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生活真理”观的现象学解读
——以康德哲学为背景

2017-04-14 05:17张佳秋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现象学

张佳秋

梭罗“生活真理”观的现象学解读
——以康德哲学为背景

张佳秋

(华东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200241)

梭罗与康德的真理观既有相通又有相异。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认为真理是实践的道德法则而不是科学知识;而相异之处则是,前者认为真理是可知的,日常生活是通达真理的途径,后者则认为真理是彼岸世界之物,神秘而不可知。《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真理不是科学知识,也不是超验领域的道德法则,而是实际生活的体验和领悟。生活真理体现了现象即本体的原则,它的揭示特征符合现象学解释学。生活真理的呈现是解蔽,这种真理始终处于未完成的开放状态。

《瓦尔登湖》;生活真理;康德哲学;现象学;道德法则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成果和代表作,也是美国民族精神走向成熟的文化标志。这部作品以散文的方式描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隐居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思考。人们对于这部内涵深刻的作品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文学层面,在关注书中自然美景的描绘时却忽视了它的哲学内涵。即使是在文学层面,多数读者也仅仅看到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琐事的描写,却忽视了对书中生活真理的解读。实际上,它是一部借用文学语言、通过对生活体验的感性描述而阐释哲理的著作。感性描写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钥匙,而深邃的思想却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思考和发现。湖畔隐居生活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一样,读者可以在书中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以及自言自语中获得真理的灵光,也许这正是作者希望我们去做的。

本书主要包括自然美景和湖畔生活的描述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真理,这两方面是相互融合的。前者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其作用是将后者引导出来,对生活真谛的揭示才是书的目的和关键。必须注意的是,书中大量内容涉及到人的精神世界、伦理道德以及人生境界和目的,然而这种真理或者说生活真谛却是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理完全不同的。生活真理是通过生活的实际体验得到阐明的,它不是那种抽象永恒、与经验世界无关而只涉及超验领域的真理,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尽管如此,这种生活真理并没有失去它的精确性,书中关于道德问题孰是孰非的探讨都有明确结论,只不过这种真理是以反思性描述的方式被揭示的。

一、梭罗与康德真理观的相通:生活真理不是科学知识

以柏拉图主义为起点的传统形而上学关注的是时间之外永恒抽象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主客二分思维的产物,强调的是奠基于感性之上的知性综合作用。康德认为以概念和逻辑关系构成的科学知识是纯知性作用于感性材料和感知之上的产物,这种知识固然也可以被称为是真理,却受到自然法则严格限定。“理论理性是必然的领域。”[1]这是因为理论理性即感性和知性是所有知识的先天形式,我们不能随意更改,并且先天形式不能产生知识的内容。科学知识是不自由的,不是真正的真理。这样,形而上学的领域就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展示自由理性的伦理道德。物自体的设定否定了科学知识的真理属性。康德哲学的认识对象具有两重性:事物的“如其所现”和“如其所是”。前者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后者是物自体。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现而不能认识物自体,物自体在认识领域是消极的,不能被认识。科学真理不是关于本体的真理,而只是关于本体表象的真理,这种真理属性显然是打折扣的。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关注的不应是理论理性的知识,而应是实践领域的真理。他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的实质是为了说明科学知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这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他也指出形而上学表达了人类力图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崇高价值理想,因此有其存在的必要。哲学形而上学应该在实践领域为人类的道德理想提供指引,只有哲学意义上的真理即超验的道德法则才真正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自由本质,这种真理与灵魂、世界、上帝有关并且不能通过求知的途径来获得。总之,康德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自由的并且只是本体的表象,这种知识不是真理,只有实践领域自由的道德法则才是真正的真理。

梭罗的真理观与康德类似,《瓦尔登湖》探讨的是与科学无关的实践真理。梭罗本人是大自然的细致观察者,对大自然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夹着本旧乐谱以便把植物压在书里;他的口袋里总装着日记簿和铅笔,用来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心得体会;他还随身带着小望远镜用来预备看鸟;他甚至可以通过雪中或是地上的足迹就知道哪种生物在他之前走过这里。梭罗对自然万物的专注常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爱默生也因为他漫步在森林中、研究着植物细微的季节变化的证据而认为“专注而孤独的自然研究是对他天赋的悲剧性浪费”[2]。

梭罗从人类社会退出转向自然世界似乎说明他是个自然学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在湖畔隐居期间详细观察记录了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化,但他并不是自然学家,他关注的不是自然规律而是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湖畔生活固然要服从自然法则,但他的目标是在与自然的接触中领悟到的生活真理。“我偏爱某些事物……又特别珍视我的自由……”[3]43,对他来说,观察自然并且记录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并不是为了将自然作为知性对象而做出科学结论或推断,而是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类似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其最终目标是在最真实的生活中获得自由的先天道德法则。

