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视角下农村金融供给创新:文献综述

2017-04-12 17:15费晓丹
商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贷金融

张 琦,费晓丹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扩大内需视角下农村金融供给创新:文献综述

张 琦,费晓丹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近年来,农村金融创新领域涌现大量新的文献,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农村金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相关领域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综述。本文所整理的文献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扩大内需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农村金融供给有什么特征?第三,农村金融创新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第四,通过上文的分析,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评述,指出研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内需;金融创新;金融供给

一、引言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由此可以看出,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之多决定了农村旺盛的消费需求。因此,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激发农民消费活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村金融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有必要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综述。近年来大量关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文献大都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这些基本问题包括:①扩大内需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②农村金融供给有什么特征?③农村金融创新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上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全文由五个小节组成:第二节通过文献梳理扩大内需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第三节总结农村金融供给的特征;第四节从制度、组织、产品等具体方面阐述农村金融创新;第五节是对现有成果进行评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扩大内需与金融创新

国外学者大多从小额信贷着手进行研究,比如Benrjee,Duflo[1](2009)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小额信贷较少被用于投资领域,而更多的是被用于消费领域;Honohan[2](2008)研究发现由于提供给农户的信贷金额较少,因此这部分资金往往被用于个人消费而不是农业生产;Cull[3](2006)认为正是因为农村小额信贷一般抵押不足,如果过多应用于消费而可能造成的信贷风险较高,所以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非常必要。Bansal[4](2014)通过研究ICT技术对该国金融的包容性,提出通过技术干预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管理业务风险,将农村人口纳入主流金融体系,扩大需求。

国内学者关于扩大内需与金融创新的关系的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理论研究较多。李伟群、程世勇[19](2009)指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潜能、扩大农村地区需求。郑晖[20](2009)指出任何创新都存在风险,因此在通过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来扩大内需的同时,应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袁其刚[21](2010)强调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内需疲软,经济发展落后。高俊生[22](2010)认为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供给创新,可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积极性。董玉华[23](2012)结合我国农民生活现状,提出金融机构要从实际出发,加大金融宣传力度,发展信贷业务,提供多样化贷款额度,刺激农民消费,扩大内需。部分学者对扩大内需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李清政、张华泉[24](2014)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建议发展消费信贷,建立农村保险市场来扩大内需。肖忠意[25](2015)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农村生活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带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来看,金融创新对扩大内需有促进作用,推进金融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农村金融供给特征

国外学者 (Barkema,Alan D.and Mark Drabenstot[5];Coffey[6],1998;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7],2001,等)普遍认为,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较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的贷款。Duong PB,Izumida Y[8](2002)调查越南农村发展融资情况后发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主要用于生产性用途,而非正规金融部门贷款用途呈多样化分布。Tsai K S[9](2004)认为中国农村和印度的正式信贷的不足和小额信贷体制的弊端是非正规金融兴起的根本原因,他认为非正规金融最终必将被小额信贷所代替。Basu[10](2006)根据对印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更难获得信用贷款,而且在农村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竞争力要强于本区域农村金融组织提供的信贷服务。Li Z,Takeuchi H[11](2010)指出金融机构认为农户、农村小企业及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贷风险较高而拒绝给予其贷款。Sonne L[12](2010)通过研究发现,印度农村银行系统存在严重的供求失衡、资金外流,政府资金无法处理资金缺口,但是基层的微型风险资本公司和小型金融提供商等非正规金融对解决农村扶贫融资产生积极影响。Boucher S,Guirkinger C[13](2008)通过偏好模型评估了非正式信贷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作用,发现促进农村佳通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是他们参与到正规部门的信贷活动。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及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信贷市场上的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都表明我国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矛盾较为严重。姚海明[26]等 (2007)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疲软、农村资金反哺城市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我国现存的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弊端所致。李军峰[27](2009)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地区借贷风险较大,正规金融机构放贷比较谨慎,由此产生了农村资金的供不应求。石磊[28](2015)通过对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的变迁过程的分析,指出目前制度性因素任然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在农村非正规金融普遍存在的今天,制度上和技术上的缺陷直接导致在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

