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2017-04-15 13:38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陈 鑫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陈 鑫1,2

(1.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2.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多元文化时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文化及大学生文化自信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加强教师模范引导,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建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教育合力等途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文化能激发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作为民族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它一直被各民族视为一种精神和信仰。各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更是被誉为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

文化能引领价值和方向,为个人、民族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是文化建设和价值引导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持续繁荣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传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在多元文化冲击、各种价值观念激荡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注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一、文化自信内涵及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

(一)文化自信内涵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刘云山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将文化自信理解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

可见,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推崇礼敬,还应具备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的勇气与魄力;既蕴含着对我国过去几千年文化的认可,也彰显着对未来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

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总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状况是较好的,一些大学生能肯定并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对外来文化能包容与借鉴。

但部分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不深,对西方外来文化缺乏辩证分析,甚至盲目认同,导致在部分学生群体中仍存在文化自卑和文化冷漠现象。

当今社会多元并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在社会快速变革的过程中相互交融。多元文化背景下,极少数大学生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坚持“西方中心论”观点,认为西方是先进、现代、开放的代名词,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对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缺乏信心,进而陷入文化自卑的泥潭。

文化冷漠一词是由政治冷漠演化而来。政治冷漠是指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不参与,是公民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也存在文化冷漠现象。他们往往缺乏文化自主性,文化反思和创新意识淡薄,不关心文化的发展、不愿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对文化实践持消极冷漠态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自信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反过来也会作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文化内容与形式,通过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主流文化,用先进的精神产品和思想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作为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应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和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中国先进文化为依托,内在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同与自信;在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高校通过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将优秀思想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与双向互动性,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先进文化传播、提升其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通过对大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积极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并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其文化自信。

(一)培养教师文化自信,发挥教师模范作用

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西方,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本意为“引导和唤醒”,是指教育者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将学习者潜藏的知识、智慧与美德引导出来的过程。从这层意义上看,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引导和唤醒的力量。可见,教师自身的榜样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育教师的文化自信。高校教师更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文化自信,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传播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高校教师要始终坚持育人导向,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实施教学改革,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应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自觉不仅是认识自己,还包括理解全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学习和吸收别人文化的优秀成分,即要求我们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自觉学习其他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5]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辨证分析当前我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文化及外来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意识。

现阶段,全球文化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改进和更新人文教育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认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的精髓,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思想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以及西方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此外,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多采用课堂辩论、时事讨论等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逐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传授和道德感化的统一,让学生在文化自觉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共建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教育合力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同样,“教育也是在环境中进行的”[6]。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共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维度教育合力,能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正确的文化价值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注重家庭文化熏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孩子品性养成的重要途径,父母的文化观念与言传身教会对孩子文化自信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家长的思想观念、性格、处世习惯与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青少年在品行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在这一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通常会转化为今后较为稳定的行为模式。父母可以通过诵读经典等方式,从小培养子女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使学生从小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以后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党和政府应积极建设我国文化事业,加强文化立法,监管文化市场,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坚决抵制各种消极低俗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弘扬社会主旋律;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和感染中增强文化自信。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充满活力、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让大学生在展示自我青春与朝气中彰显文化自信。

首先,借助物化载体,传递先进文化精神。学校的建筑群、校园绿化带、主题雕塑等,都是传递校园文化的物化载体。高校应认真设计既符合学校特色及发展定位又能传递先进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校园”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浸润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春风化雨的作用。

其次,利用学校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社团活动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高校教师应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校园文化节、文明礼貌月、主题读书日、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理念、价值导向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广大青年学生中去,让大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渠道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引导。要优化新媒体环境,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话语权和制高点,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注重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中培育文化自信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包含“心智”和“德性”两个方面,前者可以通过系统知识传授来获取;但后者作为习惯,只能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创建、文化下乡、志愿服务、社区送温暖等文化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主性,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价值认知,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总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各界长期共同努力,是一个不断培养、逐步提高的过程。高校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1-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4]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研究[M].苏州:群言出版社,2007:3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6.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5.19

G641

A

1004-4310(2017)05-0100-04

2017-07-26

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政教研课题“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研究”(2013SZXM095)。

陈鑫(1980- ),男,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