梭罗是个关注自然和研究自然的目的是为了精神世界的自由,是为了隐藏在这些自然背后的人的自由、道德和尊严。研究自然、赞美自然对他来说是生活实践。在与自然交融合一的生活实践中,他用文学语言解释了人生意义和生活真谛。接触自然对他来说是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他与自然打交道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直接领悟到生活真理。

二、梭罗与康德真理观的相异:生活真理不是彼岸世界的道德法则

康德哲学中的真理具有不可知性,其原因在于物自体。物自体的设定使得哲学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道德真理成了彼岸世界的未知物。虽然我们不能认识超验领域的真理,但这也意味着事物还有不被我们的认识形式限制的方面,这就是无限的自由。物自体在实践领域是积极的,它由理性的理念转变为伦理学的道德实体,这种道德实体不受经验规律的限制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康德在主体之外设定了不可知的物自体,又在主体之中设定了不可知的自在之我。自在之我总是倾向于将知性范畴作超验的使用,但它又不能在超验领域得到揭示,那么它究竟如何展现自身呢?康德使用了判断力作为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但毕竟物自体的假定将超验领域的道德活动神秘化了,道德成为彼岸世界的不可知之物,只能被思考而不能被认识。因此康德哲学的道德实体以及道德活动是抽象的,远离了感性世界的实际生活。这种道德固然远离经验世界的束缚而具有自由的特征,却因缺少来自经验世界的阻力而变得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了。缺少经验内容的道德容易变成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生活的道德是有缺陷的,也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另外,虽然审美判断力作为中间环节统一了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但也说明这两个领域是分裂的。康德哲学的这两个问题说明它的道德真理远离了实际生活,只是一种过于完美的理想。道德作为彼岸之物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展开并加以分析和认识。

康德的道德实践成为高高在上、神秘而不可知的彼岸之物,这是严格区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造成的结果。超验主义与康德哲学有很大的关联,爱默生是康德的仰慕者。在爱默生的作品中,道德实践同样是与经验世界无涉的超验领域的事情,因此具有脱离经验世界束缚的高贵气质。爱默生固然主张通过对审美活动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但这种审美活动主要通过想象达到,与日常生活并不相关。康德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美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爱默生也强调,是人将美的形式赋予自然万物,并且自然之美只是通向自由的桥梁,道德法则才是目的。“自然界里的美并非是至高无上的。它仅仅是内在、永恒之美的前导,它本身却不是完满十足的善。”[4]这种道德法则是相对于经验世界高高在上的超验领域的事物,是完全超脱俗世的道德。最终,它由于缺少经验质料的支持而变得过于抽象和难以把握。它可以作为理想,却很难在人生中得到实现。总之,爱默生与康德类似,认为道德真理通过审美活动最终跃入超验领域成为彼岸之物,这种真理脱离了现实。

与爱默生相比,梭罗的道德法则非常实际和具体。它不是超验领域的彼岸之物,而是在每天日常的劳动、休息、思考和学习中获得的。湖畔的生活具有平民化的接地气特征,道德实践就蕴涵在日常生活中。文中大量描写自然美景,但这种描写都以作者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审美活动融入了日常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审美。这种审美不需要以宏伟壮丽的自然美景为对象,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美,都是领悟。审美活动不是中介,而是道德真理的揭示过程和生活本身。梭罗给出了达到自由道德领域的具体途径,道德法则就从彼岸的未知世界回到了现实之中。也就是说,超验领域的先天道德法则可以在经验世界中通过感性体验的反思性描述得到呈现。道德不再是抽象形式,而是具有内容、可以实际操作的。这种道德将超验领域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实际生活的法则在先天层面有其基础,先天法则也时刻在生活中显现。

《瓦尔登湖》中有大量关于日常生活的内容。作者详细描述了建造小屋和种豆的经过,罗列了简朴生活收支的明细账以及食谱。对于屋内的家具,梭罗也不吝笔墨详细描述:“包括1张床,1张餐桌,1张书桌——涂了日本油漆的灯。”[3]40他还不厌其烦地描绘了自己研究出的面包制作工艺:“我用纯印地安玉米和食盐来烘烤面包——但最后发现,还是将黑麦粉和印地安玉米掺和起来,做出的面包最方便、最可口。”[3]38也许读者会问:这种毫无诗情画意的生活情景描写究竟意义何在?其实看似平常的生活例行公事就是真理的源泉,生活场景的描写总是伴随着梭罗在不经意间领悟到的生活真谛。在描写了简朴生活之后,梭罗得出结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悠闲自在,不仅没有大必要,而且对人类的发展实在是个阻碍。”[3]9而种豆就是收获真理的过程:“我还取得了一些更好的经验。……在下一个夏季里,……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3]105。