四、农村金融供给创新

Buchenau[14](2003)认为金融创新应该明确风险承担机制,金融机构应该与能提供专业知识的公司合作,降低创新导致失败的风险。他还指出,政府应该删除阻碍创新的相关法规,制定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担保贷款所需的法律改革,支持信贷局的出现降低贷款成本。Sonne[12](2010)通过对印度农村金融创新的研究,发现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村信贷提供高达25%的担保,能够促使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信贷的力度。Karlan[15](2008)研究发现农村金融组织往往为了规避风险而要求更高的信贷利率补偿,因此利率制度的创新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一个途径,他还发现农村金融中社会资本可以作为金融创新的研究视角。比较有意思的是,部分学者并不赞同以供给为导向的创新,比如 Sonne L[12](2010)通过研究发现农村金融供给为主导的农业信贷已经过时,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Li X,Gan C,Hu B[16](2011)研究发现,小额信贷机构应改善其贷款计划和小额贷款产品,以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需求。Von Pischke J[17](2012)阐述了非洲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功案例后发现,农户也可以参与到农村金融创新中,设计出新的农村金融中介手段。Olabisi T A,Uchenna O C,Agbasi O E[18](2015)认为小额信贷银行的信贷专员的知识技能在农村金融中介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国内学者主要从制度创新、主体创新、产品与服务创新三个方面来阐述农村金融的创新:

(1)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盛松成[29](2009)提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途径是通过农村金融环境优化。茅于轼[30](2010)认为最需要的是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小额贷款公司转贷比例的制度规定就有待商榷。王兆星[31](2010)指出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但是金融创新需要加强监管。阮小莉、杨恩[32](2011)以农村土地为切入点,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后发现,在我国可以建立单一土地银行制、多头土地银行制、农村土地合作社等专门的土地金融机构使公共土地及国有土地实现对接,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农业现代化。刘磊[33](2011)在分析我国金融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指出,要完改善农村金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适当发展民间金融,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力量。刘新华[34](2013)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应借鉴美国明斯基银行经验,根据农户需求,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创建 “关系型”借贷信息网络,防止庞氏骗局,此外,他还建议成立专门的村镇银行清算组织和监管组织,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汪小亚[35](2013)认为,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上收、做大”趋向明显、“离农、脱农”现象严重、发展倾向呈现 “两极分化”,制度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得关键出路。钟献兵、潘华[36](2014)认为农村金融创新的最大障碍是农村信用制度的缺失,他提出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动农村地区加大投融资机制创新。张宁宁[37](2016)强调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要解决的关键点是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制度的创新使农村金融机构具备提供低成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农村金融主体创新。黄朱文[38](2010)、勾东宁[39](2010)指出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途径。王伟[40]等 (2009)认为我国政府应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他提出要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尽快建成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潘功胜[41](2014)认为我国应利用互联网等工具,结合微型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特点,使两者协调发展,共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体系。王丽[42](2015)指出,我国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相关制度,因为现有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样化和农户资金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周孟亮[43](2015)总结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适应性成长“三维”框架模式,该方法指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要提高自身金融努力程度,政府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先,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韩立达、陈燕[44](2015)强调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必须坚持合作制,他指出,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会导致其市场主体缺失、三权分离,严重影响农村金融组织的正常运营。罗斌[45](2016)认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应当借鉴美国风投界的组织形式,设立类似于有限合伙制的农村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实现金融机构与农户双赢的局面。

