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潢家族: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2017-04-14 20:41陈智慧
博览群书 2017年3期
关键词:曾氏曾国藩家族

陈智慧

2017年1月27日,去看望亲人并顺便去曾国潢故居万宜堂。曾国潢是曾国藩大弟。曾氏五兄弟,国潢是留守在家的那一位。听居住在这里的七十多岁的禹姓老人说,万宜堂门脸的墙是青砖做的,而内部用的都是土砖。相反曾国藩的富厚堂用的则是青砖。可见城乡差别的由来已久。但万宜堂的后代倒很是了不得。万宜堂的后裔、南京财经大学金融系的曾卫教授在一篇题为《曾国藩家族在南京万宜堂后人的过去和现在》的文章里有很详细的介绍。

笔者对于这个家族的相对深度的了解,是在去年9-10月间,阅读了《南渡北归》三卷本之后。其中涉及国潢家族后裔的有不少章节。文本聚焦在曾国潢家族后裔中的两个代表人物身上。即中国化学学科和高等教育的奠基人曾昭抡和南京博物馆馆长、世界顶级的考古学家曾昭橘。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来聚焦曾氏的这两位后裔,可见他们的“丰功伟绩”。我的阅读感受主要有:

一是万宜堂曾氏一脉的出息得益于质朴敦厚的家教。《南渡北归》谈到曾氏家风中蕴含的一种脚踏实地、明智的奋发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勤俭自持,习劳苦”、“修身齐家”。曾国藩在给欧阳夫人的信中写道:“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曾氏家教把居家过日子当成了常态,把勤俭耕读作为立家之基业,认为盛衰相依,从而能居安思危,从长计议。对于中国人视为宗教的“升官发财”之道并不钻营,甚至有意回避。

曾氏家教重视修身齐家之道,强调自食其力,强调敬业精业。“ 科名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讲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曾氏所说的“卫身”,乃修身向学,自食其力之意。又说:“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人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不精耳。”

如此,曾氏家族在看淡升官发财道路的同时,指明了各行各业均可以为生存之道,而生存的奥秘就是依靠精湛的专业追求和专业技术。时至今日,在升官发财依然是“口头禅”的时代社会文化氛围中,200多年前,曾氏家族的远见卓识、平常心态,让人冷静许多。

而关于专业精神,早几天看到许纪霖的《专业追求就是信仰》的微信文章,文章深刻分析了专业精神的内在价值追求。即专业精神是超越了外在利益(诸如权力、财富、知识)追求,而专注于人的内在利益(即人的美德)的追求,这样的内在利益追求“意味着我非做不可,不做这个就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样的内在追求是一种宗教和道德的标准,它和各种各样对稀缺资源的占有没有关系。“而关键在于你是否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并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衡量自我。”文章谈到,乔布斯之所以打动我们,是因为他追求一种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完美,和财富几乎没有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普遍缺少对所从事专业的宗教感,像乔布斯那种对内在利益的追求。认为企业家阶层的信仰不是什么宏大的家国天下,而是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信仰。因为专业精神一旦出现,人才会变得比较自律,会觉得生活的意义不再是花天酒地,天上人间。不是以财富来炫耀自己,而是以一种创造力和工艺的完美来得到别人的尊敬。 进而作者感慨:“追求卓越是一种贵族的品质。能够得到承认和尊敬的行为不一定是行善,哪怕你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凭借专业追求也能在行当中得到承认。中国企业家目前缺的就是专业精神。中国需要的是专业技术排行榜、行业声望排行榜,而不是胡润财富排行榜。世界各国的竞争最后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是那些不把财富作为终极理想的人。也因此,我以为对专业精神认识和理解有了深度的拓展,也尤为值得我们现在来深思。