详述生活细节是梭罗的超验主义的特点,他将审美活动置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引出生活真理。文中明确说了描述日常生活的原因:“我幽居在森林之中,是因为我希望小心翼翼地生活,只想去面对生活的基本元素,看看自己能否学会生活必定会传授与我的东西,……我要深深地根植于生活之中,吸取着所有人生的精髓。”[3]58生活既是审美活动,又是揭示真理的过程。真理不在审美之外,也不是审美的结果,它就在生活琐事和在对生活的诗意化理解中。日常生活的描述是对生活意义的建构和阐释。

三、生活真理的现象学解读

《瓦尔登湖》中生活真理的揭示方法符合现象学解释学。现象学认为现象即本体,“现象学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学,即存在论”[5]44。本体论现象学认为真理的属性并非是绝对客观的,事物的揭示离不开主体,真理总是相对于主体才得以展开和揭示,道德实践活动尤其如此。这样,真理的揭示就和审美活动一样是“去蔽”的过程。现象学强调反思性的描述方法,“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5]44。因此,解释是揭示和构造真理的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反思与感性直观融合在一起,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思维与直观具有共通之处是因为意向性所指的意向对象就是意义本身。语言揭示的真理并非永恒抽象的真理,它总是在不断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在本体化时间中不断得到揭示的。

《瓦尔登湖》揭示的生活真理是现象学本体的语言表述,它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没有在最后阶段跃出于经验世界之外。它始终融合在感性直观之中,是时间之中的真理。因此,生活琐事或自然美景的感性描写总是伴随着对生活真谛的领悟,两者是互相融合的。作者没有使用纯知性概念做逻辑判断,而是直接得出结论。这种真理相对于依靠范畴做出的判断的科学真理具有流动和自由的特征。与爱默生作品中崇高的道德法则相比,梭罗的生活真理似乎太无足轻重、太接近于日常生活了,甚至不像是真理。然而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如此细致地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真理是非常新颖的,人们最初往往会质疑它的可靠性。例如,梭罗提倡的返璞归真的简朴生活就是与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接受的物质化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瓦尔登湖》,就会信服他的观点,因为这种真理是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的结果。同时,它又有着感性基础,它扎根于生活体验中并且借助意向性通向先天领域。这种生活真理联结了经验世界和先天领域,它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先天层面的道德法则。因此,简朴生活最终必然会被证明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生活真理。爱默生的道德法与日常生活无涉,这种道德力图超越经验世界从而进入超验领域。梭罗的生活真理则扎根于日常生活,它并不要求成为纯粹形式。生活真理不是抽象的真理或永恒不变的结论,而是在解释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康德把理性和本体抽象化了,其实超验领域只是虚构,当下的感性世界才具有真实性。现象学认为现象背后并没有物自体,逻各斯蕴涵于人的生活之中,而真理就是它的语言表述。现象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是推动解释的逻各斯,这个本体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它扎根于实际生活,通过生命体验得到揭示。理解的语言表达就是真理,虽然这种真理似乎失去了相对于经验世界的高贵气质,却由于扎根于生活而富有生命力。它可以直接通过对感性直观的反思性描述揭示出来,因为经验领域与先天领域是贯通的,先天在经验领域有其相应的对象。因此,自然之物的描述可以直接通向先天真理。《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真理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本书的重要文学特色就是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湖、水鸟、林中动物等都是先天真理的象征物。梭罗将瓦尔登湖比作“地球之眼”“天空之水”,它将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接受新的生命和活力。天和地分别象征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而湖也就成了真理的象征。湖作为联系两个世界的纽带是观察未知世界、进行精神探索的窗口。“上天的玄机常在这片湖水中泄漏无遗,它不断从上天接受新的灵气和旨意。……它是上天和尘世的灵媒。”[3]120湖面天空的倒影暗示真理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人们可以从湖水的深不可测联想到无限的精神领域。湖周围的野生动物同样具有经验和先天的双重意义。例如文中机敏灵活的潜鸟总能轻而易举地潜到湖水的最深处,而浮出水面的地方总是出人意料,它象征着神秘的自然以及深邃的人类思想。梭罗的湖畔生活是精神探险的过程,他用象征的手法将他的探索历程用四季轮回交替的形式表现出来。夏季,他建造并搬入小屋;到了十月份他有足够的时间在火炉边思索;冬季,冰封的湖面使他能在上面漫步,并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湖周围熟悉的景色,这象征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梭罗的心路历程也经历了一个循环。生活真理的显现是解释学循环的过程,它在时间之中,通过湖畔的实际生活体验而得到。

