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7-04-13 08:32张辉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性焦虑维持性血液

张辉

吉林省人民医院凯旋院区血液净化中心,吉林长春 130000

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分析

张辉

吉林省人民医院凯旋院区血液净化中心,吉林长春 130000

目的 探讨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 2013 年 1 月—2016 年 1 月间该院收治的 9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强化护理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应用 HAMA 以及 SF-36 量表分布对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干预后两组 HAMA 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护理管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疗效。

强化护理管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临床效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可以缓慢将水以及溶质清除,对于机体的血容量、渗透压的影响较小,具有很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性[1],但是随 着透析时间的延 长 ,通 过 研 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依从性将出现显著下降,且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该研究就 MHD 治疗中应用强化护理管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 2013 年 1 月—2016 年 1 月间该院收治的 90 例 MHD 患者,排除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 45例,其中观察组中男 34 例,女 11 例,年龄 25~62 岁,平均年龄(47.28±9.28)岁;对照组男 33 例,女 12 例,年龄24~63 岁,平均年龄(46.31±8.21)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 24 h内入院治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值予以严密的监测,并予以心电监护、吸氧、吸痰等护理措施,保证各个管道的通畅,密切注意患者,及时做好记录,因患者的透析时间较长, 故需要保证机器各项参数的准确性,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护

理管理,具体如下。

1.2.1 强 化 护 理 管 理内涵 该护 理 模式 为 该 科提 出 的并应用于 MHD 患者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具体的内容包括:每位血液透析患者自进入透析中心开始便由1名专科医师以及 1名专科护理人员负责管理,由该专科医师及护士负责所分管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内瘘自我保护,饮食指导,宣教方法、督促各种药物的使用,指导患者在透析期间注意控制避免体重过度增 加 以 及血液透析的相 关知识等[2]。

1.2.2 血 管 通 路 护 理管理 随时 注 意观 察 透 析器 的 血流情况,对每一次的停机报警予以认真排查,保证体外循环中血管通路的通畅性,治疗前先用 40 mg 肝素溶于生理盐水 1 000 mL 中,对血管通路、灌流器进行预冲洗,保持其通畅性,再用相同剂量的肝素溶液经过闭式循环进 行 20 min 的 吸 附[3],使 得 透 析 膜 能 够 充 分 吸 附 肝 素 ,肝素的首次使用剂量为 0.5~1.0 mg/kg,追加的剂量少于20 mg/h。

1.2.3 血 流 动 力 学 护 理 管 理 密 切 观 察 患 者 的 血 压 、心理、血氧饱和度,若血压升高,应先增加超滤以脱水 2~3 h,注意血压下降的幅度,再对脱水的速度进行调整,收缩压调整在 130 mmHg 以下患者,进行序贯高钠透析时在透析中输入白蛋白或是血浆,从而使得血液渗透压提高,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治疗中一旦出现低血压, 则应减少超过滤以及快速泵前输入生理盐水 150~250 mL,若经过 15 min 的处理后血压仍无法回升,则用生理盐水加 多 巴 胺 100 mg 缓慢静脉泵入[4]。

1.2.4 环境护理管理 做好病房消毒工作, 减少室内人员的流动,固定好颈内静脉置管,减少头颈部活动,妥善固定好管道通路,避免受压、扭折,治疗结束后应用生理盐水 100 mL 对双腔导管进行冲洗,再用肝素钠封管,随时更滑有渗出的敷料。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以及经过 SLED 治疗 1 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价,HAMA 有 14 个项目,包括了躯体性焦虑以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包括肌肉系统、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呼吸系统的症状,而精神性焦虑则包括了焦虑、紧张、害怕、失眠、抑郁表现,评分>14 分说明存在焦虑。采用简明 健康状况问卷(SF-36)[5]对 两 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SF-36 量表包括了总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躯体角色、情感角色、社交能力 7 个维度,分值越高代表健康程度越好。1.4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予以统计。 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 HAMA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 HAMA 总分、 精神性焦虑以及躯体性焦虑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HAMA 得分比较[(x±s),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简明健康问卷各项评分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的 SF-36 各项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干预后两组简明健康问卷各项评分比较[(x±s),分]

3 讨论

目前,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也已经成为了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主要以中性大孔吸附树脂作为材料,能够将血液中游离的多种炎性介质消除,而透析可以通过弥散作用而清除小分子物质,超滤过多水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数有消极情绪,患者的意识恢复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治疗环境,再加上对于疾病、治疗方式、各种置管的不习惯,导致其心理恐惧加重。

MHD 是较为缓慢的体外循环过程,血液以及管道、透析膜之间的接触可能触发了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出现体外凝血以及堵塞透析器的情况发生,所以在透析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透析器的颜色变化,注意有无血凝块,密切监测各种压力的变化,随着透析进行,患者的脱水量增加,导致了血液浓缩以及渗透压出现变化,均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情况加重,甚至是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故应该要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相关症状进行严密的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多询问、多巡视、注意 患 者表情面色变化[6]。

综上所述,观察组患者应用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后,其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而能够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疗效以及护理治疗,而强化护理管理措施的开展,也使得护理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总结,护理人员提高了自身服务质量以及体现了自身价值,是一种值得推荐应用的护理模式。

[1]彭庆,谢于惠,祝卫红,等.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平衡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9):1549-1550.

[2]尤 厚 英,连 敏 玲.饮 食 护 理 管 理 对 维 持 性 血 液 透 析 患 者 钙磷 代 谢 的 影 响[J].中 国 保 健 营 养,2016,26(3):415.

[3]李玲玲,李书昌,陈静,等.夜间血液透析患者安全管理的实践 与 体 会[J].解 放 军 护 理 杂 志,2011,28(15):62-63.

[4]张 存 梅.探 讨 血 液 透 析 护 理 中 的 危 险 因 素 及 预 防 对 策[J].人人健康,2016(15):88.

[5]甘 娜,张 映.护 理 管 理 在 血 液 透 析 室 医 院 感 染 控 制 中 的 作用[J].吉 林 医 学,2013,34(7):1378-1379.

[6]张 英 ,韩 咏 梅,李 晓 萌,等 .PDCA 循 环 法 结 合 超 声 观 察 对 维持 性 血 透 患 者 NAVF 并 发 症 的 干 预 研 究[J].中 国 中 西 医结 合 肾 病 杂 志,2013,14(7):604-605.

R47

A

1672-5654(2017)02(a)-0120-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4.120

2016-11-08)

张辉(1971.5-),女,吉林长春人 ,本科,副 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

猜你喜欢
性焦虑维持性血液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男人要学会应对性焦虑
男人羞于开口的那些事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日、美恐怖电影中性焦虑之异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