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粉彩瓷画艺术的历史记忆

2017-04-15 14:49占奇亮
景德镇陶瓷 2017年1期
关键词:彩瓷粉彩雍正

占奇亮

景德镇是面向世界开放的“千年瓷都”。越来越多来自海内外、年龄不一的人们来到景德镇,交流陶瓷文化和技艺,使得景德镇陶瓷得到继承与创新,令人着实欣慰。景德镇的繁兴与否与陶瓷紧密相连。从来没有哪一座城市是以一个行业为养料,活色生香几千年,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这里的人们绝大多数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从事着陶瓷行业。这里的高岭土享誉世界,用它生产出来的瓷器,一直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

在陶瓷这么多瓷种中我最擅长也最喜欢的是粉彩瓷。粉彩是我国四大传统陶瓷之一,创烧于清朝。其是珐琅彩的衍生,却在问世后深受宫廷以及民间追捧,光芒远远盖过珐琅彩瓷。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瓷,就是先烧成瓷,再在瓷上进行绘画,再次入窑烧制而成。那么为什么粉彩的颜色如此粉润柔和呢?就是因为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可是砷是一种有毒的元素,像我们常见的砒霜,硫磺中这都是主要成分。所以粉彩瓷不宜用作餐具,不过观赏性极佳,多用于花瓶等装饰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技艺的精湛深入,先辈们发明了一种不含有砷元素的粉彩瓷,为餐具粉彩带来福音。采用不含铅的釉颜料与着色氧化物按重量 9∶1配比,入磨机细磨,制得水色颜料及油色颜料,用于瓷器釉面装饰,经 780℃~850℃烧成,获得制品。它以釉替代传统釉上彩的铅熔剂,消除了所有有毒物质,具有使用环保安全、色调丰富多彩的特点。适用于对艺术瓷、陈设瓷和日用瓷进行古彩、油彩、粉彩等多种类型的釉上装饰。不过虽说其是无毒元素,但是釉上彩本身由于烧成温度低,且隔着釉融不进胎里,也还是会有掉色现象,所以尽量不用于餐具。

在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就开始烧制粉彩瓷了,但是大部分还是受五彩的影响,只是在花草之类的地方使用粉彩点染,制作较粗,所以康熙时代是属于粉彩瓷的萌芽期。粉彩瓷在雍正时期得到繁荣发展。当时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论珐琅彩还是粉彩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个字——雅。其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富有中国绘画的风韵,改变了传统的五彩用笔古硬和料色浓重的画风,严谨的彩绘工艺程序和娴熟的彩绘工艺技巧,配合多遍的笔法以及丰富的色彩,将装饰性与绘画性交融在一起。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雍正粉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丰富多变,同一种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色彩周围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釉色秀丽温润。雍正粉彩中有一些色彩是前所未见的,如红彩。传统红彩均为铁质,又称矾红,色调从朱砂到橙红色都有。雍正官窑使用黄金做原料,烧制出艳如胭脂的金红,色泽娇嫩无比,也称作胭脂红。此时的胭脂红只见于官窑粉彩瓷器中,民窑粉彩瓷的其他色彩均已改为粉彩,只有红彩仍用矾红不变。此时的黄彩使用氧化锑做呈色剂,黄色与蛋黄相似,与铁质黄彩的呈色完全不同,因在其中掺了玻璃白,色彩已呈粉质不透明状。

纹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纹居多,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莲花、桃花、玉兰、三秋、九秋、落花流水、过枝花、团花、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龙、凤、鱼、鸟、蝴蝶、蜜蜂、仙鹤、鹿、马等。人物纹有:婴戏、仕女、渔樵耕读、教子图、历史戏曲、神话故事等。在胎质方面,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胎体加工细密,质地细腻轻盈,皎白精致,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亮无瑕,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雍正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外,还盛行黄地粉彩、墨地粉彩、淡绿地粉彩、青釉地粉彩、酱色地粉彩、珊瑚红地粉彩、胭脂红地粉彩等色地粉彩。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宋椠体正宗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优美的“富贵气象”。

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又创新发明新的颜色与技法。当时他们将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乾隆朝还有部分的创新是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到了嘉庆、道光时期,依旧是以粉彩瓷作为主流瓷种生产,但是彩地轧道开光品种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大体还是继承前朝烧制方法,并无太大创新。

民国初期由于政治动乱等环境因素,涌现了大批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旧混迹人间,甚至流往海外,以餐具、茶具的数量最多。有的胎体轻薄,多绘花卉或山水人物,色彩较浓艳,器底款识用青花或红彩仿写清代各朝款识,或红彩乾隆图章式伪款,或红彩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伪款。但是在这款器物中有的瓷画较精美,是可以收藏的,因为这毕竟是近百年前代表瓷器最高水平的工艺珍品。

民国前后还有一种粉彩瓷引人注目,那就是新粉彩瓷。新粉彩瓷是一种新型粉彩,这种粉彩在民国前后悄然崛起。新粉彩瓷也采用传统的粉彩画法,在题材上则多取法宋、元、明、清及近代名画。新粉彩的画师都出身艺匠,以工见长,作品浓艳俏丽,更符合市民的欣赏习惯。

新粉彩瓷有几代名师,正是这些名师的艰苦铺路,才有了现在新粉彩的成功。第一代大师是潘匋宇和汪晓棠,他们都是现代陶瓷彩绘的奠基人。潘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1911年任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国画教师。作画风格清淡雅丽,花鸟、人物均重神韵,从不刻意求“工”。他少时在杭州以绘制纸绢扇为生,因妻投水自尽,避祸景德镇自学彩瓷,不到数年即名闻遐迩。汪晓棠人物画最著名,所画仕女,俏丽妩媚,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精细淡雅,深得改琦、费丹旭一派精髓。其名作粉彩《黛玉葬花图》,林黛玉颦眉荷锄、衣褶被秋风吹起,衣带飘摇,如行云流水。一侧孤鹤相随,衬托出画中人孤高自许、目中下尘、郁悒悲然的思绪与情感。全图一人一鹤,不设背景,更添雅清素静的氛围。可惜的是他们都英年早逝,遗留的作品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第二代是大名鼎鼎的珠山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劉雨岑。珠山八友在中国景德镇陶瓷艺坛活跃了近百年。这个时期中国民族正处于动荡时代,珠山八友在继承优秀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营养,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第三代新粉彩画师活跃于三十年代以后,有的到五六十年代仍在创作,这批画师大多师承“珠山八友”,有方云峰、刘希仁、万云岩、汪小亭、涂菊亭、张沛轩、邹文侯、程芸农、张志汤、余翰青、王锡良、刘仲卿等人。

现如今,无数陶瓷爱好者涌入景德镇来学习创作陶瓷,这是陶瓷的全盛时代,历经多少起落的景德镇与陶瓷事业终于迎来文化高潮。在陶瓷上作画,它的泥性、釉色、火感都包含在其中,这些最质朴审美语言是其他形态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一个陶瓷创作者,我也会尽其所能潜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彩瓷粉彩雍正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马晓军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谈浅绛彩瓷画及其蚌埠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