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

2017-04-13 04:49丁艺雪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时代政治

丁艺雪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

丁艺雪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3)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大数据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顺应时代要求,认识到从主观到客观、从普适到个性、从被动到主动的思维转变价值,规避数据权益、“数据标签”、预测代替行动等伦理风险,从建立量化思维、整体观念、前瞻理念和保护原则四方面着手,转变思维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多元化,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破解当前工作中低效的现实瓶颈,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大数据就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项。大数据是综合了大规模(Volume)、多类型(Variety)、高速度(Velocity)和低价值密度(Value)“4V”特点的数据集。大数据理论专家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带来的三大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样本=总体”、“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1]。研究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变,探索大数据思维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伦理风险和实践路径,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价值意蕴

(一)从主观到客观,大数据思维使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更立体

开展教育活动首先要对教育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在互联网和校园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中留下了大量的数据活动痕迹,包括数字、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各项活动的轨迹。运用大数据思维,把记录范围、数据来源、分析角度不断扩大,原来隐形的信息也将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我们“将从‘经验主义’、单一维度走向‘数据主义’、多元维度。”[2]各项数据交叉印证,形成“数据画像”,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种种表征,是认识教育对象十分重要的客观材料。在研究方法上,不再依赖随机采样的调查方式,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对教育对象整体的认识。整体不再被个体“代表”,而是一个反映所有细节的整体。

(二)从普适到个性,大数据思维使教育者对教育方法的选择更灵活

思想政治教育学 “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3],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尊重成长史,尊重个性,需采用符合个人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策略。大数据,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观察推进到了“个人”的层面,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普适性宣讲向个性化引导提供了可能。改变原来笼而统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向制定式个性菜单方式,灵活选择教育方法,由“批量生产”变为“私人定制”,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要实现个性教育,首先要转变小数据时代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乐于接受多样性,不将个性数据视为异常数据;其次要冲破精确思维的藩篱,“将模糊思维视为认识和分析思想品德领域的现象级其规律的常态思维。”[4]

(三)从被动到主动,大数据思维使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掌握更积极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前瞻性预判。要实现预测,首要要从因果思维转向关联思维,先问 “是什么”,而不是先问“为什么”。大数据的应用,可大大增强对学生行为的预判能力,变被动事后处置为主动事先引导,使教育过程更加积极主动。用于预测的依据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个人的大数据分析,可用于“数据画像”,归类分析;其二,整体的大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常模,用于发现数据指标与直接行为间的相关性。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伦理风险

(一)数据权益问题

几乎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将人们的生活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数据带来的第一大伦理风险即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本质上是数据权益问题。个人活动产生的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应该受到保护?大数据的价值并非来自数据本身,而自来于数据的二次利用。教育者将看似无关的数据群拆分、组合,得出数据间相关关系,才是大数据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大数据的所有权应归属于产生数据的个人,但使用权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至数据处理者手中。

(二)“数据标签”问题

大数据专家舍恩伯格认为:“全面教育数据带来的首个重大威胁,并不是信息的发布不当,而是束缚我们的过去,否定我们的进步、成长和改变的能力。”[1]202大数据带来的“数据标签”问题,是一种数据理性的泛化,也是一种机械决定论,本质上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思想波动较大,体现在信息上,可以说没有“最新”只有“更新”,因此,教育者在运用数据理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预测代替行动

预测是通过此前数据等分析,判断未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一旦预测被不加区分的滥用,就可能导致预测的结果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数据万能论的一种表现。如经过大数据分析,某同学某门课程的到课率很低,预测该同学不会参加下一次课程的学习,并提前批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荒谬而可笑的。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应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而不是作为事实依据,据此判断行为的影响。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数据价值,建立量化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数据密集型的工作,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和综合研判,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个人及群体的思想动态,进而制定针对群体的普适教育和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教育方案。这一切必须基于教育者有良好的数据素养,重视数据的巨大价值,有意识地对数据进行量化,并建立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基本思路有三点:第一,建立相关机制,保证相关单位、个人可以相互协作,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协作,共建共享;第二,对于易量化的数据,重视分类梳理、采集,形式格式化的记录模式,对于较为主观的判断,可通过评分方式进行量化;第三,对于公开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可在技术成熟时利用第三方数据工具或平台进行收集、挖掘、分析。

(二)重视客观评价,建立整体观念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量多面广,对客观评价学生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我们建立整体观念。在群体层面,其一要转变“被代表”思维,获得全体学生的完整信息,建立“样本=总体”的概念;其二要重视“异常”数据,拓宽数据容量,不忽略细节信息,从细微处和不经意间获得意外的认识;在个人层面,其一要区别对待个人经验和“群体画像”,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教育目标;其二要结合客观数据和主观感受,慎重进行个体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记贴上“数据标签”。

(三)重视发展预测,建立前瞻理念

基于相关关系的大数据预测,可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预防可能威胁安全稳定的事件的发生。为此,我们要合理利用预测功能,提高研判能力,建立预警机制。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变化较快。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时时监测教育对象的数据痕迹,分析研判思想动态,并预测其行为。其一要建立前瞻性思维,主动谋划预防,不满足于“救火式”处理;其二要建立并完善科学预警机制,建立信息源-传入-转化-分析-输出系统,通过大数据的研判,发现倾向性、群体性、隐蔽性的情况,做到早分析、早预报、早防范[5]。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数据作为数据理性的代表,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实践应用的条件仍需逐步完善。我们强调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需顺应大数据思维方式的转变,并不代表要抛弃原本工作的有效模式,而是提供一种借鉴和补充,使思维方式多元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实事求是,综合运用,才能应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英]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文出版社,2013

[2]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J].学术论坛,2016(10):169-175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郭超,王习胜.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7(4):18-22

[5]邹绍清,郭东方.大数据时代青年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9):70-77

G641

A

1009-8534(2017)06-0061-02

本文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7SY05)阶段成果。

丁艺雪,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徐向阳

审 稿 人:李玉峰

猜你喜欢
教育者时代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