业的特征、内涵、专业应用、岗位要求;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产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政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扶持学校特色文化专业建设;小镇企业也可以及时进入校园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满足文化企业的需要。学校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员工文化知识积累、特色文化在产业中的应用、现代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开展培训。

(四)构建以文化特色专业为主体的一体化专业结构

从小镇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学校设置特色文化专业,并根据产业规模调整培训规模,确保文化产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当文化产业规模不足时,学校需要开设多种专业,以满足不同产业的用人需求。仅仅开设特色文化专业课程难以满足文化岗位从业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要机械、电子、建筑、计算机等专业课程的支撑。因此,需要构建以文化特色专业为主的一体化专业结构培养模式。

(五)学生是小镇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由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缺少员工、资金、生产设备以及产品市场基础,如果资金、设备、市场等问题可通过政府、企业等多方努力相对容易解决,而解决员工问题则比较困难。姑且不论当下社会招工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即使能够招到员工,他们大多数人不仅文化素质不高,而且缺少特色文化基础。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当地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招收员工。由于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与小镇文化产业对接的文化产业类专业,营造了比较浓厚的特色小镇文化氛围,学生得到了较长时间的特色文化熏陶,学习了小镇丰富的特色文化知识,在文化企业岗位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践,具备了较好的文化企业从业条件,因此,高职学生应是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四、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后的特征

做好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高职院校是否已经很好地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征去甄别:

(一)学校文化与小镇特色文化的融合度

学校主流文化由学校办学特色构成,包括育人特色、科研特色、社会服务特色等,是学校办学过程的文化积累,且以多种方式体现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当小镇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将在学校的教学内容、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不同程度地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现出小镇文化的特色,可根据特色的多少判断两者融合的程度。因此,以学校主流文化作为特征标志,可以较好地判断学校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融合度。

(二)小镇文化产业对学校的依赖程度

学校在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后,教师参与文化产品的研发,学生参与文化产品的制造与服务,师生参与小镇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与销售。当学校参与了大量小镇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工程项目后,小镇文化产业将很难离开学校而独立发展。即学校融入得越深,则参与度越高;参与度越高,则小镇文化产业对学校的依赖程度也越高。所以说,小镇文化产业对学校的依赖程度是甄别两者融合度的指标之一。

(三)教师在小镇文化企业中的兼职人数

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方式,不仅仅是将小镇文化产品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小镇从事文化产业。教师在小镇文化企业兼职,帮助企业挖掘小镇特色文化元素,创新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产品的试验、制造、使用、销售、管理。教师在文化企业兼职的人数越多,岗位类型越丰富,研发的内容越重要,则学校与特色小镇融合越深入。

(四)学校聘任小镇文化工匠的兼职教师数

由于从事小镇文化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由学校培养,因此,学校须聘任小镇文化工匠尤其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工匠世家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请他们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技艺,使学生快速掌握文化产品的生产技巧,也使得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这样的文化工匠聘请得越多,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越高。能够聘请到的能工巧匠越多,证明能工巧匠对学校的信任度越高,体现出学校与小镇的融合度越高。

(五)学校与特色小镇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相互涉及的内容量

学校融入小镇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但融合的过程较长,而且融合的内容会不断深入。所以在两者基本融合之后,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要共同挖掘新的文化产品,甚至研究文化产品的转型升级。要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体现出文化产业发展共性的内容,而且共性的内容越多,则两者融合得越好。这也是衡量融合程度的显著特征。

五、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优势

当高职院校已经较好地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时,将具有以下优势:

(一)学校办学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更具特色

许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寻求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寻找校企合作的突破口,而现状却是校企之间专业与产业的对口度不够高,学生就业与合作企业的相关性也不高;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的教师、学生数量少,与企业合作的创新项目不多。如果高职院校能够较好地融入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则不但易于在多个方面实施校企合作,而且小镇长期形成的文化特色可以很好地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中,使学校特色更接地气,学校的专业特色越明显,专业应用性越强,办学思路也越清晰。

(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更加明确而且更易实施

高职院校一直以高学历高职称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指标。职称评审也常以论文和科研项目作为主要评审指标,这使得学校教师以提高学历、获得科研项目、发表核心论文等为目标追求。至于科研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能否指导实践等反而考虑较少,这是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明晰了小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则不仅可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而且其研究的论文能够指导文化产业实践。同时,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提高得更快,而高职院校则更加容易建设一支产教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三)学生就业更具针对性而且更加稳定

由于学校开设的特色专业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需求相对接,技术技能的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因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素质养成与小镇文化特色元素吻合,毕业生在小镇就业时专业对口。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培育多种文化与小镇特色文化兼容。这种不需要学生花费太多时间精力的就业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安心学习,而且有更多时间用于实习和实践。

(四)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功能更易发挥且成效更加显著

学校对小镇文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内容更加清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从特色文化的挖掘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传统文化的应用到多种文化的融合,从生产制造到销售宣传,从专业人才培育到普通员工培训,从师生参与到资金投入,学校参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所从事的一切科研、服务、培育工作,使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功能,更好发挥办学特色,取得更加明显的服务成效。

(五)对特色小镇文化经济建设具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通过几百上千年的积累,小镇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并且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支撑着小镇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形成了小镇的特色文化。但是,要挖掘特色文化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小镇自身的力量还不够,要综合多方力量。学校通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文化传承创新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小镇文化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六)特色小镇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传承与创新

通过学校师生挖掘小镇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并以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工程建设、文化内容宣传等方式,丰富小镇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小镇文化内涵,以更加灵活更加圆满更加牢固的方式传承小镇的特色文化。

六、结论

文化经济是当下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文化产品、激活文化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特色小镇文化经济建设不但推动小镇经济发展,丰富小镇文化内涵,而且也成为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政府工程,是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新渠道,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途径,是高职院校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功能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产业中,既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凝练学校办学特色,也有利于特色小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举多得的有益举措。

[1]陈津.探索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以仙居神仙氧吧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95-98.

[2]姜巍,张菀航.“特色小镇”要有持久生命力[J].中国发展观察,2016(18):19-21.

[3]朱哲江.特色小镇引领美丽乡村建设[J].经济论坛,2016(9):57-59.

[4]陈嘉铁.对浙江省在建设“特色小镇”中文艺创作的主题、选材方面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8):11.

[5]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14-20.

[6]乔海燕.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嘉兴旅游特色小镇建设[J].城市学刊,2016(3):13-16.

[7]周斐.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特色小镇构建研究[J].城市建筑,2016(26):376.

[8]姚建莉.“特色小镇风”席卷长三角:一场产城融合新实验[J].今商圈,2016(8):70-75.

[9]陈建忠.特色小镇建设重在打造特色产业生态[J].浙江经济,2016(13):9-10.

[10]朱伟芳.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J].职教论坛,2016(23):37-41.

(责任编辑 邓 颖)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to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 Culture Industry

Fan Runhua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s Chinese economy turns from labor intensive to technology intensive, culture intensive and traditional elements intensive, the ri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conomy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deeply involved in it in various ways.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culture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orient for the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faculty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It can also accelerate the progress of the cultural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reby enabling the colleges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rvice.

characteristic town; cultural economy; traditional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11.009

G718.5

A

1008-293X(2017)11-0050-06

2017-03-23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融入特色小镇文化 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35237)

范润花(1979- ),女,浙江丽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