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时代”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

2017-04-13 10:25魏锡坤吴爱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微时代时代大学生

魏锡坤,吴爱珠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528300)

论“微时代”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

魏锡坤,吴爱珠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528300)

“微时代”以其独特的传播特质已深刻的影响着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各个构成要素。明晰“微时代”语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变化,把握教育契机的融合点,从价值导向、主体接受心态和评价机制等层面探寻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建构方法。

“微时代”;安全教育;接受机制

“微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虚拟社会形态,它的生成、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互联网技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互联网信息科技设备与现实世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现实社会的“数字化”过程。社会的数字化是社会现实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存储转化、处理传输和压缩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人的生存、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直接解构和重塑。“微时代”的一切构成要素也正是社会现实的“数字化”产物,是将现实世界的构成要素转化为数字化世界的“数据流”且具有能够被感知的虚拟存在,不仅具有现实社会形态的原型,还具有与现实社会原型互动的功能,不仅延伸了现实的人的存在领域,重塑了人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也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非传统问题”和教育契合点,还因虚拟空间的传播和创造特性而使人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精神魅力。

1 “微时代”情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变化

1.1 教育主体的变化

教育主体机制建设关系到教育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对各种教育行为和思想活动都具有制约或者直接影响的作用,应是建构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先决条件。教育主体居于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构成要素的主导地位,是安全教育的安全管理者、思想传播者和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掌舵人。“微时代”已将人的身份角色、情感认知、社会交往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赋予了符号化社会形态,不仅深化了教育主体的社会化程度,还通过重塑社会的信息生产和分工方式而极大的解放了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空间,为教育主体开辟崭新的安全教育方向、内容、方法、载体和掌控安全教育进程的可能性,客观上为催醒了大学生的接受意识提供更多的资源,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能够以自身的价值理性科学的辨别各种流窜于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信息,关注各种信息的真正意图,避免遭受虚假信息的伤害。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变革发展,网络工具理性显然已从人的价值标准层面在逐渐消解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彰显其道,进而冲击人对当前社会价值标准的认知,带来社会伦理道德安全观的失序。使原本应为“微媒体”掌控者的部分教育主体逐步转化成信息科技产品的附属物,进而无意识的沦为大众信息的盲目跟随者。这些教育主体在享受信息科技带来的教育便捷性的同时却对社会信息生产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了防范意识,甚至从心理上就失去对各类媒体资源的主观判断意愿。失去对信息整体性和真假性辨别选择意识的教育者容易迷失在复杂的网络信息之中,对其安全教育任务本位的“监控和调整”变得随意。

1.2 接受主体的变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主体指的是安全教育内容或者教育活动的接受者和作用对象,他们既能掌握安全教育行军路线的教育客体,也能依据安全教育环境和载体的变化而灵活主动的改变自我的受教育需求的接受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环境和介体的影响,是在不断的与自我打交道的过程中改变对安全教育意义的价值层面认同。而随着以“微媒体”为传播载体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学生个体对于安全问题的价值意义正在发生思想认知层面的变化,表征出双重矛盾特质:一方面,“微媒体”带来的多样化信息促使大学生的知识增长和心智成熟,改变了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构成,使他们能够主动关注并遵循主流价值观,并把增长安全知识视为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增强了对自我行为的责任心,为自觉接受安全教育提供了价值观前提。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功利化思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安全观确立的逻辑起点逐渐转变为具有市场交换价值的金钱观。他们的日常行为动机和思想意识仿佛都围绕着对“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追逐,对获取利益的渴望逐步占据已建构的安全观逻辑,成为大学生衡量是否接受安全教育知识的价值标尺。使得“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中有所弱化,注重个体的利益多于注重群体或整体利益,友善关爱价值观与现实感受存在较大落差。”[1]这种不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融合的思想变化已逐步的使大学生群体陷入对“本质安全人”的认知困惑。可以说,“微时代”带来的碎片式“微生活”正以无组织化的方式冲击人的安全价值观支撑,安全于人的价值意义已经在“微时代”这个价值观易逝,情感取向变动不定的世界中被解构,大学生的自我安全监管机制也因没有稳定的情绪控制和优良的公共性“环境组织”的指引而展现出左右摇摆的矛盾性。

