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加强女教职工心理疏导的策略探析

2017-04-15 13:38康敬群
关键词:教职工工会心理健康

康敬群



高校工会加强女教职工心理疏导的策略探析

康敬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女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备受关注。本研究从高校女教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出发,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高校工会通过心理疏导来提高女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为创新高校工会工作方法,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基本理论依据。

女教职工;心理疏导;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引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校女教职工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其本身也担任着普通社会人的角色,但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忧。根据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有“身心疲惫”感的占58.6%,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1]。还有研究表明:6.9%的高校女教师有中至重度抑郁;21.33%的人有中至重度焦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也频现报端[2]。高校女教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她们的焦虑、浮躁、心理失衡、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如果不妥善解决,将不仅阻碍女教职工个体发展,也会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引发女教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社会的改革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结构性的变迁,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压力和冲击,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女教职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生活压力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对女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带来的焦虑、不安、倦怠和危机感比男性教师更为明显。与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如职称晋升、文章发表、教学科研的绩效考核、教学理念和手段的更新等,都要求女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进取,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心理压力。在各个高校中,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平等工作机会的增加,女教职工也积极参加行政事务,行政管理层也逐渐更多地看到她们的身影,但这也意味着她们面临的工作难度加大,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据统计,约有71.5%的女教职工感到来自工作的压力普遍较大[3]。

家庭事务繁重也增大了女教职工的心理压力。作为女性,女教职工在家庭中承担着妻子、母亲、女儿的多重角色,女性的奉献、顾家的特点以及“女子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她们常在“八小时以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育陪伴子女、赡养老人甚至会承担所有家务琐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兼顾较多的家庭重任,她们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

(二)高知女性个性特点带来心理问题

高校女教职工是高学历的知识女性,由于她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封闭的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外界缺乏认知了解,容易使她们形成偏激性格。性格内向、细心、敏感是她们较为普遍的特征[4]。当这种特点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困扰和需求时,她们往往宁愿闷忍在心中,也不愿向外倾诉。相对自我封闭,加上比男性更为突出的情绪化和易感性的个性特点,女教职工更容易产生情绪方面的障碍和抑郁。在生理期的时候,由于身体激素分泌的原因,女教职工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另外,与其他阶层的女性相比,高校女教职工平等、竞争和责任意识更加强烈,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渴望和男教师一样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易引起焦虑、过激不等良情绪,久积心底,也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5]。

(三)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带来心理问题

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也是各种意识形态汇聚交锋的阵地。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益格局的调整,生活节奏的加快,蜂拥而来的繁杂信息以及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浮躁社会心态也不可避免地对女教职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激荡,新旧价值观激烈冲突与碰撞,导致女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多元化日趋明显。当需求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女教职工难免会产生挫败、焦虑、燥怒情绪,极易诱发思想问题,导致心理困惑或心态失衡,影响着女教职工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各高校大多创造条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解压和心理调适场所,而为教职工专门建立心理咨询室的高校却屈指可数。即使有些学校面向教职工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来访咨询的教师和员工也不是很多。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教职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保护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即使有心理问题也难以启齿,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还未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当意识到自己健康出现问题时,往往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和认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疏导,防患于未然,切实维护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心理疏导的策略与方法

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心理问题产生之前,及时采取措施,理顺情绪,解疑释压,化解矛盾,培养女教职工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自我疏导调适能力,就能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

心理疏导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心理疏导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疗法,具体的做法是,心理咨询师与患者之间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沟通交流,让患者把内心深处的隐情和心理阻塞的症结等情况完全充分地表达出来,心理咨询师循循善诱,抓住问题症结所在,因势利导,改变患者的不正确认知,把病理心理向科学、健康的轨道上慢慢地引导,最终使患者形成积极的良好心态[6]。

高校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教职工的利益,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工会应充分发挥工会教育、建设、维护及参与等职能,围绕学校发展大局,掌握女教职工心理需求信息,摸清引发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积极想方设法,疏导和释放女教职工心理压力和困惑,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引导女教职工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一)建立和完善诉求渠道,摸清女教职工心理动态

