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堕距理论视角下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重构问题研究

2017-04-13 10:25赵丽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城中村重构居民

张 杰,赵丽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思政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2046)

文化堕距理论视角下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重构问题研究

张 杰,赵丽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思政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2046)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文化意识形态发展滞后于物质形态变迁的速度,使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重构问题日益突显。文章以文化堕距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目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典型的文化堕距现象与问题,探讨社区文化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社区文化解构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四个维度,提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文化重构的措施与路径。

社区文化;文化堕距;文化重构;社会融入

随着大规模城中村空间形态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城中村转制社区“城市文化内塑(城乡文化重构融合)阶段”。该阶段,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纯粹的物质空间改造,而是通过城乡二元文化因子的重构和整合,加快转制社区城市化进程和村民市民化进程。因此,本文研究焦点为如何改变城中村社区文化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变迁错位发展?如何消弭村民市民化进程中外在身份与内在规范意识的差距?

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重构问题,本质上说就是将城中村落后的乡村文化与先进的城市文化加以整合,通过对转制社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四个维度的文化重构,进而提出城中村转制社区的社区文化新形态。

1 核心概念

1.1 社区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将社区文化界定为:“通行于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1]”。

本文将城中村社区文化解构细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部分。其中,物质文化特指其环境设施,是社区文化的物质外表;行为文化特指行为或生活方式,是社区文化的动态显现;制度文化特指制度规范,是社区文化的依托基础;精神文化特指信仰和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灵魂[2]。

1.2 文化堕距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某些部分(如: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变迁速度快,某些部分(如:制度与观念等)变化速度慢,从而造成文化各部分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即为文化堕距[3]。

文化堕距现象导致了城中村转制社区在文化管理与需求方面产生了一些矛盾冲突,甚至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某些方面的倒退。而文化堕距现象不会一直存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文化重构来弥补、改善,最终实现社区管理的良性循环。

1.3 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源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的“文化适应”,指的是文化交往中,本地区主体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因子之间的整合,使其成为本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构建出具有新文化因子的地区文化发展过程[4]。本文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重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中村传统乡村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在文化交往过程中,通过城乡二元文化因子不断整合,从而构建起符合该地区特色的社区新文化的发展过程。

2 城中村转制社区的“文化堕距”现象

2.1 城中村转制社区宏观层面的文化堕距现象

城中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突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通过旧村拆迁改造和城市建筑的不断更新建设,城中村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城中村的前身是农村,原住村民仍是城中村各种关系的主导,乡土文化仍是维系城中村共同体的“根”,城中村原住民间并不会因为空间居住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其传统的由血缘、姻亲、宗族等而形成的紧密联系,原住民同质化程度较高,社会交往频繁。乡村主流文化的存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维护城中村原住村民社会关系的稳定性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深入,传统乡村文化的存在却阻碍了城中村改制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2.2 城中村转制社区微观层面的文化堕距现象

城中村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发展的堕距,集中映射于城中村转制社区的居民身上,并以以下几种现象最为普遍:

2.2.1 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更滞后于外在环境变迁

随着城中村外部环境的不断变迁发展,城中村转制社区日渐打上城市社区的烙印,具备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外部环境特色,而转制后的城中村居民在其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了农村社区的传统,导致城中村村民对城市生活适应不良的文化堕距现象。城中村转制社区住宅具有封闭性、内向性、利己性的特点,居民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业缘关系已取代亲缘关系成为社会交往的主导,居民异质化程度逐渐加深,居民间社会关系网亦不再像农村社区那样紧密、深入,这使得长期依赖于乡村社会关系网的原住村民在日常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化、接受、融入方面产生不适应甚至心理危机现象。

2.2.2 居民规范内化速度落后于宏观制度建设速度

随着城中村转制社区建设日趋成熟,政府配套的社区管理制度迅速跟进,而由于社会习俗、居民素质、文化水平等原因,造成城中村转制社区居民不能良好遵循新社会规范,使城中村转制社区制度管理与认同上呈现一种“社会失范”现象。因城中村改造过程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一种急剧社会变迁现象,一方面,这种变迁现象打破了城中村长期遵循的传统生活习俗,使原有的乡村文化约束机制大大弱化,另一方面,新的城市社会规范尚未普遍建立或者说并未被大多数转制社区居民内化,从而导致了“村民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断裂,造成他们对新的社会规范的迷茫[5]”。这种文化堕距现象长期存在,将会影响城中村转制社区居民再社会化的过程,甚至造成城中村城市化进程和居民融入城市社会的失败。

2.2.3 居民内在素质的提升落后于其外在身份变化

城中村改造从形式上将城市建筑取代了乡村建筑、城市户口替代了农村户口,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行为,村民虽然在短时间内被赋予了市民身份,但转制社区的居民从本质上仍脱离不了“农民”身份的桎梏。如:城中村村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职业技能、整体素质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而这些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村民在城市生活所必需的各方面很难适应良好。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城中村居民可能被城市人口不断排斥,从而成为城市边缘人口,城中村人口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3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文化重构的必要性

3.1 消除城中村“文化堕距”现象的有效途径

城中村社区作为乡土社会和法理社会属性兼具的混合社区形式,是多元文化主体、文化要素并存的社会存在。这种社区中既有多元、异质、先进的城市文化,亦有单一、同质、落后的乡村文化,由于社区中居民仍保留村民生活方式、文化信仰,使得乡村文化的存在阻碍了城中村转型的发展,因此,城中村转制社区中城乡文化的合理交流融合,取乡村文化中部分优秀传统加以传承,并与现有城市文化重构建设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能够有效的推进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消除城中村既有的文化堕距现象。