1.3 接受介质的变化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倚重的教育介质在不断变革,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时间与空间的沉淀,其任务目标都是在不同环境和时期的信息传播介质的相互作用下,长期反复的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微时代”既是现实世界的“符号化”信息转型,也是对现实社会的“符号化”信息仿真,更是现实的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功利性目的而生产的交流介质,它的功能研发及其内容的不断制作、延伸、选择、评价、调整和整合都是一种合乎人的某种目的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前提和支撑,通过信息技术逻辑的整合建构而成,既表征了人的意识形态对信息传播介质发展的技术制约,也展露了信息传播介质的工具性精神意蕴和人的价值赋予与资本需要。可见,网络信息技术造就的“微时代”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商业气息,也散发着市场交易个体的利益最大化指向和物质精神追求。“微时代”和市场经济紧密连接,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信息消费”市场,促发了市场商机,生产出了大量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大众消费品”,而“产品进行思想灌输和操纵。它们产生一种难以辨别出来的虚假意识,正因为这些大量的产品为更多的社会阶级中的更多的个人所获取,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则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比以往好得多的生活方式”,[2]也使人的行为融入了市场经济机制从而缔造了经济眼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对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合理的工具选择和效率实现路径,构成了人的工具性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既激发了人为实现美好生活的自觉提升自我的学习动力,也诱发了人的急功近利思想,网络工具理性显然已从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层面在逐渐消解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彰显其道,进而冲击他们对当前社会价值标准和自我价值尺度判断的认知迁移,带来社会伦理道德安全观的失序等变化。

2 微时代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创新机遇

2.1 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催生了安全教育主客体的知识创新

“微时代”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以公民性、移动化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高度的扩散性、快捷便携性和碎片性等新特性。“微时代”的高速发展已促使传统的信息传统角色转化,人既是信息的创造、创新主体也是信息的接受主体。安全教育接受主体“通过很感性的方式表达很理性的观念,是意识形态进入大众‘头脑’的通道”[3],可依据个人的实际需求和意愿,依托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工具在虚拟平台中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信息学习、发布、评价和转发,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裂变性扩散。这种以“矩阵式”增长的信息传播彰显了大学生的一种可以持续性涉猎或者接受性学习的信号,也改变了以往安全教育的间断性或强制性。“微时代”的信息逻辑带来了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学习方式的主体性嬗变:一方面,大学生是安全教育的接受主体。知识的全球化传播使大学生明晰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既不可能是对前人的社会经验知识“照搬照抄”,也不会满足于社会现状,而是一个不断批评、探索、抉择、创新和超越的过程,社会已将人的自觉学习能力培养摆在了首位,“微时代”以自身的信息传播形态确立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接受主体地位,唤醒了主体创新性意识;另一方面,扩展了安全教育主体的传播知识的渠道。与传统的安全知识学习环境不同,微环境下的大学生展露出了更强的自主选择性,打破了以往的“单向度”知识接受心态和学习行为,他们更喜爱从便捷性的、形象的、互动性强的网络空间中获取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安全教育内容,这极大的“内化”了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兴趣和情感,增强了他们对了解未知的安全问题的“饥饿感”,实现了接受主体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实质性转变,有助于教育主体在传播安全教育知识时扩大受众群体,使受众者更好的成为安全教育知识的创新者、传播者、接受者。

