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瓷山水画的精神

2017-04-15 14:51李艳
景德镇陶瓷 2017年1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李艳

陶瓷绘画艺术被人们称之为瓷上国画艺术。其与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山水画,它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理念。因受中国画的影响,从宋代开始绘画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的概念,千百年来影响着文人雅士以及书家画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意识。从陶瓷山水画中,我們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陶瓷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陶瓷美学的主脉。而这种美学却与中国画息息相关,因此,探讨陶瓷绘画艺术必探讨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陶瓷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有着许多的共同特点,尤其是陶瓷山水受老庄及禅宗哲学思想影响至深,特别注重心灵的体悟,面对同一景致,会因心灵感受不同而产生雄强沉厚、温润秀丽等不同的审美趣向。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尤其是南朝时所倡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的玄学精神更是推进了山水观念的转换,从而使得“迁想妙得”成为山水画的第一要义。神超形越之外,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在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山水里,人们并不关注所显之象,而是重视所含之道。形而上的“道”弥补了生活中的诸多缺陷和不足,故“以形媚道”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哲学。

魏晋以后,山水画开始得到人们关注,为了更好地表现山水壮丽奇观,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具有理想色彩和积极意义的方式,促进了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而陶瓷艺术家们只不过是把山水的魅力,以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展现于陶瓷载体上,并寄情于清逸的精神世界之中,让心境与自然超凡脱俗,有感而发。这一切是基于自己的直觉、情绪、文气、人格意识、生命态度和“情”感特征的,而这个“情”,并非作者简单的心情与情感,而是心灵与自然、人生感悟的交融,它包含了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人格意识、生命态度,因“心”造境,因“境”生情,最终达到一种随心所欲、圆融无碍的境界,展现出一幅幅意境幽深、万千气象的胸中丘壑,达情入境而又寓于理之界。

中国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历来在学术界被受研讨,有人把传统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等同,有人认为二者不是同一个画种。孔六庆教授则认为:“陶瓷绘画自宋代以来与中国画同步发展”。张道一先生在孔六庆教授著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的序中谈到:“陶瓷绘画作为一个词组,是由陶瓷和绘画组合起来的。二者的关系,既是结合,又是制约和限定。因此,陶瓷绘画不是绘画的一个画种,就像舞台美术不属于美术一样。舞台美术是喜剧的一部分,它是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体;山水画是陶瓷艺术的一部分,它是器物的一个有机体。”陶瓷的绘画装饰,自从吸收了国画技法以来,使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论青花与粉彩以及陶瓷其它装饰艺术,都产生了崭新的面貌。要探求陶瓷绘画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须看从哪个方面进行比较,从总体上来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亦有同质,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白描它不仅仅影响着磁州窑白地黑花的绘画装饰,也影响着定窑刻划花装饰,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在宋代时期因为将中国画中的白描技法运用于其上进行装饰从而达到其繁荣阶段。白地黑花正是受宋代白描绘画艺术的影响在瓷胎上使用白描的形式进行装饰,画面以褐色的单色进行线描。从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来看,白釉黑彩瓷多是磁州窑瓷器中的高档瓷,体现了追求自然旨趣的艺术美景。因此,宋代磁州窑黑彩绘画与中国画在熟绢上绘画勾勒线条形成了同时代不同载体绘画艺术风格的相近之处。

既然两大艺术有如此相似之处,那么山水画更加接近。它们都独具个性语言、表现符号和程式化用笔,其本源就是在追求一种天性的意趣,完成空灵的传述--即心灵的创造。它不仅要求作品气韵生动,而且从内容到形式更要做到完美统一。作者通过视觉、感官去观察自然景物,通过游历名山大川真山实水后将所得的真实感受,将“看”到和“悟”到的以个人艺术语言表现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及自己的山水情怀。此时的山、水、树、石已不全是现实之中的山、水、树、石,而是已经渗透着作者感情嬗变的生命产物,是画家心中的“情”与“境”的显现。

传统的山水画始终是双眼对自然观看的结果。无论是国画艺术还是陶瓷绘画艺术,所表现的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气象有别于太行或关陕峻岭。其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天地。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禅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为已抒发,墨的秩序法则在山水绘画艺术得到高度应用,用水样情调体诗样禅意,诗情画意可谓由此而生。水墨文章从这一刻起,已标为圣者说,成为人们至今参悟的模板。

中国画与陶瓷绘画最大区别莫过于绘画载体的不同,一个是纸上着画,一个是陶瓷载体上着画,但陶瓷载体有个特点就是载体的器型多样,因此“通景山水”也就应运而生。在汪野亭的《寒江远帆》和《春江风帆》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陶瓷大家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陶瓷器型类制品,开20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所谓通景,就是将一个画面以一个完整的构图,在圆柱式的器皿上展开,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即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的一个整体画面,一改以往在一面饰画,另一面题款的画面。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以自然景物来营造意境,把客观景物按照主观意识加以强化或削弱,在笔墨技巧的表现上,它是把自然的特征推到更高的境界。在造型语言的把握上,它既不完全忠实于自然,又不刻意地去摹拟自然,最终更能让人领略到浓郁的自然趣味。

以上列举的作品还有一个经典之处是能令人回味。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地,是需要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厌其烦地去积累、去感受、去探求,才能达到“出神”的意境来。它不仅要传山水的神,更讲究传画者来自心灵的神。为什么中青年与中老年他们的笔墨存在差异呢? 中青年画山水是先有山水而后有笔墨,那时的笔墨是依附在一种物质上,笔墨是被动的,是状物的状态,笔墨本身的语言还没有独立出来;中老年画山水是先有笔墨后有丘壑,其实这时候的笔墨已经升华成一种笔墨精神了,这时的笔墨意义不仅是在一种技术的层面,而更多的是心理因素,他寄予了笔墨更多的意义,他不是在状物而是在抒情。“余与山川神遇而迹化”,只有相遇才能迹化,笔墨是迹化的痕迹,这时的笔墨已经包含了一种精神。笔墨在造型之外所能使人感受到的精神,当然是历久而出的不可确指的自我本真性情的外化。心象世界是相对独立、自我圆融、意蕴充盈,镜象世界则是再现追求的过程,对自然山川的观照和体悟要求作者要独有其法。写自己胸中丘壑而非自然本体的复制,更不能失去其可居、可游、可观的自足性;在对自然山川的写照当中,以一颗纯净之心体悟自然,造化自然之神韵。

与中国文化互动发展。文化的进程影响着山水画,山水画的文化内涵积淀又丰富了后世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增添了山水画的文化含量。任何艺术的最初都是实用的,期间经过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兼容阶段,最终才上升为一种纯审美的艺术形式。山水画自然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中国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笔墨厨神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