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转型开拓发展 建设美好新双城

2017-04-15 10:23李洪铭
奋斗 2017年7期
关键词:双城转型发展

■李洪铭

推动转型开拓发展 建设美好新双城

■李洪铭

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转型升级。”哈尔滨市双城区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转型发展意识,在客观科学审视自身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把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与双城实际结合起来,研究确立了“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兴区、食品产业强区’两大发展战略,把双城建设成为食品工业之都、现代文明新区”的最新思路,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把握转型拓越发展的优势

一要把握政策优势。当前,双城迎来了区划红利和政策机遇叠加期,我们要特别抓住国家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哈长城市群、中蒙俄经济走廊和“龙江丝路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实施推进的有利契机,深刻把握经济规律和形势变化蕴藏的发展机遇,顺势而上,主动作为,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拉升双城的产业空间和城市维度。二要把握资源优势。双城的农业基础好,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区,奶牛、肉牛、生猪、蛋鸡和肉鸭等五大畜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强龙覆盖,资源优势明显。我们要立足于极具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品牌食品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食品产业强区转型。三要把握区位优势。双城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京哈铁路、拉滨铁路、哈大高铁、同三高速、京哈高速穿境而过,紧邻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松花江流经双城并设有船站,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因此,我们要借助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投资环境,加强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双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二、突出转型开拓发展的重点

一要抓转型、增活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加快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型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以“全省做示范、全国争一流”为目标,深化“一减四增”结构调整,重点打造全省“北菜南运”核心区、“南菜北运”集散地。继续发展循环农业,抓好“三减”行动和有机肥施用。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五年内规模经营比重基本达到100%。全面落实“两大平原”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水利设施和标准化农田建设,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壮大以合作社为主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保障有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订单农业。

二要抓龙头、促升级,做优做强食品产业。食品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我们要以建设食品工业之都为目标,整合现有开发区资源,科学规划食品专业园区,按照国家级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园区的设施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坚持增量引进与存量提升并重,依托食品园区育强食品龙头,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支持现有食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升级设备、改进工艺;围绕“原字号”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搞好新产品研发,实现产品由“大路货”向中高端升级,做大做强“食品航母”。三要抓项目、大招商,增强区域竞争力。项目是拉动双城经济转型增长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的命脉。我们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招商准入、择商选资,积极融入龙江丝路带、哈长城市群,瞄准国际国内500强、行业50强、大型国企、上市公司,通过大数据运用和信息筛选实行定向招商、精准招商。鼓励支持域内企业上市融资、裂变扩张,增资扩产项目享受新引进企业优惠政策。四要抓规划、重建管,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我们要围绕“卫星城”定位和“哈长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站在哈尔滨大都市的视角和层面,高标准编制城市建设规划,与主城区实施错位发展,科学确立城市的空间、规模和产业结构。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集中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智慧城市”项目,逐步完善“三供三治”以及路网、管网、绿网、亮化等配套设施。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以“四野”旧址纪念馆为重点,整合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创建“红色文化感悟体验区”,塑造一批具有双城特质的城市文化“符号”,厚植城市文脉。挖掘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引领乡风文明,打造美丽乡村。

五要抓保障、惠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转型发展民生为要。”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补齐民生短板,聚焦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的民生问题精准发力,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要提速精准扶贫,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解困的根本出路,继续实施“五个一批”攻坚计划和扶贫开发“十大工程”,推动脱贫攻坚落地见效,确保贫困群众尽快稳定脱贫。要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就业援助和创业帮扶机制,全面做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救助、养老助残等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提升城乡养老、低保、社保等保障标准和覆盖面。要推进社会事业升级,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城乡教育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擦亮教育强区品牌。要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双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推进联勤综合执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应急突发事件预案和事故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营造转型开拓越发展的氛围

一要提升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发展无论是思困境之因,还是求振兴之道,都要从思想思路层面破题。”我们要以总书记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推动工作,扫清转型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要破除畏难等靠情绪,教育引导全区党员干部面对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要从客观上分析原因,更要从主观上寻找不足,积极主动作为,在真抓实干中破解发展难题。要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克服封闭保守、求稳怕乱,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想,切实以新思维、新理念、新视野谋划推动工作。

二要树立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我们要把对党忠诚、敢于担当融入锤炼党性的全过程,引导全区干部在遇到艰巨任务时要挺身而出、主动承担,千方百计抓好落实;在碰到难题时,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想方设法予以破解,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遇到矛盾绕道走、看到困难往后躲;在出现问题时,要主动面对、负起责任,积极稳妥处理解决,不能上推下卸,不能回避问题、上交矛盾。同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建立责任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支持创新者、保护担当者,真正让干部心无旁骛谋发展、干事业。

三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决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防止“四风”反弹。领导干部要带头抓落实,对分管的工作、负责协调的工作,要全面履行职责,亲力亲为,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到工作一线抓落实,坚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咬定目标,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完善落实大督办工作机制,加强对责任落实的监督检查,已经落实的看效果,正在落实的催进度,没有落实的追责任,切实提高督办效率。

四要优化发展环境。优良宽松的环境是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为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最优的外部环境。要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努力破解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程度不深、体系不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更为宽松的企业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消除制约外来企业投资的政策壁垒,降低企业投资经营的成本。要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廉洁透明的服务型政府。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健全信用体系,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富商、重商、安商”的发展氛围。要营造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努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乱处罚、乱作为问题,尤其是要把整顿交通秩序、加强执法管理等工作列为今后的重点,切实转变乱管乱罚的局面。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市双城区委书记)

编辑/曲直quzhi@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双城转型发展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进“首博”,观“双城”——18世纪的北京与东京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