2.2 精神价值的渗透性传导助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的跨界整合

“内容为王”的“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多样化的网络时代,尤其是“在特定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微博呈现众多更为个性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信息上传和意见表达缺乏节制与约束,成为典型的自媒体和草根媒介”[4]。“微时代”的作用下,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对大学生所关怀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也要及时的将社会的主流精神价值内容渗透于大学生的话题、素材和新载体当中,在“微时代”这个隐性且受限制的环境中深化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知和安全价值观的认同,应坚持从有规律持续的向新载体、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的科学进取姿态,既要开辟大学生第一、二、三课堂等隐性安全教育路径,也要建立可量化的安全教育虚拟资源,因为“微时代”的信息碎片化传播逻辑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时空传播格局,“微”生活的渗透性资源优势和信息传播形态打破了安全教育资源和时空的局限性,为科学的学习、教育评价与先进的安全教育内容的跨界融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介质,已在重塑了当代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学习体系。在新型学习体系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从“受控制的世界”、“量化的世界”、“灌输的世界”探寻自身的精神诉求,才能逐渐学会科学的处理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教育矛盾,形成对安全问题的科学判断意识。

2.3 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推动了公共性安全教育的复位

随着“微时代”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进一步渗透,他们对于安全知识的价值和安全教育内容的汲取不再是单向度的固定模式。平等性对话的实现已消融并重构了传统的师生“会话——对话性会话”的关系,学生不再依赖单一的课堂形式吸收知识,而倾向于从学生喜闻乐道的微信、微博和各类虚拟社区中挖掘符合个人意愿的信息,以浏览、评论、汲取、内化。可以说,消融之后所展露出来的是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即教师学生或学生教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求知的学生。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5]究其因,“微时代”的安全教育信息传播逻辑已随着各类“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改变,既为安全教育内容的整合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也推动了师生由个体独立学习向交互式的群体性合作学习甚至是多维整合的社会化学习,一定程度上催动了公共性安全教育机制的复位。在充满未知性的“微时代”,安全教育者的绝对权威地位已经消融,教育成效的反馈方式不再单一的依靠点对点的单向度的反馈,而是无遮掩的大众化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受教育诉求,也展露了公共性安全教育的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契合,无形之间促成了安全教育信息的自然交互扩散、反馈和整合提升,为公共性教育活动的复位提供了更为有效、全面的安全教育素材和参与意愿,提高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极大的改善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3 “微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的建构路径

3.1 发挥“微时代”的教育功能,引导安全教育主客体的价值取向

“微时代”是新媒体技术与现实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及其衍生的各项功能都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传统的安全价值观教育在方式上主要采取“灌输”,在教育内容上比较单一,因而学生从传统的安全教育系统所接收到的是一元化的价值取向。而渗透在网络信息世界中的安全教育信息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的浏览、学习、交往和讨论提供了自我抉择的方式,对唤醒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重要意义。然而,共存共渗透于“微环境”中的多元价值观势必造成大学生安全价值观的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整合国内外优秀的“微资源”,建构不同网络领域的安全教育资源体系,及时建设官方微信、微博,培育网络安全教育人才,合理的将安全教育内容渗透于官方信息之间,让大学生在“虚拟空间”能接触到无微不至的安全教育知识和理念,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价值认知引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坚持把大学生个人的价值意义阐述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把个体的安全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就“微时代”及其衍生各种功能的产生轨迹来看,它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现代化技术融合,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的价值导向功能,可通过主流意识的渗透性微传播,发挥“微时代”的安全观念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微文化、微活动、微情景等主题教育微平台建设,从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进而外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信息抉择和判断,把大学生的安全价值观引向符合学校安全教育目标、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方向。