生活真理的揭示方式给我们的启发是:经验领域的感性之物与先天事物是相通的,真理就蕴涵在生活细节中。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并且思考和领悟这些感性之物,真理就会呈现出来。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有趣并且是可以简便操作的获得真理的途径,这种真理接近日常生活,生动而富于生活趣味。生活真理扎根于感性生活,它首先由作者感悟得到,再由语言表达出来。生活的语言描述和对生活真理的感悟交织在一起,两者之间的转换极为自如。描述是对感性直观的刻画,生活真理则是对描述的反思,将感性直观与知性思维融合,反思性的描述是探寻生活真理的基本途径。自然景物以及生活琐事的感知首先转化为语言,语言描述的同时伴随着生活真理的生成,本体是在语言中得到揭示的。通过语言,个人自我意识进入到公共意识领域,成为共享的对象。生活真理的分析性描述就是直观与思维在语言中相互转化的过程,语言的展开是对生活真理的解释,而解释的循环又不断对生活真理的可能性进行再整理。这样,生活真理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生活真理永远只是未完成的过程,它面向未来不断呈现出新的可能性。

本体的理解在生存实践和语言中的揭示意味着逻各斯被道出,成为公开的和共享的。现象学本体奠基于感性直观并通过对直观和生活实践的语言描述得到揭示,“理解在解释中并不成为别的东西,而是成为它自身”[5]173。解释的过程是真理的解蔽,本体在语言解释中显现为生活真理。生活真理既不是严格的科学真理,也不是超验领域中与经验无涉的形式化道德法则,而是自由的、与感性直观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法则,它始终不脱离人的生活实践和时间。总之,《瓦尔登湖》的生活真理是与生活实践相关联的,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的细节中领悟到先天层面的道德法则。康德的先天法则是形式化的道德,而生活真理则同时包含了感性和先天两个层面,是立足于生活实践并通达先天。因此,《瓦尔登湖》中的真理相比于爱默生的道德法则更朴实,更接近生活,也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认同。

四、结语

《瓦尔登湖》中的生活真理是以感性的方式引出和阐述的,它是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同时,它也符合先天的道德法则。虽然始终不离湖畔的日常生活,但作者的思考以及作为道德主体的行动却没有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而体现出自由的特征。康德哲学中经验领域与超验领域有清晰的界限,两者的中介是审美判断。《瓦尔登湖》则将这两个领域以反思性描述的方式加以贯通,在经验世界中呈现出先天的道德法则。生活真理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的永恒之物,它保持着开放状态并不断通过解释学循环展示出新的意义。

现象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推动了解释学循环。理解在经验世界之中,是实际生命实践的整体。生活真理是本体化理解的语言阐释,它扎根于实际生活,也具有先天层面的结构。它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摆脱物质生活的束缚,将精神世界不断升华从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写作方式符合现象学思路,与爱默生相比,它的生活真理更加接近日常生活。它引导人们进入自由的道德领域,只不过是通过对生活的反思性描述实现的。对梭罗来说,生活就是审美和自由的道德活动本身。该书为人们通达自由的道德境界提供了简便可操作的途径,因为道德法则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不是远离生活的不可知的超验之物。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07.

[2]MYERSON J.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David Thoreau[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5.

[3]梭罗.瓦尔登湖[M].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4]艾默生.爱默生集:上[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20.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oreau's“Truth of lif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ant's philosophy

ZHANG Jiaqiu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oreau and Kant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their views of truth:truth is moral laws in practice rather than scientific theories.They also have differences:the former believes that truth can be attained,and everyday life is the way to it;while the latter believes that truth is mysterious and unknown.The truth of life in Walden is neither scientific theories nor moral laws in a transcendental domain;rather,it is th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in practical life.The truth of life demonstrates the principle that phenomenon are existence,its feature of revealing conforms to hermeneutics of phenomenology.The appearance of the truth of life is revealing,and such truth has always been unfinished and open.

Walden;truth of life;the philosophy of Kant;phenomenology;moral laws

I106

A

1004-2237(2017)05-0030-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5.005

2017-09-26

张佳秋 (1976-),男,江苏镇江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E-mail:zhangjiaqiu2007@aliyun.com

[责任编辑 邱忠善]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现象学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卷土重来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