3.2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城中村改造现已进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外在物质环境变迁与精神文化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导致的种种矛盾、冲突现象,使得城中村改造工作任重道远,社区文化建设日益重要,因此,将城中村现有乡村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架构,重组改造为符合城中村改造方向、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新型文化形态,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3.3 城中村转制社区居民个体的主观需求

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依托的主体或围绕的核心是生活在社区中的“人”,而城中村转制社区的居民从前身来说主要是村民,快速城镇化进程虽然从客观上改变了居民生活的外在物质环境和居民身份,但可以说居民市民化的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居民在文化信仰、内在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转型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加速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建设,重构社区外在与居民内在文化体系,是居民的迫切需求。

3.4 城中村转制社区物质环境的客观需求

城中村转制社区经历了系统化的建筑环境改造,物质空间的解构与重构过程使得城中村外在城市进一步融合,而良好的物质环境需要配套的管理体制、制度规范来保障其正常运行,因此,尽快打破现有文化格局,重构完善的社区文化体系是转制社区物质环境发展的客观需求。

4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文化重构的四个维度

城中村转制社区各种文化堕距现象既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亦不利于原住民市民化转型。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中村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快城中村社区文化重构进程。这种文化重构需从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维度来实现,进一步规范城中村空间形态,创造全民参与下的多样活动文化,建立居民自治、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构建政府引导下的积极文化信仰等,最终实现城中村向城市转型发展的目的。

4.1 物质文化建设维度

物质文化特指社区的环境设施,是城中村社区文化的物质外表。科学合理的物质环境规划,是转制社区文化的良性运行的物质基础。城中村转制社区一定程度上已实现居住环境的改造,如:统一规划居住区,配套必要的辅助设施,绿化设施、环卫设施、安全设施、娱乐体育设施等。但总体而言,转制社区仍存在绿化环境、环卫设施较少,安全设施不足等问题。

4.1.1 社区生态环境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城中村改造前几乎没有绿化环境建设的意识,转制社区在改造过程中虽一定程度上将生态环境纳入规划范围内,但绿化面积总体仍不达标,不能较好满足居民需求。良好的绿化环境有助于美化社区环境,营造美好的人居生活氛围,同时,也能够增强居民节能、环保意识。因此,社区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确保住宅建设的绿地率不低于30%。

4.1.2 加强社区生活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

社区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相关生活娱乐、安全环卫、应急设施等配套设施也需加强建设,配套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因此,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开辟专门文化体育场地,注入专门资金,购买文化体育设施,并做好文化体育设施的定期维护、管理、更新工作;(2)建立和完善安全设施管理机制,电梯、楼梯、电路等定期维护、检修,并加强安全标示的规范化管理与建设;(3)加强社区应急设施建设,完善消防系统等的建设、保养与维护工作。

4.1.3 注重社区传统标志建筑文化的保护

社区物质文化建设与改造过程中,不能一味淘汰原有城中村所有建筑,而应结合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文化价值意义,对于部分具有传统纪念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做到合理保护。社区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对传统建筑文物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

4.2 活动文化建设维度

行为文化特指社区居民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是社区文化的动态显现。为进一步做好转制社区活动文化建设工作,应从组织机构、人员构成、活动渠道等各环节进行组织。首先,构建专门的活动组织机构和人员,做到社区委员会统筹协调,管理人员有效组织,社区居民全民参与,共同进行社区活动策划;其次,开辟专题活动场所,立足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定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再次,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项目培训、影视片放映、广场舞、老年大学等等。

4.3 制度文化建设维度

制度文化特指制度规范,是社区文化的依托基础,也是物质文化、活动文化能够有效运行的保障。为保证社区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首先,统一社区领导机构,有效协调原村领导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达到领导目标、管理方式的统一;其次,配备社区文化制度专职管理人员,征集社区居民意见,明确社区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最后,做好各项管理制度的宣传学习工作,将相关制度规则在社区居民中广泛推广,使居民能够内化、认同制度标准,形成其行为和活动准则。

4.4 精神文化建设维度

精神文化特指社区居民生活及各项活动的信仰和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灵魂,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社区精神文化的构建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政府宏观引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能够帮助转制社区构建符合居民总体需求的精神文明。同时,结合社区自身发展特色和文化传统,不断探索出独树一帜的精神文化。

[1]杨贵华.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彭辉.我国社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建设机制研究——以安徽汤池镇为例[D].南开大学,2009.

[3]王林,许慧,黄利芳.汶川地震后城镇居民心理空间及生活惯性重构研究--基于“文化堕距”弥合视角[J].城市与减灾,2014,(5).

[4]施江义,陈亚颦,董培海.民族文化离析与重构的意义阐释——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5]王跃敏,李建权.从“文化堕距”理论看城中村村民的社会化——以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理论探索.2009,(5).

On the Urban Village Community'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g Theory

ZHANG Jie ZHAO Lihong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Commerce,Shaanxixi’an 710126)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ulture ideology lags behind the speed of material form change.The problem of reconstructing community culture in urban vill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The article takes cultural lag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analyzes th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of typical cultural d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mmunity cultural reconstruction,and deconstructs the community culture into four dimensions:material culture,spiritu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active culture.Finally it proposes the measures and paths of Community culture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village reconstruction.

Community Culture;Cultural Lag;Cultural Reconstruction;Social Integration

邓荣华

C916

A

1672-2094(2017)05-0017-03

2017-06-14

本文系西安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编号:16XD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 杰(1983-),男,山东临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思政教学部讲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赵丽红(1985-),女,河北邢台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城中村重构居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长城叙事的重构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