二是女性对家庭的深刻影响。曾昭抡、曾昭橘的母亲陈季瑛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陈岱云与曾国藩为同科进士,官至翰林。陈季瑛自幼熟读经史,琴、棋、书、画俱工,并通中医。曾陈家族联姻,对于家族文化基因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西谚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中国人也说“一个好女人,幸福三代人。”说明女性对家庭家族的巨大影响。在曾国潢家族中,陈母思想开朗,见识卓远,不仅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更支持让孩子接受新式和优秀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很深。在1920年,曾昭抡与其兄曾昭承同时考上了庚款留学生,即将赴美国读书时,家族姑母大表反对,对陈母说:“他们将来在番邦招了驸马,你怎么办”。曾母表示招驸马事小,留洋事大,坚决让儿子放洋。

除了陈母的见识外,曾家的祖母辈郭筠老太太更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家长、族长。

郭筠(字诵芳)乃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夫人,因了早年的家教和磨炼,郭筠持家教子不让须眉,且老当益壮,曾氏家族的重大内外事务,皆由郭氏决断。相当长的时间,郭筠其实是富厚堂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第一主人,曾家子孙几十口人都听她的号令。郭氏写了个《曾富厚堂日程》,要求子孙自立自强,还一度把自己的书斋取名艺芳馆,并有《艺芳馆诗存》传世。这部诗集后由湖南湘潭大儒王闾运作序,在世家名门中影响很大。郭氏晚年立有“家训”六条,策勉男女儿孙要谋求自强自立,同时不要求女儿、孙女们缠足,不赞成八股文章,亦不愿孙辈去考秀才,却要他们学外国文字,接受新式教育。而每房长孙,不管孙男孙女,她都要带到身边,她把女儿曾广珊的长子俞大维也带在身边教,并请了个日本人给孙辈们教日语,江南制造局一位留过洋的工程师教英语。除了私塾读完就嫁人的女儿,别的儿孙她都送到国外去留学。此时曾家仍然呈现着一派繁荣昌盛,从表面上还能看出曾国藩治家精神的痕迹和惯性作用,但又明显发生了新的、与时俱进的历史性大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根本来说,是郭筠把握的,其作为一个女性的远见卓识让人感佩。也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作为宝贵的家庭和家教财富,惠及了曾氏后代子孙,她也因此青史留名。

三是曾家兄弟姐妹所受的优秀和新式教育让人深思。曾昭抡兄弟姐妹7人。昭承、昭抡、昭橘、昭拯(又名绍杰)、昭懿、昭鏻、昭楣。兄妹七人皆勤奋好学,且学有所成,各有所长。昭承为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昭抡为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博士;绍杰为上海大夏大学学士;昭懿为北平协和医学院著名妇科医师林巧稚的学生、医学博士;昭辚为西南联大经濟系学士;昭楣为西南联大生物系学士。想起“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曾氏家族的这一支,也展现出全面发展和兴旺发达的气象。

四是互帮互助的深厚感情令人难忘。万宜堂后裔中兄弟姐妹情深义厚,相互扶持。比如曾昭橘的出国留学就得益于两位兄长的帮助,而曾昭橘在她的一生中也对曾氏家族的人多有帮助。

万宜堂的后人如今主要从事教育、商贸和农业,他们在国外比如美国、加拿大定居的比较多一些,还有一部分亲人在台湾。政府现在把故居的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厅堂焕然一新的镂花窗和后廊就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感恩曾氏对后代和家乡的福泽,但愿家乡人民做好曾氏文化产业发展的文章。

回想自己对于曾氏家族的真正在意是在2006年的曾国藩研讨会之后。之前,我在爷爷的谈话中,零星知道了曾氏家族的懿德,比如每遇饥荒,曾氏都会打开槽门,发放救济粮,而排在门外的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能领到粮食。但这些的故事和诉说,只是知识点。在2006年的研讨会之后,我才想到曾氏家族文化对于家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会告诫青年:你想为家乡做贡献吗,那就用自己的品行和贡献让世人尊重,担任家乡的形象大使吧。当然也会深刻反思,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珍惜的民族”吗?如果我们不愿承认,并通过文明的发展让世界相信我们确非如此,中华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作者为海南教育期刊社总编辑,海南师范大学全民阅读推广中心主任,书香海南读书会创始人。本文为2015年教育部规划课题“构建书香中华的全民阅读与推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为:FHB150454。)

猜你喜欢
曾氏曾国藩家族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