从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的国外经验借鉴研究来看,陈玲[46](2009)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巴西的CPR债券融资,拓宽农村信贷抵押品范围。也可以借鉴印度BASIX的经验,学习其比较适宜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为村社提供有效的信贷服务。李万超[47](2014)认为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建立健全的涵盖政策性、合作性和保障性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这是使农村资金高效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雷德雨、张孝德[48](2016)指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国的成功实践,运用保险机制解决我国三农发展的自然依赖性高,具有天然脆弱性的问题。雷德雨等还提出,在发展路径上,应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改造商业银行、转型农信社、新设合作机构、功能扩展保险机构等方式,最终建立起合理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3)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陆文宁[49]等 (2010)、沈明高[50](2008)等提出要激活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就要以研究农户特征为出发点,创新出符合农户期待的消费信贷产品。李靖[51](2013)以贵州农村为研究对象,从贵州的地域特点出发,分析了该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结合贵州省产业基础薄弱、支农体系不完善的现状,设计出适应该地区发展的农村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对抗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杨建荣[52](2013)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小企业的特征可以充分利用供应链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因此他提出可以从供应链金融这一角度出发,创新出符合农村地域特征和农户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周才云[53](2014)等认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前提是更新观念,培养竞争思维和客户至上的理念。然后因地制宜,创新贷款产品设计,增强小额贷款灵活性,与时俱进,动态满足广大农户需求。张琦、方圆[54](2016)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山东省农户融资意愿后指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不完善直接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王恒[55](2014)基于 SCP范式数据分析认为,虽然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城乡金融创新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孔祥建[56](2011)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我们进行金融创新要符合时代要求,他还为农村金融绩效的度量提出了科学性的方法。满明俊、周民良[57](2013)指出,农村金融的创新应该结合互联网及产业间的联系,创造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张肃、诺敏[58](2013)以吉林省为例,发现吉林省的农村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障碍,他指出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意义深远。王晓光[59](2011)认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资金需求,要加强改革,使之更好地服务 “三农”经济。魏岚[60](2014)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后指出,应该以交易成本作为主线寻求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续动力。徐骏飞[61](2016)运用创新驱动理论分析发现,创新主体不足、人力资本匮乏、创新条件不足是金融服务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

五、总结

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对农村金融供给与扩大内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没有特别针对农村金融供给创新发展与扩大内需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进行分析和验证,系统成果还未发现;二是尽管对农村金融供给创新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但尚未总结出系统性的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机制、思路及对策;三是尽管对现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较多的调查实证和定量分析,但尚未提出农村金融创新的具体运行路径,包括信贷模式、产品设计和环境优化等。这些成果既反映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又是对未来发展动态的展望。

[1]Banerjee A V,Duflo E.What is middle class about the middle classes around the world? [J].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7,22(2):1133-1134.

[2]Demirguc-Kunt A,Beck T,Honohan P.Finance for all?:Policies and pitfalls in expanding access[C] //Tilburg University,2008:259-267.

[3]Cull R,Demirguckunt A,Morduch J.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outreach:a global analysis of leadingmicrobanks[C]//TheWorld Bank,2006:1-51.

[4]Bansal S.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 Achiev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Rural India[J].Procedia Economics&Finance,2014,11(14):472-480.

[5]Barkema A,DrabenstottM.A new century for community banks[J].Main Street Economist,2000.

[6]Coffey B,Gocker J C.Racial Disparities in Mortgage Lending:The Example of Urban Ohio[J].Social Justice,1998,25(3):115-127.

[7]Bank I A D.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 Review:Volume 4:No.1:July,2001[J].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01.

[8]Duong PB,Izumida Y.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n Vietnam: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J].World Development,2002,30(2):319-335.

[9]Tsai K S.Imperfect Substitutes: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India[J].World Development,2004,32(9):1487-1507.

[10]Basu P.Improving Access to Finance for India's Rural Poor[M] //Improving access to finance for India's rural poor.World Bank,2006.

[11]Li Z,Takeuchi H.Informal Lenders and Rural Finance in China:A Report from the Field[J].Modern China,2010,36(3):302-328.

[12]Sonne L.Indi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Does it Support Pro-Poor Innovation?[J].MeritWorking Papers,2010:2010-039.

[13]Boucher SR,Guirkinger C.Risk Rationing and Wealth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2):409-423.

[14]Buchenau J.Innovative Products and Adaptations for Rural Finance[J].2003.

[15]Karlan D S,Zinman J.Credit Elasticities in Less-Developed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Microfin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98(3):1040-1068.

[16]Li X,Gan C,Hu B.Accessibility to microcredit by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1,22(3):235-246.

[17]Von Pischke J.Selecte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agricultural credit and rural finance in Africa[J].2012.

[18]Olabisi T A,Uchenna O C,AgbasiO E,etal.ASSESSING THE EXTENSION SERVICE NEEDS OF CREDIT OFFICERS OF MICROFINANCE BANKS IN ANAMBRA STATE:IMPLICATIONS FOR RURAL FINANCE INTERMEDI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e&Rural Development,2015,VOL 5(NO 2):42-52.

[19]李伟群,程世勇.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和拉动内需的制度选择 [J].经济学动态,2009(2):65-68.

[20]佚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和农发行改革发展——郑晖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的讲话 [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2):5-14.

[21]袁其刚,刘斌.金融压抑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 [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0,26(4):95-100.