广开信息的交流之路,收集准确信息是做好女教职工心理疏导的首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工会要深入群众,践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这就要求高校工会要采取各种方式广开言路,摸清女教职工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女教职工诉求机制。工会可以建立和完善座谈会制度,通过座谈会及单位教职工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摸底教职工关注及亟待解决的困惑问题;建立和完善走访制度,选派工会干部定期或不定期重点走访了解女职工特殊需求,尤其是走访慰问大龄未婚女职工、家庭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落实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通过教代会代表的巡访,了解和收集女教职工诉求信息;设立工会主席接待日制度,在约定日期由工会主席面对面接访女教职工诉求;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工会”工作方式,拓宽教职工信息诉求渠道。工会根据女教职工诉求,分年龄、性别、岗位、收入、学历等标准进行细分或界定,做好信息的收集基础工作,彻底理清、摸清女教职工需求、困扰和压力,切实采取对应措施,及早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二)开展普及型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高校女教职工为跟上时代步伐,承受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些女教职工自我身心保健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及心理调节技巧,甚至有些人出现了不良身心状况还不以为然。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工会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如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邀请心理健康专家问题答疑,建立心理健康网站,播放心理健康影片,团体辅导等手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她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自省自查,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心,保持心理平衡,学会建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支持系统,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方面的挑战,能够了解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及时有效地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从而建立积极情感反应,不断增强她们心理健康意识和受挫能力。

(三)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疏导宣泄不良心理情绪

在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定义中,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心理健康的物质保证。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减少应激和紧张,使焦虑水平下降,减少消极情绪,增加积极情绪,改善心境状态[7]。高校工会可以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如举办“三八节”趣味运动会、读书沙龙、瑜伽培训、踏春游园等活动,使女教职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展示风采,疏导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改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这样一方面增进女教职工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培养拼搏和坚毅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使她们学会享受工作生活中的情趣、乐趣,进而培养女教职工乐观、豁达、宽容的健康心态,从容面对困难、挫折和荣誉,提高幸福指数。

(四)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提高心理疏导针对性

高校工会还可以加强对女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提高心理疏导的针对性。人文关怀是尊重、关心和爱护女教职工,心理疏导是依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疏通心理障碍,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高校工会应建立和完善送温暖机制,让女教职工感受到学校对她们的关爱。高校工会可以积极与行政部门沟通联系,为女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外部职业发展环境。例如,敦促学校实施导师制,结对帮扶,帮助女教职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疏导她们心中焦虑和不安情绪;开展教学、科研技能培训、技术练兵等活动,激发女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竞争力,帮助她们度过职业瓶颈期,促进她们可持续发展;组织青年联谊交友活动,帮助大龄未婚女青年组建家庭,增强归属感;关注和慰问女教职工中生病、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拨付专门经费精准帮扶;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办好幼儿园、附属中小学和教工食堂,解除女教职工后顾之忧等。

高校工会从女教职工工作、生活、情感的需求出发,倾注人文关怀,精准服务,不仅可以解决女教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温暖、稳定人心,有效疏解她们心中的不良情绪,而且可以获取认同和信任,激发她们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活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心理疏导的影响力和针对性。

(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提高心理疏导实效性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抵御和克服心理问题的有力武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我们“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和创新”,心理疏导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8]。高校工会的工作对象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知群体,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就要找到有效的结合点,从解决女教职工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的心理问题入手,逐渐上升到对她们思想问题的关注与主流价值观层面的引导上来,认真分析,明辨是非,走出误区,提高她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保持心理健康。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演讲赛”“三育人”及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比活动,以及设立名师工作室等对女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风尚。通过开展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加强女教职工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提升她们的政治素养,把握她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她们克服改革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因势利导,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校园和谐及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总之,高校工会遵循心理疏导的原理和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女教职工需求和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实施人文关怀,强化价值引领,是对女教职工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和路径。

[1]龚咏梅.高校女教师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85-186.

[2]杨文娇,王映红.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4-75.

[3]康敬群.高校工会舒缓女教职工压力的策略与路径分析——以皖北某师范院校为例[J].黑河学刊,2013(10):110-112.

[4]康敬群.社会生态学视域下高知“剩女”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8-110.

[5]杨延昌,陈元芹.浅谈高校女教师不良情绪调节策略[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4):83-85.

[6]刘红霞.心理疏导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66-168.

[7]姜媛,张力为,毛志雄. 体育锻炼情绪效益的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3):328-333.

[8]解丽君,郝学武,韩忠治,王岩. 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62-64.

Strategies for Strengthening Femal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y University Trade Unions

KANG Jing-qun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femal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act up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ate education cause, which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society recentl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femal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femal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psycholog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problems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5.20

G479

A

1004-4310(2017)05-0104-04

2017-08-10

康敬群(1970- ),女,阜阳师范学院政工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及青年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教职工工会心理健康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工会