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对于景德镇的影响和意义

2017-04-15 14:47方嘉怡
景德镇陶瓷 2017年1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瓷器

方嘉怡

摘要:本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阐述论证了陶瓷对于景德镇的不同凡响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陶瓷 景德镇传承和发展

闻名中外的景德镇以瓷器行业支撑城市千年的发展。瓷器与景德镇相伴相行,如同灵魂和生命一般,使景德镇亦无愧于“瓷都”的称号。下文将详细阐述陶瓷对景德镇的影响和意义。

一、陶瓷带来了景德镇名气地位的提升

唐宋以前,景德镇还只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虽然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记载,但也只是众多以生产瓷器为主的地方之一。

在唐代时有景德镇出产的瓷器传到京城,史书记载:“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庭。”此时的名号上传至京城,吸引了一部分宫廷官员的注意力,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初露锋芒。

到了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景德镇制瓷技术进一步提升,烧造的青白瓷闻名于世,名气也渐渐超过北宋五大名窑后来居上。真宗皇帝更以“景德”年号赐名,从此景德镇成为重要的瓷器产地。景德镇东郊高岭村的优质瓷土更是被人们熟知并在世界范围内命名为“高岭土”。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制瓷技术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到了元朝时期,统治者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对陶瓷的生产进行了严格的约束和控制,以求通过控制使制造瓷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浮梁设立有“浮梁瓷局”,由朝廷官府直接管辖,其可以优先从官府得到其他窑口难以获得的原材料和各种瓷器订单,而且还可以获得许多新器型、新画面设计图稿。而对于景德镇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也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征税。此外,朝廷官府也集中各地的优秀工匠来到景德镇,生产出质量上乘的精品陶瓷进贡给帝王家。这种方式无疑使得景德镇成为制造瓷器的独特之地。以元朝疆域之大,其统治者的开放性的视角,瓷器不仅在国内,也进行对外贸易,远销海外,海上的贸易路线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进口了景德镇的瓷器,其知名度不言而喻。

明清两代继承了元代浮梁瓷局的管理模式,为供应宫廷所需瓷器而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由朝廷官府派人来担任督陶官。御窑投入大量资金,对产品精益求精,制造出多种风格齐全精美绝伦的瓷器。随着景德镇瓷都地位的逐渐确立,景德镇以外的官窑厂渐渐消失,唯有景德镇窑瓷器大批涌现,一枝独秀。

一直以来,我国也不缺乏生产瓷器的地方,但偏偏是景德镇力压群雄,“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陶瓷凭借“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声名远播,享誉全球。当代中国,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唯一的一座以手工艺著称的城市。景德镇也被誉为“中国画坊”、“美术之廊”之美誉。如此地位和名气,离不开陶瓷的影响。

二、陶瓷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贸易,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瓷器艺术的发展

景德镇瓷业的产生、瓷业及其城市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有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景德镇地区有丰富的制瓷原料。景德镇及周边地区盛产瓷石、高岭土、釉果、釉灰、耐火土等制瓷原料4 0余种。景德镇地区山峦起伏,丰富的森林资源十分有利于烧窑。此外,景德镇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充足,夏秋之际晴热天气多,有利于瓷坯的晾晒干燥。景德镇处于昌江岸,昌江汇入鄱阳湖,鄱阳湖则流入长江,而古代运输以水路为主,便利的水运条件便于将成品运出销售。再景德镇地处南方山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没有明显的军事重镇的地位,使其很庆幸地免受历朝历代战乱的影响。加上朝廷的大力扶持和重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占据了,使得瓷业得到大发展,带动经济繁荣。

古代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没有掌握制造陶瓷的技术,对来自神秘东方的精美瓷器爱不释手。古代中国对陶瓷技术的垄断地位占据很长时间,是无可争辩的霸主。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陶瓷的发展乘风顺势而行,获得遍及全世界的财富与赞誉。

据《江西瓷业之根本》一书中提到:“有清乾隆瓷业全盛时代,景瓷输出总值亦曾达六、七千万元”。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佛山、汉口、朱仙镇、景德镇,只有景德镇在政治,地理上都不占优势,仅靠制瓷业带动的经济发展而扬名。凭借发达的制瓷手工业,景德镇地区也早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能够同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相媲美。正如英国人李约瑟说:“景德镇是全世界最早的工业城市,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世界性的大产业”。

制瓷业是较早与农业分离的手工业之一,技术将从业者专门化,使他们不需务农。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制瓷业的持续发展,把制瓷业这种原来与农业连在一起的家庭手工业的行业,较快较早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且就制瓷业与农业的分离程度而言,景德镇走在了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其他江南市镇的前面,城市就是这样从农村分离出来。明代中期,景德镇窑户已基本上集中到镇内,城市的繁荣已建立在瓷业生产基础上了,这种集中,有利于制瓷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某种程度上松动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使资本主义所需的生产要素得到解放。

古代中国曾经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作为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陶瓷便是其中一大主要商品,拥有巨大的海内外市场,一定意义上带动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发展。陶瓷出口到遍布亚欧非大陆的近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收入。目前世界上众多的文物博物馆都珍藏有景德镇瓷器,价值不菲。

