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诗钞》的“七情”之境

2017-04-13 16:53王英辉
关键词:七情艺术家艺术

王英辉

(沈阳市文联,辽宁 沈阳 110003)

《大中诗钞》的“七情”之境

王英辉

(沈阳市文联,辽宁 沈阳 110003)

冯大中先生是著名的画家,有 “天下第一虎”的美誉。《大中诗钞》一书,收录了他多年来“吟风弄月,聊发胸臆”的百余首诗词。法国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他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以每种植物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为例,说明每种艺术的品种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气候中产生,从而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的环境,满足社会的要求,否则就要被淘汰。

冯大中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在辽宁本土,中学时代习画,“文革”期间下乡做知青,回城做木工,后抽调到机关工作。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可贵的是他从未间断过对艺术的求索。改革开放为他提高绘画技法、开阔视野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一代特殊的艺术大家。但是,时代和经历给艺术家准备的只是客观条件,与其他具备同样条件而少有成就的艺术人才相比,冯大中所具备的,当然是超常的天赋资质,更有出众的不懈奋斗。正如丹纳所说:“时间在我们身上刮,刨,挖掘,像锹子刨地似的,暴露出我们精神上的地质形态。”《大中诗钞》恰恰就是冯大中先生在他的“中国文人画”创作园地里,呈现给世人的,他“精神上的地质形态”。

剖析一位艺术家“精神上的地质形态”,是传记作家或者诗评专家的长项,而读者从中领略、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贯通全篇的“情”境,概括起来,是诗词中的“七情”之境。冯大中先生诗词中的“七情”,并非医家“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而是亲情、先师情、友情、乡情、爱国情、人文情、山水情,透过这“七情”之境,一位大手笔、真性情、伟丈夫的画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亲情之境: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诗人笔墨胸臆

人生的路,是回家的路。每个人的内心都深藏着父母,都记挂着亲人,艺术家也不例外。诗人常思慈父,最怀老母:“娘亲远逝已多年,梦泣依稀慈爱颜。禅心将载浮生去,画笔一支伴世寰。”(《思母早逝》)“愁肠百转想亲娘,何计得从笔下偿?时画於菟母子爱,唯将泣梦寄山王。”(《思母悲怀》)冯大中痛失爱女,是他最揪心的苦楚。“放笔山泉狂写兰,愁云惨雾浸心田。想儿夜夜多惊梦,刻骨催肝泪不干。”(《追思女儿八首之四》)“写罢斯花品入仙,清风皓月水之间。萧然弄影浑皆玉,我在人间越在天。”(《题女儿冯越画〈水仙图〉》)“痛失女儿,夙夜长哭。家屋柴门,亲善和睦。寒梅虽瘦,傲枝硬骨。青松拂碧,云涌涛呼。”(《长歌行》)对亲人的怀念,特别是丧子的悲痛,并没有使诗人沉湎不持,反而照亮他在艺术精进的路上更加前行。

二、先师情境:不忘师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艺术高峰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艺术要存活下来,首先须要传承。冯大中的艺术创作,直接经验受益于他的恩师李笑如先生。“事功虽得非私有,溯本追源怀厚恩。”(《七律·怀念笑如老师》)“命途多舛,忽逢横扫泪盈心。喜望阴霾荡尽,痛悼先生鹤去,遗憾逝逢春。回望丹青路,漂母饭韩恩。”(《水调歌头·怀念笑如老师》)他的间接经验,得益于对中国画的潜修与揣摩:“常羡双凫宿秋波,春风无意慕如何。范蠡浪迹五湖水,我悟禅林感慨多。”(《灯下骋怀》),这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了然透悟。特别是对八大山人、黄宾虹、潘絜兹等画坛前辈更是感念有加。“笔墨苍苍临古松,山人自与不凡同。画能减到无从减,方是逸神绝代空。”(《临八大山人〈苍松图〉有感》)“山色湖光染落霞,烟波夕照浴孤鸭。我心堪比此禽意,破浪乘风无尽涯。”(《临八大山人〈孤鸭图〉》)诗句传达出的是一片片对先师殷殷之情,以及衣钵传承的超然自觉。

三、友情之境:犹如星与星之间,不是彼此妨碍,而是互相照耀

在冯大中的人生际遇和艺术生涯中,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这些诗词多为诸多好友唱和之作,他们之中不乏王向峰、宋雨桂、李仲元、田连元、郭兴文这样的艺术大家和饱学之士,也有早年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战友之间的砥砺同行。“同学言语甚中肯,绝非不是应心出。书至此处暂停笔,时间正敲三更鼓。”(《寒屋》)“世间难得是知己,我现童心露坦诚。相交浅浅慎深语,见面微微亦笑盈。常欲从今深诚府,人前处事学精明。山环水绕由他去,路曲桥直任我行。”(《直言答友人》)“繁华幽梦恋楼台,望断天穹路曲隈。但见寒林寥落后,茫茫大雪覆尘埃。”(《赠友人》)“惊奇拍案六十春,四海纵横说古今。叱咤书坛天下晓,艺高德崇两昆仑。”(《贺田连元先生从艺六十周年》)历来文人相轻,但历来有大成就的文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一方水土、共担道义的群落。如此,方能开风气之先,筑就艺术高峰。这个道理,在冯大中先生画作与诗作的双重成就中,都能得到验证。