3.2 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安全教育主体的接受动力

就安全教育接受的形式和渠道而言,多数大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认知都是通过教育者或者其他渠道进行简单了解,安全教育内容的品质高低和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理经验、学习兴趣和目标制定,是提升人的接受动力的重要因素,因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不仅具有超现代的创新智慧,也是社会的积极主动的制造者和创造者,他们对于自我现实生活的超越和改善的想法是无止境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者具有激励、导向和外化的内在作用。人的学习目标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推动人不断的审视自己的现状,调动人树立更高、更明确的学习诉求和学习动力。因而,“微时代”语境下安全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新奇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知识性将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审美接受心态,对为达到所要的目标而打破自身的接受惰性有特别的功效。大学生的学习主导性作用在“微技术”载体的支持下而得到真正的呈现,这种自主性表征为大学生喜欢独立的依据自我的安全价值观和理性进行自我主宰和自我决定,不再接受“他者”对自身的主导。安全教育者应主动接受这个巧妙的改变,仔细观察大学生的各种“微言微语”和“微想法”,将传统的安全主题学习“驱使管理”和“控制”方式转变为与学生的“微互动”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个体自主性,鼓励大学生自主设定安全知识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控制和心态管理。一方面,这种安全教育管理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的安全教育学习实践,但是这种自觉的学习实践并不是因为安全教育者告诉他们应该去了解什么,而应是根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进一步超越,以自我的人生发展和精确的安全认知、监管替代单纯的、扁平的“为他”性安全教育驱动。另一方面,学习动力和行为的“自我驱使”与“自我管理”也要求大学生主体保持稳定自觉的对更高学习目标的追求心态。总体而言,安全教育目标是对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技能能力的方向性引领和感召,也是转变大学生安全价值观和行为的外部环境旗帜。在以“微时代”为载体设计安全教育目标时,安全教育者既要注重目标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结合,也要提高大学生的高度参与性,使教学目标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情意交融,提升大学生的主体学习兴趣。

3.3 鼓励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自我管理,改变安全教育的评价机制

“微时代”形成的信息纷繁复杂格局,更需大学生树立理性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理念,学会从“微时代”中寻找有效资源,以科学分析判断的态度对待微网络及其媒体资源,管理“自我”的“微生活”和“微学习”。教育的自我管理评价是一种降低外界对个人学习的监管和干预的自我教育技术。人是学习的主人,“人的主体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的主人,都要为自己负责,这样,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责任”[6],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实现基础是大学生能寻找到对提高自身学习动力的“刺激物”,即精细的设置对实现人生理想有价值意义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在“微时代”,强化大学生安全行为自律意识的关键是引导大学生个体认知安全教育对于自身的价值意义,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在社会共同理想与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下,依据自身的“学习权利”,自我抉择安全教育的学习方式、载体、方法和激励,在具体的安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修正自身的接受行为和心理,享受安全教育的自由和快乐,降低自我的“厌学情绪”。因为“没有自我管理,只是接受外部控制,人性就会一直被异化和扭曲”[7],没有任何自我管理约束为支撑点的教育,则几乎都不可能获得最终的预期目标。自我管理既是为了安全教育效果的实现,也是检验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内化安全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改进安全教育教学手段,尤其是“微时代”条件下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虚拟实践教育资源开发,从而有效的消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抵触心理,提升教育效果。因而,“微时代”语境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评价应致力于建构一个既能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动力,又能形成安全教育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反馈的机制,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整体全面优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保驾护航。

[1]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

[2][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46.

[3]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4]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5][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

[6]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05.

[7]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3.

On the Receptiv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afety Education in“Micro”Era

WEI Xikun,WU Aizhu
(Shunde Polytechnic,Shunde Guangdong528300)

“Micro”era,with its unique communicative characteristics,has effecte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receptive mechanism in university safety education profoundly.We should know the changing of the receptive mechanism in university safety education in“micro”era,hold the fusion point of education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ve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alue guidance,subject receptive mind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Micro”Era;Safety Education;Reception Mechanism

邓荣华

G 641

A

1672-2094(2017)05-0085-05

2017-06-25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微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构建研究”(编号:17JDSZ3031).2016-2017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微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构建研究”(编号:2017GXSZ122).

魏锡坤(1982-),男,广东汕头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时代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