三、陶瓷更是促进了景德镇文化的繁荣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地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两千年沉淀下来的与陶瓷生产相关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的融合,是集地域文化、工艺水平、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文化形式,涵盖了原料开采、工艺流程、技艺传承、生产习俗、行业制度、窑神崇拜等诸多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天人合一思想,人际关系等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均有反映。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竹林七贤、大漠孤烟、塞外风情、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狮子滚球、凤戏牡丹、龙凤呈祥、葡萄果枝、松鹤同庆、麒麟送子、双龙戏珠、荷托莲花、喜鹊登梅等都是陶瓷上的常见题材。

陶瓷带来了一些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比如在景德镇流传着“青花姑娘”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元朝时期,为了找到能在瓷器上作画的颜料,有一个名叫廖青花的姑娘就到距离景德镇100多里的小青山上找寻石料,结果后来大雪封山,他的未婚夫到小青山上找到她时,她已经被冻死在山顶;在她的脚下,堆着闪着蓝色荧光的石料,后来人们就开始用这种石料在瓷板上绘制蓝色图案,也就是现在的青花瓷。这反映了流传在瓷工和劳动人民中对如瓷器般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愿望。

景德镇陶瓷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反映在陶瓷工艺上,呈现出浩繁复杂的风格。不同年代、不同造型的陶瓷珍品如宋之影青,元之青花、釉里红,明清之青花玲珑、粉彩、薄胎、祭红釉等名瓷不胜枚举。

且由于瓷的质地像玉的特点,而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对玉的尊崇,瓷器代替玉从神圣走向世俗化。陶瓷这一载体使得我们民族形象,民族精神等的内容刻畫固定下来,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经久不衰。

四、陶瓷在当代对于景德镇的意义分析

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入侵,传统文化大有退化之势。陶瓷产业和文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工业文明、现代化、城市化等的影响和冲击,对景德镇的政治、经济、城市形象也带来巨大影响。建国以来多元化发展现代工业,而景德镇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电子、陶瓷、电力、食品等几个行业上,陶瓷占经济的比重已经不多。国际上即使在制瓷领域,也被日本西欧美国等超越。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其陶瓷工业发展迅猛,领军世界陶瓷。在国内,被新兴的福建德化的制瓷产业的光辉所笼罩,景德镇的地位已经不如从前。如何将陶瓷在历史上对于景德镇发挥的影响和意义,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是当前我们所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应当要把握好陶瓷这张名片,立足于陶瓷产业的复兴。当前景德镇的发展滞后于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区,且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虽然国家投入了一部分资金用于振兴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建立专门的陶瓷大学来培养此方面的人才,景德镇陶瓷生产也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但这些都还不够。景德镇仍然需要把握好千年瓷都的品牌,打造全球知名的形象,在质量和制造工艺上加以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打造高精尖的瓷器产品,填补国内陶瓷在高档市场的空白,并且在世界市场上扭转我国陶瓷产品的低劣形象,真正与自身作为陶瓷圣地的出品相符,重塑辉煌,显现千年的陶瓷底蕴。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术业有专攻”,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应试教育制的影响,培养的学生和人才在专业的领域上不够优秀。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都不能够认识到瓷器的魅力,造成这项古老的技艺难以流传下去,出现断层。教育思想上应当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发扬“工匠精神”,将个人所擅长的单一领域逐步做到精细化。

市场经济形势下应当适应市场的需要,生产满足于各个地区各种文化的相应的陶瓷产品。积淀了几千年的陶瓷文化本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极具开发价值,景德镇所留下的古窑也数不胜数,如能将产业文化、旅游、人文生态等相整合,大力弘扬,则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景德镇陶瓷行业既是传统的,又是最有希望的;既是产业的,又是文化的;既是市场的、商品的,又是社会的、艺术的。只要制定符合实际、顺应潮流的战略,下大力气落实措施,景德镇重振瓷都雄风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邹安怡.元代的文化政治对元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李兴华,胡菁惠.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中国陶瓷.2003.10

[3]万能.明清景德镇官窑制度及对景德镇瓷业的影响.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 4 ]彭涛.明代宦官政治与景德镇的陶政.南方文物. 2006.2

[5]刘忠山.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盛行原因考察.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5

[ 6 ]宋燕辉.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南昌大学学报.2009.5

[7]许艳艳.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资本化研究.哲学与人文科学辑.2011.5

[8]徐昂.景德镇陶瓷对欧洲的出口贸易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5

[ 9 ]钟丽英.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之研究.重庆师范大学. 2010

[10]刘昌兵.因瓷而兴——古代景德镇的瓷业城市历史和特点.江汉考古.2008.1

[11]孙静艺,王伦.中国陶瓷故事域外阐述与中国陶瓷文化传播研究.山东陶瓷.2016.10

[12]刘凌波.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中小城市CI策略——以千年瓷都景德镇为例.武汉大学.2005

[ 1 3 ]安玉欣.景德镇陶瓷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5

[14]张毅蕾,辛凤.浅谈景德镇历史文化资源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视野.2012.5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清朝什么样
我的家乡景德镇
中国的名牌瓷器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高傲的瓷器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