四、乡情之境: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诗界开掘不尽的题材,文化生息不绝的咏叹调

叶落归根,是普遍的社会心理。寻根问祖,是广泛的文化需求。唐人宋之问有诗句云“近乡情更怯”,道出了诗人对故乡超越常人的一种感情,表达的是常人对故里感情的提炼和升华。乡情浓缩成一缕缕无尽的乡愁,是人生的原点,也是诗人念兹在兹的原创力。“昔年最梦进京居,为此我曾奋不息。置购阔宅三百米,而今不愿到斯栖!”(《昔年》)“塞北江南两样天,神游万里好江川。纵然放眼皆佳景,最是情痴故里山。”(《题画荷花》)“不恋皇城恋故乡,青山无尽有精藏。小园一统别天地,笔墨相融古籍香。”(《原韵和奉王向峰题冯大中艺术馆六首之二》)冯大中的依依乡情,固然有其平常的人情成分,更主要的则是他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表现题材,都深深植根于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不是他舍弃不了乡情,是艺术的根脉和生命的血脉,共同把他牢牢地立足在了故里。

五、爱国情境:艺术报国是艺术家人生价值的最大诉求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的诗句形象表达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艺术家的报国情怀,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闷在心中,而是寄托在他的事业上。如果他的事业不是出于功利,便在于扬名于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潮之中,留在后人去传承。这是最大的报国心,最强的报国志。“排空万面峻峰来,云涌苍穹雪不开。唯叹我胸无妙句,呼请太白赐诗来。”(《为黄山排云楼题》)“平生作画岂雕虫,励志山君世不同。倘若苍天恩我健,心攀绝顶傲青空。”(《平生》)“研今探古气清扬,造化天功云锦章。时代从今书强盛,我将智慧奉梓乡。”(《原韵和奉王向峰题冯大中艺术馆六首之三》)“颂德颂才思国强,关心关爱动情肠。南窗静赏溪山雨,风骨熔铸畅酒觞。”(《南窗》)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于笔端,就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

六、人文情境:个性张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是艺术家的天然禀赋

高尚的人文情感,是人性的升华。艺术引领风尚,正是通过艺术家及其作品体现出的人文情感得以实现的。“上善真若水,悟道更修心。”(《桃仙机场见思小记》)“君言塞北江南何处好?我谓秋娇春嫩终将老。而今身与白云闲,悟学禅意心未凋。”(《题新年贺卡赠友人》)“身居尘嚣心思虎,梦里桃花开几回。”(《用雨桂原韵赠福堂将军二首》)。“凌空皓月静云平,我写山君神自凝。此意赠卿心念远,不知谁爱夜泉声。”(《题画虎》)“孤枕冷衾难入眠,神劳夜半梦亦寒。有谁晓我丹青苦,佳作艰成苦却甜。”(《丹青》)“励向鲲鹏翼远翔,寄情瀚海笔神扬。悠思日暮家屋冷,气静心遂意淡常。”(《原韵和奉王向峰题冯大中艺术馆六首》)“酒逢知己千杯少,色遇钟情一世长。财聚如山何所用?气平心静自神强。”(《酒色财气》)这些极具个性化色彩的诗句,远离的是个人的好恶,亲近的是宁静以致远。

七、山水情境:人从来处来,到归处去,最好的归宿就在山水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寄予山水情,纵浪大化中,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造诣,融入到自然境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出神入化,绝尘而去,驾鹤复来,是诗人的梦想。“江山留胜迹,只待我登临!今隐小园去,悠然赏月吟。”(《旅次广州》)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从容,也是一种信心满满的洒脱。“山人没有威,只愿泰安遂。寄意林泉乐,悠然载月归。”(《和友人》)则是一种山我同游,林我同往,泉我同乐,月我同在的艺术自觉。“阑珊灯火若晨星,快马加鞭溅雪骋。再驾鲲鹏升万里,飞临天阙日初明。”(《去桃仙机场途中》)更是一种“飞龙在天”的英雄气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指入世,即进入而置身其中;出乎其外指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纵览《大中诗钞》百余首诗词,无不是将自己置身其中,才能品匝浓浓的“七情”之意;无不是出乎其外,才能感受到是并非一己的“七情”之境。王向峰先生在《古典文林漫步》一书中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所用的文艺美术思想,主要是来自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和哲学不是隐士哲学,老子主张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如果内在的精神不稳固,内心总是受红尘干扰,受功名利禄的干扰,终日不安,身体就很难好,作品也自然就难以企及至高的美。

品味《大中诗钞》“七情”之境,让我们受到了一次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洗礼,获得了如何观照人生、关注当下、创作艺术精品的深刻启迪。

猜你喜欢
七情艺术家艺术
北海之殇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韩儒金昌协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七情皆听命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