[22]高俊生.关于新形势下的农村消费信贷工作 [J].金融教育研究,2010,23(2):36-40.

[23]董玉华.如何发挥金融杠杆效应,撬动农村消费市场[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1):9-11.

[24]李清政,张华泉.西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J].消费经济,2014(4):56-61.

[25]肖忠意.城镇化、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及结构的影响 [J].统计与决策,2015(6):101-105.

[26]姚海明,张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于金融供求角度的分析 [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18(4):20-25.

[27]李军峰,李林,王健.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86-87.

[28]石磊.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制约因素——基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J].福建农业,2015(5):161-162

[29]盛松成.改善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J].中国金融,2009(7):22.

[30]茅于轼.怎样确定最优的转贷比例——谈小额贷款公司的前途 [J].农村金融研究,2010(9):50-50.

[31]王兆星.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三个挑战[J].中国农村金融,2010(9):9-11.

[32]阮小莉,杨恩.农村土地的金融制度创新及其角色担当 [J].改革,2011(2):69-76.

[33]刘磊.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3):66-68.

[34]刘新华.村镇银行内生化服务 “三农”的制度创新——来自美国社区发展银行的借鉴 [J].思想战线,2013,39(3):120-125.

[35]汪小亚.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重点 [J].中国金融,2013(19):79-81.

[36]钟献兵,潘华.农村信用制度构建与农村金融创新路径选择 [J].经济问题探索,2014(8):79-83.

[37]张宁宁.“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 [J].农业经济问题,2016(6):69-74.

[38]黄朱文,颜志红.基于信贷需求视角的农村信贷创新研究 [J].中国农村金融,2010(6):24-26.

[39]勾东宁,苏翩翩.浅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创新 [J].农村金融研究,2010(8):69-72.

[40]王伟,李海平,周景坤.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浮梁县为例 [J].对外经贸,2009(6):82-83.

[41]潘功胜.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J].黑龙江金融,2014(7):8-11.

[42]王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路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7-7.

[43]周孟亮.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模式:适应性成长——基于现实剖析与理论溯源的创新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2):74-84.

[44]韩立达,陈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J].农村经济,2015(5):72-76.

[45]罗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创新研究 [J].农村经济,2016(5):101-106.

[46]陈玲.印度、巴西和赞比亚三国农村金融创新的经验借鉴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2):121-122.

[47]李万超,蓝天媛.国外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模式与启示——基于金融功能视角 [J].黑龙江金融,2014(3):16-18.

[48]雷德雨,张孝德.美国、日本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 [J].农村金融研究,2016(5):50-54.

[49]陆文宁.金融创新促进农村消费的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 [J].区域金融研究,2010(9):14-19.

[50]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农村金融再造应有明确目标 [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02-20B03.

[51]李靖.贵州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特殊性及创新思路选择 [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1):35-39.

[52]杨建荣.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战略选择 [J].金融与经济,2013(3):92-93.

[53]周才云,张毓卿,夏蔚平.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发展的现状、缺陷与创新路径 [J].农村经济,2014(10):66-71.

[54]张琦,方圆.山东省农户融资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23(3):120-128.

[55]王恒,徐绍荣.山东省农村金融市场的SCP范式分析[J].中国商贸,2014(25):143-144.

[56]孔祥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06-22707.

[57]满明俊,周民良.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思考 [J].创新,2013(3):16-19.

[58]张肃,诺敏.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障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

[59]王晓光.吉林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1(36):122-123.

[60]魏岚.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研究 [J].经济纵横,2014,12:97-99.

[61]徐骏飞.宜宾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障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08:142-144.

Innov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upp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Literature Review

ZHANG Qi,FEIXiao-dan
(School of Finance,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In recent years,a flood of new literature on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appeared,which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people’s re-understanding of rural financ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rural financial supply innovation.The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Firs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Second,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upply?Third,what can be done to carry out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Fourth,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points out the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domestic demand;financial innovation;financial supply

F832.35

A

2096-4315(2017)02-0123-06

2017-07-2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编号:11CJY04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6JD3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2017JJ3128)。

张琦 (1980—),女,湖北武汉人,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融资与创新,风险管理;费晓丹 (1992—),女,河南周口人,湖南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创新。

(责任编辑:杨粤芳)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信贷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